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21题
29.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人格倾向。品德的心理结构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认识: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是个体品德的基础和核心。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客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外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第223题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即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其品德上的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材料中,“我”创造时机对他表扬,对创新性作文进行鼓励,发扬他绘画的优势,帮助他找回自信,正是在依靠王晓的优势开展德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2)集体教育原则。即集体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材料中,“我”通过开展“伸出手、不抛弃”的班级活动,号召全班学生积极帮助王晓,利用集体促进了个体的发展。使其终于融入了班集体,成为班上积极的一员,体现了集体教育的原则。
(3)疏导原则。即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我”在面对王晓经常开小差、捣乱等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发现他的优点,对他进行表扬鼓励,体现了疏导原则。
(4)因材施教原则。即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材料中,“我”对王晓的教育从最开始苦口婆心劝说却无效果到通过观察了解王晓的内心需求,再到根据王晓的特点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教育逐渐收到良好的效果,正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224题
简述学生应该如何有效进行复习。(12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①复习要及时。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要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开始之前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
②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高效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减少抑制干扰。
③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复习方法要多样化。避免单一的机械识记,可以有效结合意义复习。
④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⑤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⑥注意用脑卫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用脑卫生,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复习与休息时间。
第225题
请指出晓宁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2)晓宁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①没有做到及时复习。材料中,晓宁平时没有养成复习的习惯,临近期末考试才开始复习,没有做到及时复习或经常复习。
②没有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材料中,晓宁只要有时间就开始背诵,而且各种内容都背诵,表明其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都未合理安排。
③复习方法单一,机械背诵,没有学科针对性。材料中,晓宁只是依靠反复机械背诵这一点,忽略了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忽略了多种感官参与复习等,而且所有学科都是背诵,没有针对性,不注重理解以及实际应用。
④未排除抑制干扰。材料中,晓宁背诵内容时,是将所有学科的内容都放在一起背诵,容易造成学科之间以及相似内容的干扰,所以导致背诵和复习的效果不佳。
⑤没有将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研究表明复习需要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且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材料中,晓宁使用的是集中复习,所以复习效果不好。
⑥复习的量要适宜,注意用脑卫生。复习内容要适量,也要注意用脑卫生,劳逸结合。材料中,晓宁起早贪黑复习,且课间也复习,导致没有休息时间,即对复习的内容和量没有做好计划,也没有劳逸结合。
第226题
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主张的“三中心”是指( )。
A.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B.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C.管理中心、活动中心和教学中心
D.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教学中心
参考答案:A
解析:
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和科学教育学的建立,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注重教师的中心地位、教材的重要性、和课堂教学的作用,因此提出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故本题选择A。
第227题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倡导的是( )。
A.发现学习理论
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参考答案:C
解析: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其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发现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班斯基;范例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瓦·根舍因。因此,本题选择C。
第228题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决定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参考答案:A
解析: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个性,挖掘人的潜能,使人的本性与本能得到高度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罗杰斯等。题干中强调“儿童的自然”决定教育目的,属于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因此,本题选择A。
第229题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某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这反映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
A.阶级性
B.生产性
C.目的性
D.相对独立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虽然教育受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实体性的实践活动,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具有自身的规律。因此,本题选择D。
第230题
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体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出现新的年龄特征。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出现新的年龄特征,因此,本题选择C。
第231题
在现代学制的发展过程中,西欧19世纪形成了“双轨”的学制,这里的“双轨”( )。
A.衔接且对应
B.衔接但不对应
C.不衔接也不对应
D.不衔接但对应
参考答案:C
解析:
在欧洲的双轨制中,一条轨道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之后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条轨道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之后是小学和初中)—中等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与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两轨是两个平行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甚至最初也不对应。因此,本题选择C。
第232题
有人认为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这种观点主要反映了教育的哪种功能?(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生态功能
参考答案:B
解析: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强调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也强调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而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题干强调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体现的是教育的经济功能。因此,本题选择B。
第233题
当前我国中学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经验课程
D.社会课程
参考答案:A
解析:
学科课程即分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如,中国古代的“六艺”、西方的“七艺”,是最早形态的分科课程。题干中,当前我国中学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因此,本题选择A。
第234题
我国《基础教研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在课程设置上,高中阶段(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以时间活动课程为主
D.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参考答案:B
解析: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因此,本题选择B。
第235题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长善救失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D.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D
解析: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最大程度的发展。题干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因此,本题选择D。
第236题
学校德育工作中经常采用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的德育方法属于( )。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榜样示范法
D.品德陶冶法
参考答案:B
解析:
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学生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题干中,学校德育工作中经常采用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的德育方法属于品德评价法。
第237题
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无意后注意
D.有意后注意
参考答案:A
解析: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是有目的的地学习,且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即有意注意。因此,本题选择A。
第238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
A.先慢后快
B.匀速加快
C.先快后慢
D.匀速减慢
参考答案:C
解析: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因此,本题选择C。
第239题
晓春上课时把老师的讲解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写在课本上,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他采取的学习策略是(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计划策略
D.精加工策略
参考答案:D
解析: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题干中,晓春为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上课时把老师的讲解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写在课本上,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因此,本题选择D。
第240题
钱老师上课时经常先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一会儿,然后再叫学生回答,以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好地维持在教学活动中,钱老师所采用的课堂管理方式是( )。
A.团体警觉
B.替代强化
C.最小干预
D.处理转换
参考答案:A
解析:
团体警觉是指在课堂中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再点名回答问题,以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好地维持在教学活动中,会更好地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因此,本题选择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