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81题
简述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主要考虑的因素。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地区间人均收入差别。差距越大,劳动力地区间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2)迁移成本。迁移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
(3)迁移距离。迁移距离越远,越不利于流动。
(4)工作机会的多少。就业机会越多,对劳动力流动的吸引力越大,越有利于迁移。
(5)迁出地区和迁入地区的关系密切程度。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各方面条件越相似,越有利于劳动力流动。
第182题
分析该企业在职培训的主要类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经济学家一般将在职培训划分为2大类。
(1)一般在职培训。一般性财务知识培训属于此类。
(2)特殊在职培训。特殊机械设备操作培训属于此类。
在现实中,许多在职培训都不可能是完全的一般培训或者完全的特殊培训,往往是既包括一般培训的因素,也包括特殊培训的因素。案例中,对销售人员进行一般性销售技巧培训,也进行本企业产品和消费者群体相关的特殊销售技巧培训属于既有一般在职培训又有特殊在职培训的情况。
第183题
分析该企业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在职培训的成本:①与在职培训有关的一些直接成本;②受训者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③利用机器或有经验的资深员工从事培训活动的机会成本。
(2)在职培训所产生的收益:①主要表现在受训者的生产率提高方面。②有些时候表现为组织文化的培养以及员工的行为改变。
第184题
分析该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应如何归属。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的归属:
(1)一般培训的成本与收益的归属:①企业一般不大愿意对员工的一般培训进行投资;②对于员工来说,已经获得的一般性技能无论如何都能给他们带来收益,所以他们自己是对进行这种投资最为积极的人。③员工在培训期间接受一种与较低的生产率相对应的较低水平的工资率;④员工在培训之后获得与较高的生产率相对应的较高水平的工资率。
(2)特殊培训的成本和收益的归属:①员工通过特殊培训学到的特殊技能是无法转移的,或者是不能转售的;②似乎只能由企业来承担特殊培训的成本,但是必须通过某种制度设计来降低员离职的动机。③在特殊培训期间,企业既不按员工的较低生产率,也不按原始生产率来支付工资,而是向员工支付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工资率。④在特殊培训之后,企业既不按员工没有接受特殊培训时的较低生产率,也不按员工接受培训之后所能达到较高生产率来支付较高的工资,而是向员工支付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工资率。
(3)该企业的成本与收益的归属:①-般培训的成本全部或主要由员工来承担,因为员工是一般培训收益的全部或大部分享受者;②特殊培训的成本则主要由企业来承担,企业同时享受全部或大部分收益。③政府补贴则是由政府承担了培训的部分成本,收益共享。
第186题
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主要考虑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主要考虑因素包括:
(1)地区间人均收入差别。差距越大,劳动力地区间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2)迁移成本。迁移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心理成本。
(3)迁移距离。迁移距离越远,越不利于流动。
(4)工作机会的多少。就业机会越多,对劳动力流动的吸引力越大,越有利于迁移。
(5)迁出地区和迁入地区的关系密切程度。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各方面条件越相似,越有利于劳动力流动。
第187题
分析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劳动者因素、企业因素、市场周期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劳动力流动产生的影响具体如下:
(1)劳动者因素,劳动者的任职年限越长,离职的可能性越低;劳动者的年龄越年轻流动率越高;女性劳动者比男性离职率高。
(2)企业因素,企业的地址位置越偏远,流动率越低;企业规模越大,流动率越低;企业和组织文化以及领导风格也会对劳动者流动产生影响,即当劳动者心理成本过高或心理收益过低时,流动率越高。
(3)市场周期因素,劳动力市场处于宽松状态,劳动力流动率下降;劳动力市场处于紧张状态,劳动力流动率上升。劳动力市场的松紧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离职率和失业率,以及临时解雇率与离职率之间,均是负相关关系。
(4)社会因素,不同社会环境对劳动者流动的态度以及传统习惯会影响劳动力流动;不同国家的社会制度会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直接成本。
第188题
简述以“劳动合同”为基本手段的市场机制的内涵: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企业和劳动者协商一致、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成为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劳动力供求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当事人选择;
②政府重点在于加强对最低工资标准、法定工作时间、特别劳动保护等劳动基准方面的政策制定,并运用劳动监察、行政检查等手段确保用人单位执行;
③企业代表与劳动者代表围绕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保险福利等事项,进行集体协商,订立集体合同。
第189题
简述以“统包统配”为基本手段的劳动力管理制度。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采取国家“包下来”、有效化解失业问题的基础上,政府对劳动者就业承担充分责任、对劳动就业实行计划管理。
①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实行劳动工资计划管理。把职工人数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实行统一管理,劳动工资计划包括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劳动生产率三项内容,均为指令性指标。
②实行劳动力统一调配和调剂。一切部门的劳动调配必须纳入计划,增加人员必须通过劳动部门统一调配,不得随便招收人员。
③固定工的用工方式逐渐成型。对失业人员采取“包下来”政策,并严格限制企业辞退、解雇职工。
第190题
简述国家(企业)负担型劳动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1951年2月和3月,政务院和劳动部分别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标志着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劳动保险制度开始建立
②1953年,扩大实施范围、酌量提高待遇进行修订,保险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
③1969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工会经费和劳动保险金;退休职工、长期病号和其他劳动保险开支,改在企业营业外列支。企业拖欠严重,劳动保险制度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统筹功能丧失。
第191题
简述用人单位进行带薪年休假管理的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用人单位不安排员工休年休假的,必须征得本人同意,最好双方能以书面方式确定。
②计算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日工资收人按照职工本人的月工资除以月计薪天数(21.75天)进行折
算(而非职工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即20.83天)。
③职工享受带薪年休假的前提条件是累计工作满1年,而并非在本工作单位累计工作满1年。
第192题
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保险制度。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法规,奠定了职工社会保险制度框架。
②根据规定,职工各项劳动保险费用,由企业负担,一部分由企业直接支付,另一部分由企业缴纳劳动保险金,交工会组织办理。实行劳动保险的企业,必须按月缴纳相当于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3%作为劳动保险金,其中30%上缴全国总工会,作为劳动保险总基金,70%存于该企业工会基层委员会,作为劳动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与职员按本条例应得的抚恤费、补助费与救济费等待遇。
第194题
简述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的工资的情形。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2)用人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3)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4)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从劳动者工资扣除的其他费用。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低于当地最低月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第195题
简述带薪年休假的内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享受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享受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享受年休假15天。
②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③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年度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
④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第196题
简述企业和职工负担型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养老保险方面
①1991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负担
②1997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比例,统一个人账户规模,统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2)医疗保险方面
①1994年,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制定《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试点意见》,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运用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②1998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基本养老保险双方负担,统账结合
3)其他社会保险方面
①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正式颁布
②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正式颁布
③2010年,随着《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除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外,明确规定社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承担
第197题
简述不享受当年年休假的情形。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2)职工请事假累计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3)累计工作满1年不满1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2个月以上的。
4)累计工作满10年不满20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3个月以上的。
5)累计工作满20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4个月以上的。
职工已享受当年的年休假,年度内又出现上述①②③④⑤项情形之一的,不享受下一年的年休假。
第198题
简述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条件。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是指企业接到紧急生产任务。如果不能如期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势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的收入,在此情形下,可以延长工作时间。
②必须与工会协商是指企业决定延长工作时间,应当把延长工作时间的理由、人数、时间长短等向工会说明,以征得工会的同意。
③必须与劳动者协商。劳动者自愿的情况下才可以。
④延长工作时间的长度必须合法是指企业延长工作时间必须符合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199题
请回答什么是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每一工作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的工作时间制度。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必须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它适用于如外勤工作人员、专职汽车司机、铁路等企业的部分职工,或因工作无法按时计算和无必要按时计算的人员也可以采用不定时工作制,如职业作家、律师、出租汽车司机、推销人员、森林巡查人员及某些勤杂人员等。
(2)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指可以按周、月、季、年等作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综合计算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企业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同样必须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批。
第200题
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附随义务有哪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应当包含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岗位、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
(2)应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3)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2年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