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历史真题(568题)


第201题

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10 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捷克民歌《牧羊女》是一首活泼、愉快的歌曲, C大调,3/4拍,中速。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牧羊女的愉快心情。本首乐曲是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a1+a2+b+a3构成,每个乐句有4小节。第1、2、4乐句很相似,第3乐句以欢快跳跃的节奏与其他乐句形成对比,描绘出羊儿叫声、歌声、流水声,使全曲更生动活泼,感人而又简练。


第202题

如指导中年级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外国民歌,并能在歌曲中感受牧歌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学会以音乐的情感为纽带,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聆听、模唱的过程中加深对歌曲的印象;通过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知识与技能目标:柔美连贯的演唱歌曲《牧羊女》,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音乐特点,并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劳动的快乐。


第203题

根据拟定的教目标,设计“唱好歌曲”(在学生音准、节奏、词曲结合基本无误基础上。根据作品特点,合理进行歌曲处理)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谜语导入:教师用谜语“头上两只弯弯角,一身雪白卷卷毛。不吃肉来专吃草。”进行导入,引导学生猜出谜底是“羊”,从而引出本课课题——《牧羊女》。

②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歌曲,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活泼、愉快)“除了牧羊女的声音,你还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小羊的叫声)。

③再次聆听

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尝试跟着老师的琴声打拍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感知三拍子节奏的律动感。教师询问:“感受到了怎样的旋律感?”(欢乐、仿佛要跳起来)。板书讲解3/4拍的节奏规律是强、弱、弱。三拍子有舞曲版的动感,更能够描绘出牧羊女的欢乐心情。“为什么歌曲中用到了空拍?”(配合三拍子更能表现出轻盈感)。

④歌曲学习

a. 教师弹琴,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视唱旋律,强调注意三拍子的律动感以及空拍的轻盈感。b. 学生自主填入歌词演唱,强调注意“咩咩咩”和“啦啦啦”处要唱的清晰。

c.教师弹琴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⑤歌曲结构讲解

歌曲完整学习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歌曲的结构(一段体)并能为歌曲划分乐句(a1+a2+b+a3), 引导学生发现第1、2、4乐句很相似,第3乐句以欢快跳跃的节奏与其他乐句形成对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能力,在愉快的交流中学习歌曲结构,为今后的歌曲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第204题

写出“双手从后向前抛实心球”的教学重难点。(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重点:持球后引,呈反弓,蹬地、收腹、挥臂用力顺序,球的出手角度。

难点:动作连贯、协调,快速挥臂、甩腕。


第205题

如果指导水平三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能够说出所学投掷项目和发展投掷能力练习的动作名称和术语,知道其基本健身价值。

②基本掌握双手从头后向前掷实心球的动作方法,能全身协调用力完成投掷动作,改进投掷技术,发展力量、灵敏素质及身体的协调性。

③能够关注自己的进步幅度和学会分析与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在投掷练习和游戏中表现出自信、果断、互助等优良品质,具有安全意识,养成安全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第206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并说明理由。(20 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①易犯错误:只用两手臂掷球,而用不上全身力量;

纠正方法:讲清动作方法,让学生多做徒手模仿练习或持轻物的练习。加深体会自下而上的蹬地、收腹、甩臂的用力顺序。

②易犯错误:球未掷出双脚跳起;

纠正方法:徒手练习,先用力蹬地,然后收腹,上体向前压送,最后挥臂,让学生体会用力顺序和力的传递。

③易犯错误:掷出的球太高或太低;

纠正方法:在墙上设置目标,让学生对目标进行投掷,体会球出手的角度和用力方向。同时提示学生,球未出手前,眼睛要始终盯着投掷目标。


第207题

我国先秦时期青钢器按用途划分主要有哪些?青钢器发展鼎盛时期在造型、纹样上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青铜艺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按照用途来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和车马器四大类,其中,礼器为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青铜器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五个时期,其中在商朝青铜器艺术由成熟达到了鼎盛,商朝又分为商前期与商后期。

商代前期,造型轻薄,纹饰比较简单。

商代后期和西周前期,造型厚重华丽,纹饰多为表现神权思想的兽面纹、夔龙纹和几何纹等。


第208题

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活动,从青铜器艺术的起源、发展、用途、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等方面来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古代经典青铜艺术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了解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209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青铜器艺术赏析”内容的新授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 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新授

新授教学活动

青铜器艺术欣赏

1.初步感知——认识青铜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知识窗,引出青铜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延伸。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青铜时代”是指商周时期,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2.小组讨论一一青铜器皿的铸造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块范法或失蜡法,引导学生观察制作。

1.同学们见过青铜工艺品了吗?

2.知道使用了那种方法制作的吗?

并用多媒体展示优秀的青铜器工艺品。(学习成果反馈,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总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我们的祖先更是富于创造,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而神秘的青铜文化。通过初步感知青铜器、青铜器的发展阶段分析青铜器的历史与发展。

3.艺术欣赏——青铜艺术

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作品和图片,根据青铜艺术的欣赏方法,从造型、纹样、文字三方面来进行讲解。

让学生欣赏青铜工艺,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件?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讲解,结合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青铜器的年代与作品:长信宫灯、铜奔马欣赏不同时期的青铜器作品(伴随着音乐让学生感受)谈谈自己的感受,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商代前期,青铜器上多有铭文,用于记录贵族的祭典、征代、赏赐、盟誓等,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商代中后期,青铜器铸造水平达到高峰,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

西周中晚期,有衰落趋势。器物轻薄简陋,种类也有所减少,纹饰走向简化。

春秋时期,王室铸器减少,各诸侯国大量铸造。铜器采用嵌红铜与嵌松绿石技术。多用拍印法制作纹饰,错金银术和鸟虫书体的出现,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新成就。

秦汉以后,铁器、漆器、瓷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器,但青铜制品仍有所创新,即向轻巧、实用的生活用器方向发展。比如东汉时期的铜奔马,马型轻盈矫健: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造型优美生动而又实用。

【设计意图】首先借助教材上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青铜艺术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点。明确“什么是青铜”“我国古代青铜器是怎样制造的”等问题。结合课优秀的作品,引导学生从造型、纹样、铭文等方面欣赏教材所提供的青铜器。让学生知道青铜器的用途不同,造型就不同;青铜器的纹样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青铜器铭文不仅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还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210题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中这句话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


A.启发诱导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诲人不倦


参考答案:C


解析: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主张之一,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第211题 小学教育要抓住儿童关键期,这是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个体内部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个体内部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综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启示我们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故本题选择C选项。


第212题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宗迪恩会议上提出: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这是提倡(  )。


A.全面性

B.全民性

C.基础性

D.义务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小学教育的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题干中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这句话体现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第213题 2016年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核心是(  )。


A.全民教育

B.宪法教育

C.法律教育

D.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故B项为正确选项。综上,AC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择B项。


第214题 做好老师应该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特质,这是由下列哪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  )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专门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故本题选择D选项。


第215题 在设计教育调查问卷时,应避免将权威论断、个人观点包含在问题之中。这体现的问卷设计原则是(  ) 。


A.面向对象

B.价值中立

C.语句简洁

D.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参考答案:B


解析:

选项B,价值中立:在设计问题时,应避免印证权威论断,也不应把个人的认识、观点和价值判断包含在问题之中,以避免对被调查者产生暗示作用,导致特定的有倾向性的回答。题干中,“避免将权威论断、个人观点包含在问题之中”体现的是设计问题应保持价值中立。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第216题 小学生疾跑后不能立刻站立不动或坐下,须继续慢跑一小会儿,主要原因是(  )。


A.防止低血糖晕倒

B.有利于氧债的偿还

C.防止重力性休克

D.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小学儿童的安全防范常识。重力性休克指疾跑后立即站立不动而引起的晕厥症状。因突然停止运动,下肢毛细血管和静脉失去肌肉收缩时的节律性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使血液大量积聚在下肢血管中而导致暂时性脑贫血。题干中,小学生疾跑后不能立刻站立不动或坐下,需继续慢跑一会儿的主要原因是防止重力性休克。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第217题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若要求学生完成较容易的学习任务,教师的学习动机强度控制在(  )。


A.较高水平

B.较低水平

C.中等水平

D.任意水平


参考答案:A


解析: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题干中,学生完成较容易的学习任务,应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A选项。


第218题 小学生在背诵一篇较长课文时,往往中间部分比开头和末尾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其记忆受到了( )。


A.前摄抑制

B.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C.倒摄抑制

D.倒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干扰抑制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题干,课文的中间部分遗忘较多是因为,中间部分既受前摄抑制也受倒摄抑制,因此本题选B选项。


第219题 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主要依据是(   )。


A.学生是否主动学习

B.学习目的是否为解决问题

C.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

D.学习内容是否由学生发现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分类。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因此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的区分在于二者是否理解学习材料。故本题选择C。


第220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赏识与期望后,常常表现出更积极的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  )。


A.蝴蝶效应

B.鲇鱼效应

C.马太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参考答案:D


解析:

D选项,罗森塔尔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会间接的影响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塑造自己的行为,又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题干强调教师期望影响学生行为,符合罗森塔尔效应的概念,所以D选项正确。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