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21题 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的举出“杯子”用途。这侧重培养学生的是( )。
A.思维创造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流畅性
D.思维的深刻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选项C思维的流畅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根据题干描述,“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举出杯子的用途”,即单位时间内说出的数量多少,符合思维的流畅性特征。故本题选C。
第222题 校歌,校徽,校标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这类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参考答案:D
解析: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校歌、校徽、校标都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且具有非计划性,属于隐性课程。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第223题 将课程编制过程划分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四个阶段,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杜威
C.泰勒
D.布鲁纳
参考答案:C
解析:
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课程评价之父”。1944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问题即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题干所述体现的是“泰勒原理”的内容,故此题选C。
第224题 在学习《长城》一课时,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长城的影像,学生感受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和壮观。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感油然而生。这一教学活动主要表达了教学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
B.认知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答案:D
解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对学生对待事物的基本看法与倾向性的要求。情感态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在心中确立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题干中强调的是学生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体现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故本题答案为D。
第225题 教学《圆的认识》课时,教师展示圆形纸片、硬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然后总结圆的特点。这一教学过程主要遵循的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参考答案:A
解析:
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题干中老师“先呈现了小圆片,让学员摸一摸看一看”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圆的样子,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故本题答案选A。
第226题 学期末,李老师对小明作出的评语是:“这个学期你上课听讲比以往认真,积极回答课堂提问,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有很大进步。继续加油,我看好你哦!”这种评价属于( )。
A.绝对评价
B.相对评价
C.量化评价
D.质性评价
参考答案:D
解析:
质性评价是借评价者的洞察、内省或移情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比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题干中李老师通过语言文字对小明进行鼓励符合质性评价的含义。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第227题 在某些偏远地区的小学,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教师在同一节课里以直接授课和完成作业等交替进行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施教。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属于( )。
A.个别教学
B.课堂教学
C.混合教学
D.复式教学
参考答案:D
解析: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利于普及教育。题干中说到教师在同一节课里,同一个班级里教不同年级的学生,体现的是复式教学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择D项。
第228题 王老师在《两小儿辩日》教学开始时说道:“孔子是我国古代学识渊博的大教育家,有一次却被两个小孩子提出的问题难住了,为什么呢?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们就知道了。”这种导入方式属于( )。
A.设疑导入
B.直接导入
C.经验导入
D.活动导入
参考答案:A
解析:设疑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导入方法。题干中,教师在讲授《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在正式授课之前就针对《两小儿辩日》的文章内容通过设疑提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这种导入方式属于设疑导入。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第229题 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体现的作业设计基本要求是( )。
A.形式多样
B.难度适宜
C.尊重差异
D.注重创新
参考答案:B
解析:
难度适宜是指教师布置作业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考虑作业量的多少。为了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要适中,分层布置作业是很有必要的。题干中“跳一跳,够得着”强调作业的难度要适宜,数量要适中,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
第230题
简述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
(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第231题
21.皮亚杰认知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启示。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②获得了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泛灵论;②自我中心主义;③思维的不可逆性;④缺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该阶段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可逆性;②守恒;③传递性;④去自我中心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该阶段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儿童开始能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既能考虑当前情境,也能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情境;②能够基于单纯的言语或逻辑陈述,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及命题间的推理。
教育启示:
①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并认真倾听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理解儿童目前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知觉周围世界的,从而正确地判断儿童目前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
②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概念的实例。
③教学应该适合儿童目前的认知发展水平,超越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教学只会徒劳无益。
④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
第232题
22.小学班主任对学优生的教育策略。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学优生,又叫“优秀生”或“先进生”,是指那些品学兼优,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的学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要做好学优生的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第233题
(1)分析该校长发言中所蕴含的学生观。(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材料中小学校长的观点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材料中提到“未开的花苞总会开放”,体现校长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此需要教师要接受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引导学生。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有自身丰富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材料中提到“有的学生是适时盛开的花朵,有的是还未开放的花苞”,表达了学生和学生之间是有差异性的,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让每一朵花都绽放。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材料中提到,我们要用静待花开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接受他,尊重他,帮助他,促进他,体现出校长提倡不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上,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综上,校长的观点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并在日常教育中实践。
第234题
(1)结合材料谈谈小学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育观。(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2)树立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型的教育观念
①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
②树立新型的教师观,
③树立新型的教学观,
④树立符合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理念的评价观(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第235题
(1)评析李老师评价作文的方式。(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批改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手段。及时批改作业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李老师评价作业的方式遵循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值得我们学习。
①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主张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材料中李老师批改作文并未只关注作文的分数,更关注小勇的发展,根据小勇的特点能明确指出问题,给其提供改进的空间。
②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主张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材料中李老师没有对小勇字数不足、字迹潦草的作文全盘否定,而是能够关注学生在卷面中的优势与不足,再给出客观评价帮助学生提升。
③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材料中李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有针对性并对学生改进后的作文也能及时给予认可。
④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观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材料中,李老师在评价过程中对分数的影响以及分数的来源做了细致的分析,最后并结合评语给出定论,体现了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
⑤批改作业时应注意作业中错误的性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记录下来,以备对学生进行讲评,并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材料中,李老师能够分析小勇低分的原因,根据其特点改进其不足,一方面提高了小勇的成绩,另一方面关注了自身教学的提升。
综上,李老师在评价作文的过程中,符合评价观的要求,是值得学习的。
第236题
(2)如何通过作业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2)①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教师对作业评价要注重内容的综合化,不仅是停留在结果,还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性。
②运用作业评价要重视评价的诊断性功能。教师要注重评价过程和结果的整体性。
③评语要注重内涵,能够给予学生指导和发展。评语不能太单一,要能够真诚的指出优缺点,并且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这样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得以改正。
④课外作业评价的方式要发展与创新,比如提示的符号和评语要进行创新;面对面批作业;聆听学生每周或是每月的汇报,教师能够给予建设性建议,学生汇报不需要担心教师的批评。
⑤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可以进行教师评价,也可以加入学生自评、他评等方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并且自我纠正。
第237题
(1)如指导二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①知识与能力:会认“葫”“芦”“藤”“哇”等生字,会写“棵”“谢”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问答、圈点勾画等方式,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分析葫芦枯萎的原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遇事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第238题
(2)设计本课识字写字教学的主要环节。(22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2)(二)我会认
1.学生根据拼音自读故事,圈出没见过的生字。
教师总结学生圈出的生字:盯、想、怪。
2.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同桌合作思考:这些字有哪些共性?
教师明确:部首都是人体的部分。
3.教师提问:那你们先看看,觉得这些字与什么含义相关?独立思考。
教师明确:“盯”与眼睛相关,“想”与心相关。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认读“丁”“相”,再加上部首认读,重点强调“丁——盯”读音不变,“相——想”声调变化。
5.教师请学生观察“心”“忄”有何相似处,学生同桌合作。
教师将字卡转换方向,并总结“忄”是把“心”竖起来,因此叫“竖心旁”。
6.请学生说说“怪”与什么相关?
教师总结:“怪”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读“guaì”
7.教师领读,点读,请学生跟读。
(三)我会写
1.教师在田字格里写出“盯”“想”“怪”,请学生观察这些字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占多大空间。
教师明确:“盯”“怪”左边都是各占田字格的一半,右边差不多是两个左边那么大;“想”上边和下边一样大。
2.教师写出每个字的笔顺,请学生书空。
3.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教师巡视点拨。
(四)我会用
请学生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各自给此三个生字组词,并且用自己组的词造句,看哪个小组用得词多且句子通顺正确。得分最高的小组可得小红花。
第239题
(3)结合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一项课堂小练笔。(8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3)小练笔:第二年春天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展开想象,给本篇寓言写一个续集吧!
春天来了,那个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忽然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又爬满了蚜虫,吸取了去年的教训,于是赶紧拿来一瓶杀虫剂喷向了带虫子的叶子。过了几天,蚜虫消失了,葫芦也结果了。它们越长越大,变成白白胖胖的葫芦了!
第240题
(1)什么是众数?众数有什么特点?(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特点: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它是真实存在的;
②众数反映了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
③众数与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率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④众数代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不具有唯一性,可以是一个、多个或没有;
⑤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因为它只利用了部分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