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1题
在课堂上,学生能准确识别班级行为准则和个人行为准则,并以这些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课堂纪律类型属于()。
A.教师促成纪律
B.群体促成纪律
C.任务促成纪律
D.自我促成纪律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课堂纪律的分类,分为以下四种: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由题干所述“以班级和个人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可知符合自我促成纪律的概念。故本题答案选D项。
第22题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道题的说法是正确的.教育的属性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社会属性。在教育的社会属性中包括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是指,教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后代的教育会继承前一代教育的元素进而继续发展.例如中国古代的提倡儒家文化,而如今我们仍然倡导国家文化。所以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的。因此这道题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23题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道题的说法是错误的。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晶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德育过程引导并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不能把二者混同。
第24题
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本质是不同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道题的说法是正确的。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学习的间接性
(2)人类学习要通过语言 的中介作用
(3) 人类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26题
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和最关键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成为专门的人才。这些人进入生产过程之后,就能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通过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知识从原来为少数人掌握到为更多人所掌握,并且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由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能承担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这在高等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新的研究成果和发明-旦在生产中被应用,就能提高社会生产力。
第27题
简述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校本课程开发有五个基本特征:①.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②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③.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与家长等而不是专家:④.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是国家课程的补充:⑤.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学校教育哲学。
第28题
简述发散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发散思维的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流畅性: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变通性: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白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独特性: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第29题
简述良好性格的培养途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心态调整。对生活充满信心,努力保持乐观的态度,微笑面对生活,心态积极向上。
(2)习惯养成。兴趣爱好广泛,在兴趣爱好中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养成温和,不骄不躁的生活习惯
(3)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严格要求自我,努力做到互相尊敬,互相体谅,做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不计较,不记恨。
(4)不断的读书学习。
第30题
结合材料分析刘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种教学原则?(8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刘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材料中,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并且让学生进一步讨论, 理解经纬线、经纬网的概念和意义,这些举措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第31题
阐述贯彻该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③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创造性学习。
④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⑤发扬教学民主,融洽师生关系。
第32题
试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视角,分析三种情境中教师做法的依据。(12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连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剌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正强化、惩罚、消退等概念。
情境1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斯金纳的消退原理,消退即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材料中当林强捣乱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捣乱行为逐渐减少了。正是依据了消退的原理。
情境2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斯金纳的惩罚,惩罚指的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材料中老师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属于惩罚的运用。
情境3中,教师的做法依据的是强化中的正强化。正强化即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材料中,老师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正是正强化的运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有如下教育启示:
①正确运用强化理论,及时给予适当表扬,避免。例如情境3中,老师在学生上课不讲闲话时给予强化,反而能够使兴华改变讲闲话的不良习惯。
②合理运用消退作用,降低不良习惯发生概率。消退是指某行为被强化过,如果该行为之后不再被强化,该行为频率会降低。例如情境1中,学生上课捣乱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③慎重使用惩罚。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例如情境2中,老师对杰明抽走同学椅子这一严重行为,进行了慎重的惩罚。
总之,教师可以采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教师应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原理灵活掌握,并将其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第34题 记录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的著作是( )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中庸
参考答案:A
解析: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收录的,集中反映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教育著作。
第35题 在教育多样化发展阶段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创立的是( )
A.实验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文化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参考答案:D
解析: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提出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第36题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或同一社会 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其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都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表明教育具有( )
A.独立性
B.历史性
C.阶段性
D.永恒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不同时期的教育都有不同特点,体现的是教育的历史性。
第37题 人们常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十个月会喊爸爸”,反映了哪一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制约(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人能动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人们常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十个月会喊爸爸”,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
第38题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着力施以相应的教育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反映了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征( )
A.顺序性
B.稳定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进行教育。
第39题 教育制度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主观愿望和价值需求,但是教育制度的制定不是随心所欲的,每种教育制度都有它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规律。这表明教育制度具有( )
A.客观性
B.规范性
C.历史性
D.强制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教育制度的制定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中客观因素包括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教育制度的制定除了人们的主观愿望和价值需求之外,还要受到客观发展规律的制约,体现的即为客观性。
第40题
“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发展,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这种观点属于( )
A.实质教育论
B.形式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参考答案:B
解析:
形式教育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他们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是无关紧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