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史真题(383题)


第81题 廖老师在心理辅导课上经常使用文具等物品作为奖励替代物的改变学生的行为,这种做法属于( )。


A.认真法

B.代币法

C.脱敏法

D.消退法


参考答案:B


解析:

考查中学生心理辅导常用的方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小红花、盖章的卡片、小奖品等都可以作为代币。


第82题 陈亮一想到明天要在课堂上就坐立不安,感到心跳加快,脸红,出冷汗。这种表现属于,( )


A.抑郁

B.妄想

C.强迫

D.焦虑


参考答案:D


解析:

考查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表现是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作决定,有肌肉持续性紧张、心跳加快、过度出汗、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


第83题 郑老师通过让全班同学观看“某中学生为了减轻妈妈的辛劳,时常为加班晚归的妈妈做好饭”的视频,让学生学会孝敬长辈,这种品德修养方法属于( )。


A.树立榜样

B.有效说服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参考答案:A


解析:

考查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第84题 语文课上,张老师非常注重营造宽松的气氛,鼓励每个学生自由表达,并建设性地吸引学生地观点以帮助和指导学生。这种课堂管理方式属于( )。


A.民主式

B.权威式

C.放任式

D.专制式


参考答案:A


解析:

考查课堂管理方式。老师的领导方式包括民主式,专制式和放任式,题干描述为民主式。


第85题 决定一位教师能否成功地扮演教师角色的首要条件是( )


A.角色意志

B.角色体验

C.角色认知

D.角色期待


参考答案:C


解析: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对社会其他角色关系的认识。任何一种角色行为只有在角色认知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才能使角色很好地扮演。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一个人能否成功地扮演各种角色,取决于其对角色本身的认知程度,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角色体验和角色期待。


第86题

教育必然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教育包括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并不总是促进社会发展,题干表述过于绝对。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第87题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要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综上,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88题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成正比。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正比,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因此题干说法错误,学习强度和学习效果并不是成正比关系。


第89题

情绪与认知是互不影响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认识过程是情绪产生的前提与基础,人有了对事物本身属性的认识,才可能有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从而产生情绪与情感。因此认知不仅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基础也是影响、控制、调节情绪情感的重要因素。情绪反过来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对人的认识产生动力或阻力性作用。因此情绪和认知是相互影响的,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90题

简述制约课程内容选择因素。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包括:

(1)社会需求
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2)学科知识水平
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既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然要考虑学生的情况。

(4)课程理论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第91题

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第92题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段(0-2岁),其主要的思维特点“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其主要的思维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缺乏守恒性等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其主要的思维特点:去自我中心性、守恒、可逆性等等。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其主要的思维特点:抽象逻辑思维、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等等。


第93题

教师自我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师自我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如下:
(1)教师个人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2)调整认知方式,增强自己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

(3)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4)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社会支持

(5)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适当锻炼,学会休闲


第94题

(1)结合材料分析这位老师的做法贯彻哪一德育原则?(8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该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本案例中家长眼中的孩子是一无是处的,但是在老师眼中尽管该生成绩靠后,但是其身上也存在一些优点,如有学习劲头,认真听课,乐于助人等等,因此老师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该生的积极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从而促进了成绩的提升。


第95题

(2)阐述贯彻该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2)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要“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材料中老师并没有和家长的立场一致,全盘否定学生,而是既看到了学生成绩靠后的一面,又注意到了其拥有的优点,做到了辩证地看待学生。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材料中老师针对该生乐于帮助同学,也有一定上进心的优点,有意识地在其家长面表扬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他的学习成绩提高到了班级的中上游。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因势利导。材料中老师认为无论是怎样的学生,都还是个孩子,需要鼓励和帮助,必要的时候夸-夸学生,能给他们打不少气,为学习增加动力,老师的这种做法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了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使他们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第96题

(1)请用维果茨基的理论,分析王老师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 (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维果茨基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要实现最大的教学效果,需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理论重视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中王老师作为新入职的高中数学老师两次均没有正确把握学情,第一次低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第二次又过于拔高了知识内容。这两种教学情境,都是没有考虑儿童现有的学习水平,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没有成功创设“最近发展区”。而张老师提出的“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经验,其实质就是既重视了学生已到达的水平,又考虑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能实现的水平,符合“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97题

(2)结合案例,指出如何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8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2)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充分备课,尤其是备学情。材料中王老师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将自己的课堂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

2)教师要树立科学的、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王老师在课堂.上应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及时且准确地把握并调整课堂节奏。

3)注重学生主观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都应该围绕学生进行,王老师应树立“以学为本”的学生观,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设计课堂教学。

4)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启发诱导,采用多种生动活动的教学形式。王老师作为新老师,教学灵活性不够,需要在课堂中多种教学形式并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多向有困难的题目挑战。


第98题 有教无类是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不分愚贤贵贱都进行教育,该词语出自( )。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劝学》


参考答案:B


解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由弟子记录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其中,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第99题 在当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 )。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C.教学与发展

D.教学特殊认识理论


参考答案:A


解析:

布卢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等著作,提出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他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并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教学特殊认识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一学说最早来源于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第100题

古代学校教育不仅脱离生产劳动,而且鄙视生产劳动,这主要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制约(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人口构成

D.民族文化传统


参考答案:B


解析: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古代学校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的是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即学习如何管理人,所以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