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41题
方华情绪快而强,容易冲动,常常是爆发式的,并伴随有明显外部表现,她的气质类型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参考答案:A
解析:
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情绪不稳定,容易急躁、冲动,题干中,方华情绪快而强,容易冲动,常常是爆发式的,并伴随有明显外部表现,因此,她的气质类型属于胆汁质,本题选择A。
第242题
张老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既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也考虑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维果斯基将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 )。
A.教学支架
B.最近发展区
C.组织者
D.自我差异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本题选择B。
第243题
郭阳同学近来总是不由自主地重复洗手,即便是洗了几遍仍然认为没洗干浄。明知没有必要,却不能控制自己,这说明他可能患了( )。
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参考答案:C
解析: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题干中,郭阳同学近来总是不由自主地重复洗手,即便是洗了几遍仍然认为没洗干净。明知没有必要,却不能控制自己,属于强迫行为中的强迫洗手,说明他可能患了强迫症。因此,本题选择C。
第244题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主要启示是,教师对学生应该( )。
A.鼓励合作学习
B.给予积极期望
C.提出纪律要求
D.引导发现学习
参考答案:B
解析: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因此,该效应的主要启示是,教师对学生应该给予积极的期望。故本题选择B。
第245题
学习过程就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哪种学习理论( )。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
C.人本主义
D.建构主义
参考答案:A
解析:
题干中,学习过程就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这一观点属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即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因此,本题选择A。
第246题
李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十分自信,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这主要反映了他的哪种心理特征( )。
A.教学责任感
B.教学幸福感
C.教学理智感
D.教学效能感
参考答案:D
解析:
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题干中,李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十分自信,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这主要反映了他具有较强的教学效能感。因此,本题选择D。
第247题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这四个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第248题
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其中,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等。因此,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故本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249题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并且,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任务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越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的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因此,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成正比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250题
品德形成受情感的影响。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或倾向。学生的思想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这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是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会影响道德行为的展现,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即品德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因此,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第251题
简述我国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我国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有: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
第252题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同时,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还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三观)的形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第253题
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觉具有以下特征:
(1)选择性。在一定的时间内,人并不能感受所有的刺激,而是仅仅能感受能够引起注意的部分刺激。此时被知觉的对象好像是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事物就退后到后面作为知觉的背景。
(2)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
(3)理解性。即人们以既往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赋予一定的意义。
(4)恒常性。在知觉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变化时,知觉映像往往会保持相对不变。
第254题
简述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有以下基本特征:
(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材料中班主任贯彻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值得借鉴与学习,具体表现在:
①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该原则也称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材料中,班主任鼓励同学们努力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以改变以往的学习现状,使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学习中,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②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最大程度的发展。材料中,班主任让每一位学生都写下自己擅长的方面,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使学生在各自所擅长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各自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奖状,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班主任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鼓励、信任与关爱,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奖状的含金量,使他们在下个月能够得到“月明星”的称号,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等,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2)该班主任采用了品德评价法、个人修养法、实际锻炼法的德育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该老师运用了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材料中老师通过选举“月明星”的方式来奖励学生,提升学生的信心,促使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体现了这一德育方法。
②该老师运用了个人修养法。个人修养法即自我教育法,是指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下,根据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之心,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不断完善自身品德的方法。材料中,班主任老师让学生自己找到自己的特长,想想自己在哪方面努力就可以得到它,通过发挥特长成为月标兵,体现了这一德育方法。
③该老师运用了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材料中,班主任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达到“月标兵”的标准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每位同学也在老师的要求锻炼下形成了优秀的品质,体现了这一德育方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的爆发性与冲动性、不稳定性与两极性、反抗性与逆反性等特点。
①情绪的爆发性和冲动性。青少年学生对事物比较敏感,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情,或者振奋、激动或者动怒、怄气,情绪容易爆发或冲动。材料中,晓辉常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在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与同学交往或父母沟通上都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冲动的一面,体现了晓辉情绪发展的爆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
②情绪的不稳定性和两极性。中学生的情绪波动性常常表现在情绪的大起大落,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材料中,晓辉情绪来的快,变得也快,正是不稳定性的体现,并且取得好成绩非常高兴,遇到一点挫折又极度苦恼,体现了其情绪的两极性。
③情绪的反抗性与逆反性。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材料中,只要父母过问他的学习,他就很抵触,并且说:“我都这么大了,还要你们管?”体现了晓晖的反抗情绪和逆反心理。
(2)作为教师,针对晓辉的问题可以提出以下指导建议:
①指导中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老师应指导晓辉深人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了解自己在情绪体验、情绪表达和情绪认知等方面的优缺点,敏锐觉察情绪,只有首先觉知自己的情绪及产生的真正原因,才能进行及时的调整,培养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情感体验。
②预防中学生的高度焦虑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晓辉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将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同伴关系,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
③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这也是促进学生良好情感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方法。
④教给中学生自我调节的具体方法。“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的帮助只是外力的作用,这种外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抑、焦虑及孤独,但只有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使晓辉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适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治本”。因此教师必须教给他一些切实可行的情绪调节的方法,如,转移法、发泄法、控制法、升华法等,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第257题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认为,人的发展有如白布放进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的这种观点属于(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主导论
D.主体能动论
参考答案:B
解析:
题干考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墨子的观点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
第258题
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出现新教育的萌芽,新的社会制度下,也可能存在旧教育的延续。这种现象表明教育发展就有( )
A.相对独立性
B.历史局限性
C.社会制约性
D.社会能动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题干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强调教育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以及能动性。在内容方式等方面有继承,同时也与社会之间具有能动性。
第259题
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论》
D.《教育漫画》
参考答案:B
解析:
题干考查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阐述。
第260题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对封建教育制度所进行的废科举、兴学堂等改革始于( )
A.明朝末期
B.清朝初期
C.清朝末期
D.民国初期
参考答案:C
解析:
题干考查学校教育制度形式上的发展。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