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史真题(383题)


第201题

9.班主任王老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学生学习、品德、体育锻炼等各方面的日常表现,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王老师的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参考答案:A


解析: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进行的评价。题干的表述体现了形成性评价。


第202题

10.某中学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快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并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这种做法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治

C.实际锻炼

D.榜样示范


参考答案:D


解析: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将表现好、进步快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体现了榜样示范法。


第203题

1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做法主要反映了哪一徳育过程规律?(  )


A.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参考答案:A


解析: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分别对应了情、知、行、意。即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第204题

12.课堂上,同学们的注意被突然飞进教室的一只小鸟所吸引这种注意属于(  )。


A.无意注意

B.无意后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参考答案:A


解析: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课堂上学生被小鸟吸引了注意力,这种情况下的注意是无目的的不知不觉的无意注意。


第205题

13.晓斌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全是刻苦努力的结果。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晓斌的归因属于(  )。


A.稳定的内部归因

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

D.可控的外部归因


参考答案:C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题干中晓斌将成功原因归因为努力,这属于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


第206题

14.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生解决困难和复杂的任务时,哪种动机水平最有利? (  )


A.中等偏下水平

B.中等水平

C.中等偏上水平

D.高水平


参考答案:A


解析: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反之任务难度低,动机水平越高。当任务难度较高的时候,最佳动机水为中等偏下水平时最有利于任务的解决。


第207题

15.林菁擅长记忆物理定律、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这表明他的哪种记忆好?(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D.动作记忆


参考答案:C


解析:

逻辑记忆是是以词语为中介、以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如对于定律、公式的记忆属于逻辑记忆。


第208题

16.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


A.社会契约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普遍伦理


参考答案:D


解析: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又称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人能够依据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进行道德判断,认为“公正高于法律”。张丽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属于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的表现。


第209题

17.韩老师常常说方琼勤奋努力,孙彤细致严谨,李冰诚实可信。韩老师描述的这些心理特征属于(  )。


A.能力

B.性格

C.气质

D.情绪


参考答案:B


解析: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题干中的“勤奋、严谨、诚实”都属于性格特征。

 


第210题

18.刚进入高一,赵峰就总想“我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他明知离高考还远着呢,这么早想这个事根本没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学习。他的主要心理问题是(  )。


A.强迫观念

B.强迫行为

C.恐惧观念

D.恐惧行为


参考答案:A


解析: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赵峰明知道一个想法本身没有意义,但仍然不断反复思考,无法控制,属于强迫观念。


第211题

19.谢晶在全校大会上受到表扬,兴奋不已;会议结束后,当听到几个同学议论“她有什么了不起,你看她长得那个样”时,她又很快陷入极度苦恼之中。谢晶的表现典型地反映了中学生情绪的哪种特点(  )。


A.两极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爆发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矛盾错综复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导致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十分明显,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谢晶先是非常兴奋继而因为小事又变得极度懊恼,体现了情绪的两极性。


第212题

20根据富勒等人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衡量教师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关注(  )。


A.生存

B.情境

C.未来

D.学生


参考答案:D


解析:

福勒等人的教师专业发展三阶段理论指岀: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213题

21.王建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没有直接提出批评,而是表扬认真听讲的冯军。王建看了看冯军,也开始认真听讲了。该老师使用的课堂管理方法是(  )。


A.直接干预

B.替代强化

C.团体警觉

D.处理转换


参考答案:B


解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王建看了看冯军,也开始认真听讲了,是替代强化的表现。


第214题

22.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此说法错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就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而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第215题

2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此说法错误。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具体而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具有先天的相对稳定性,同时也具有可塑性,它会在环境、教育、人类实践活动等的影响下逐渐发生变化;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同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第216题

24.问题解决不受情绪影响。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此说法错误。问题解决会受情绪影响。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和功能固着等,但除此之外,个体的情绪状态、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尤其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否定、紧张、悲伤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肯定、乐观、平静的积极情绪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第217题

25.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此说法正确。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力以及积极的社会功能。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健康与疾病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人的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遗传素质也是多样的;而且心理健康的标准会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并不是某种固定、永恒不变的状态。因此,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第218题

26.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一堂好课一般有以下标准: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第219题

27.简述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有: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提高人的整体性的精神素养。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文与野、优与劣的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度和种类的能力,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与性情得到陶冶。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第220题

28.简述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计划策略: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监视策略:监视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等。

(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