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史真题(383题)


材料:

情境1:林强上课捣乱,受到同学责怪和老师批评,可他的行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频繁出现。后来,为了消除他的捣乱行为,当他捣乱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他,久而久之,他的捣乱行为逐渐减少了。

情境2:杰明上课时总是不遵守纪律,干扰同学的学习。老师找他谈话,他多次承诺予以改正,但很快又重犯。今天上课时,他趁陈军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抽掉陈军的椅子使其重重地摔了一跤。于是,老师宣布取消杰明去春游的活动资格。

情境3:兴华平时课上喜欢讲闲话,老师为了改变他的这种不良习惯,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批评,而是采用新的策略,只要兴华不在课上讲闲话,老师就及时给予表扬。

该材料对教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有何启示?(6分)



知识点:2023年上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有如下教育启示:

①正确运用强化理论,及时给予适当表扬,避免。例如情境3中,老师在学生上课不讲闲话时给予强化,反而能够使兴华改变讲闲话的不良习惯。

②合理运用消退作用,降低不良习惯发生概率。消退是指某行为被强化过,如果该行为之后不再被强化,该行为频率会降低。例如情境1中,学生上课捣乱是为了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注,老师与同学可以不予理睬,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③慎重使用惩罚。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例如情境2中,老师对杰明抽走同学椅子这一严重行为,进行了慎重的惩罚。

总之,教师可以采用奖励与惩罚的办法来督促学生学习,其目的就是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教师应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相关原理灵活掌握,并将其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进入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