“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专业技能试题(207题)


第161题

简述市场薪酬调查的概念和重要性。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398,

1.概念:企业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各种途径,采集有关企业各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支付状况的信息,并进行必要处理分析的过程。

2.重要性:赢得人才竞争的优势。通过薪酬的市场调查,能够获得劳动力市场各类企业员工薪酬水平及其结构等方面的真实信息。不仅可以更加明确自己当前薪酬水平和相对于竞争对手在目前劳动力市场上所处的位置,而且可以根据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要求,及时地调整自己企业的薪酬结构和水平。


第162题

简述岗位纵向分级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435,

1.岗位纵向分级的步骤:①按照预定标准进行岗位排序,并划分出岗级。②统一岗等。

2.生产性岗位纵向分级的方法:①选择岗位评价要素。②建立岗位要素指标评价标准表。③按照要素评价标准对各岗位打分,并根据结果划分岗级。④根据各岗位的岗级统一归入相应的岗等。

3.管理性岗位纵向分级的方法:①精简企业组织结构,加强定编定岗定员管理,对企业岗位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改进。②对管理岗位进行科学的横向划分。

③为了有效地完成管理岗位划岗归级的任务,评价要素的项目分档要多,岗级数目也应多于直接生产岗位的岗位数目。(一般为1.4-2.6倍)④在对管理岗位划岗归级后,应对管理岗位岗级进行统一列等,从而建立管理类、技术类以及事务类等管理岗级之间对应的关系。


第163题

简述薪酬市场调查的基本程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405,薪酬市场调查的基本程序:

1.确定调查目标:为以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整体薪酬水平的调查,薪酬差距的调调整,薪酬晋升政政策的调整,具体岗位薪酬水平的调查。

2.确定调查范围:A.确定调查的企业。B.确定调查的岗位。C.确定需要调查的薪酬信息:a.与员工基本工资相关的信息。b.与奖金相关的信息。c.股票期权或影子股票计划等长期激励计划。d.与企业各种福利计划相关的信息。e.与薪酬政策诸方面有关的信息。D.确定调查的时间段。

3.选择调查方式:A.企业之间相互调查。B.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调查。C.采集社会公开信息。D.调查问卷。

4.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A.数据排列法。B.频率分析法。C.趋中趋势分析(简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中位数法)。D.离散分析(百分位法、四分位法)。E.回归分析法。F.图表分析法。

5.撰写薪酬调查报告:包括薪酬调查的组织实施情况分析、薪酬数据分析、政策分析、趋势分析、企业薪酬状况与市场状况对比分析以及薪酬水平或制度调整的建议。


第164题

简述薪酬市场调查的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418,薪酬市场调查的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向目标企业或个人发送事先根据企业自身需要而设计好的调查问卷,以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获取企业所需信息和资料

2.面谈调查法。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谈话来收集信息资料。

3.文献收集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和综合有关薪酬调查的文献材料,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数据和资料。

4.电话调查法。通过电话可以与一个特定区域或整个国家范围内相关组织的薪酬管理人员进行快速联系,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第165题

简述岗位横向分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432,

1.岗位横向分类的步骤:①将企事业单位内全部岗位,按照工作性质划分为若干大类,即职门。

②将各职门内的岗位,根据工作性质的异同继续进行细分,把业务相同的岗位归入相同的职组,即将大类细分为中类。

③将统一职组内的岗位再一次按照工作的性质进行划分,即将大类下的中类再细分为若干小类,把业务性质相同的岗位组成一个职系。

2.岗位横向分类的方法:①按照岗位承担着的性质和特点,对岗位进行横向的区分。②按照岗位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


第166题

薪酬满意度调查的工作程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材P422

1.确定调查对象:薪酬满意度调查的对象是企业内部所有员工。

2.确定调查方式:由于调查人数较多,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发放调查表。

3.确定调查内容:调查的内容包括员工对薪酬福利水平、薪酬福利结构比例、薪酬福利差距(与市场比较、与企业内部其他员工比较)、薪酬福利的决定因素、薪酬福利的调整、薪酬福利的发放方式等的满意度。


第167题

简述薪酬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394,

1.薪酬的概念:是员工为企业提供劳动而得到的各种货币与实物报酬的总和,包括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企业补充保险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报酬。可分为:(1)货币薪酬:A.直接薪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津贴等,一般以现金形式支付。B.间接薪酬:社会保险、员工福利、股票期权等,一般以非现金形式延期支付。

(2)非货币薪酬:指由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和组织特征带来的怡悦和满足感,主要是一种心理效用。A.与职业发展有关:晋升机会、职业保障、自我发展、弹性工时、决策参与、工作挑战性、自我成就感等。B.与工作环境有关:和谐、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带来的身心愉悦,组织声誉、领导魅力、友善的同事、优越的办公环境、交友的机会、喜欢的任务等。可以成为社会性肯定。

2.薪酬的功能:(1)对企业的功能:A.增值功能。B.控制企业成本。C.改善经营绩效。D.塑造企业文化。E.支持企业变革。F.配置功能。 G.导向功能。

(2)对员工的功能:A.保障功能。B.激励功能。C.社会信号功能。

(3)对社会的功能:体现在对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


第168题

如何进行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材P402

(1)分析市场行情,谋划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

企业可以选择市场领先策略、市场跟随策略、市场滞后策略以及混合策略。

(2)分析企业特征,进行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

①依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进行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

②依据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进行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

③依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薪酬水平的市场定位。


第169题

日常薪酬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材P398

日常薪酬管理工作具体包括:

1.开展薪酬的市场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写出调查分析的报告。

2.制订年度员工薪酬激励计划,对薪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深入调查了解各类员工的薪酬状况,进行必要的员工满意度调查。

4.对报告期内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检查人工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5.根据公司薪酬制度的要求,结合各部门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对员工的薪酬进行必要调整。


第170题

简述薪酬满意度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421,薪酬满意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1.员工对薪酬水平的满意度。

2.员工对薪酬结构、比例的满意度。

3.员工对薪酬差距的满意度。

4.员工对薪酬决定因素的满意度。

5.员工对薪酬调整的满意度。

6.员工对薪酬发放方式的满意度。

7.员工对工作本身(如自主权、成就感、工作机会等)的满意度。

8.员工对工作环境(如管理制度、工作时间、办公设施等)的满意度。


第171题

简述薪酬满意度调查的基本程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422,

薪酬满意度调查的工作程序如下:

1.确定调查对象:薪酬满意度调査的对象是企业内部所有员工。

2.确定调査方式:由于调查人数较多,比较常用的方式是发放调査表。

3.确定调査内容:调查的内容包括员工对薪酬福利水平、薪酬福利结

构比例、薪酬福利差距(与市场比较、与企业内部其他员工比较)、薪酬福利的决定因素、薪酬福利的调整、薪酬福利的发放方式等的满意度,当然,如果要调查的更全面,还可以调查员工对工作本身、工作环境等非财务酬赏的满意度。


第172题

简述企业年金的概念和内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492,

1.企业年金的概念: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2.企业年金的内容:参加人员范围、资金筹集方式、员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方式、基金管理方式、计发办法和支付方式、支付企业年金待遇的条件、组织管理和监督方式、终止缴费的条件、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173题

简述企业年金制度的设计程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496,企业年金制度的设计程序:

1.确定补充养老金的来源。可行的来源方式有两种:(1 ) 完全由企业负担,员工退休时,企业按规定支付员工养老金;(2 ) 由企业和员工共同负担,员工从工资或储蓄、奖金、分红中拿出一部分上缴企业,企业也按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提取一定金额,共同作为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2.确定每个员工和企业的缴费比例。员工个人缴费比例可以依据员工的工龄或者是工资水平而定;企业的缴费比例根据企业支付能力和企业员工年龄结构确定。

3.确定养老金支付的额度。(1 ) 确定养老金的计算基础额。(2 ) 确定养老金的支付率。

4.确定养老金的支付形式。三种形式:(1) 一次性支付;(2 ) 定期支付;(3) —次性支付与定期支付结合。

5.确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的时间。最好是选择在工资调整时实施。

6.确定养老金基金管理办法。


第174题

简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概念和内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493,

1.补充医疗保险的概念:指企业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满足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较高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补充形式,用于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付以外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部分的补助。

2.补充医疗保险的内容:①企业按规定参加当地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可决定是否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永不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支付以外由职工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进行适当补助,减轻参保职工的额医药费负担。②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③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办法应当与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资金由企业或行业集中使用和管理,单独建账,单独管理。


第175题

简述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程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496,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程序:

1.确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与额度。

2.确定补充医疗保险金支付的范围。

3.确定支付医疗费用的标准。

4.确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


第176题

简述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以及劳务关系的含义和特征。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498-505,

1.劳动关系的含义:指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特征:①劳动关系的内容是劳动。②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相结合的特点。③劳动关系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的特点。

3.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4.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①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②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③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④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5.劳务关系的含义:指劳动服务供给者与劳动服务的需求者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服务供给者向劳动服务的需求者提供一次性的或者说特定的劳动服务,劳动服务的需求者依照约定向劳动服务供给者支付劳务报酬的民事法律关系。

6.劳务关系的特征:①劳务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在人身上不具有隶属关系,当事人之间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指挥、命令和服从关系。②工作风险一般由劳务供给者自行承担。③劳务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规范成立,并受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和保护。④劳务关系主体具有不特定性,劳务需求方与供给方可以使自然人、法人或是其他组织。


第177题

事实劳动关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503,

事实劳动关系形成的原因:

1.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2.无效劳动合同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3.双重劳动关系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4.以其他劳动形式替代劳动合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第178题

简述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505-507,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劳动关系是基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生产要素的结合而产生的关系;劳务关系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分工。

2.适用的法律不同:劳动关系由劳动法调整规范;劳务关系主要由民法、合同法等调整规范。

3.主体资格不同:劳动关系主体具有特定性,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须是劳动者个人,不能同时都是自然人或法人或组织;劳务关系双方不具有特定性。

4.主体性质及其关系不同: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之间不仅存在着财产关系即劳动给付与工资的交换关系,还存在着人身关系,即行政隶属关系。但劳务关系的双方主体间只有经济关系,无从属性,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5.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方面有着系统性的区别: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享有劳动法规定的全部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劳务关系中的劳动服务供给者,不享有上述权利。

6.劳动条件的提供方式不同:劳动关系的运行中,实现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由用人单位提供,用人单位同时要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劳动条件、必要的安全卫生保障和防护设备;在劳务关系中,工具、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提供,如果合同中未做约定,一般应由劳动服务供给者提供。

⑦违反合同产生的法律责任不同: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不履行、不适当履行劳动合同所产生的责任不仅有民事责任,而且还有行政责任,甚或刑事责任;劳务关系的当事人通常只有民事责任。

8.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劳动争议,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是诉讼的前置程序;劳务合同履行中当事人出现纠纷,仲裁或诉讼各自终局,权利救济方式由当事人自行选择。

9.履行合同中的伤亡事故处理不同。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发生工伤适用的是无过错原则。劳务关系不适用工伤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


第179题

简述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程序和方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511-512,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程序和方法:

1.被派遣劳动者与正式雇员享有平等的法定劳动权利,如参加公会的权利、民主参与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等。

2.劳务派遣用工是企业用工的补充形式,不得超过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的比例。

3.用工单位应履行如下义务:①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②告知被派遣劳动者其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③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④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培训。E.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

4.被派遣劳动者的派遣期限到期,应提前告知,并应协同劳务派遣单位办理劳动合同的终止手续和工作交接。


第180题

简述劳务派遣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P507-509,

1.概念:指劳务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由劳务派遣单位招用雇员并派遣该劳动者到接受单位工作,劳动者和劳务派遣机构从中获得收入的经济活动。派遣劳动者受接受单位指挥监督,为接受单位提供劳动。

2.性质:是一种典型的非正规就业方式。存在三种主体(劳务派遣机构、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和三重关系。劳务派遣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和使用相分离。

3.特点:①形式劳动关系的运行;②实际劳动关系的运行;③劳动争议处理。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