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历史真题(383题)


第181题

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此说法错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与其他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育具有育人性,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现象只存在人与人之间,动物界之间不存在教育现象。所以,母猴带小猴爬树是教育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182题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思想品德课老师的工作。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此说法错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具有多种途径的,比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而且任何学科都应具有教育性,进行德育教育不仅仅依靠思想品德课老师,还需要其他学科老师的努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达到教育合力。所以,题干中,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思想品德课老师的工作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183题

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此说法错误。顺向迁移和正迁移是不同的概念。顺向迁移侧重迁移的方向,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可能会有促进作用,也可能存在阻碍作用。而正迁移侧重迁移的性质作用,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所以,不能说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本题说法错误。


第184题

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此说法正确。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一方面,使人们能够对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做出较快的解答,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另一方面,当人们的思路陷于僵局,难以寻找到一种新的方式去考虑问题时,则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它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185题

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传递(传承)功能

(2)选择功能

(3)融合(交流)功能

(4)创造功能


第186题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个别教育

(5)开展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第187题

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3)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4)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

(5)特殊能力发展的差异


第188题

简述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情绪耗竭,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去人格化,刻意与工作对象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3)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第189题

周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8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周老师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量力性教学原则。


第190题

请结合材料对这些教学原则加以分析。(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的发展。材料中,周老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任务和要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周老师在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思考,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踊跃参与课堂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③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材料中,周老师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属于模象直观,使学生对于知识理解更加全面深刻,体现了直观性原则。

④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或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材料中,周老师对于不同程度学生设定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稍作拔高,学生完成状况良好,体现了量力性原则。


第191题

请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这位学生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存在问题: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做成某件事情的主观判断。材料中,该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近几次考试的连续失败,对于自己能力产生怀疑,自我效能感减低。

②产生原因: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有个体自身成败经验、言语暗示、替代经验、情绪唤醒。材料中,该生主要原因为成败经验和言语暗示。首先,该生近几次考试没有考好,由于连续的失败经验是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减低,这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其次,该生多次认为考试失败是自身能力不行,多次消极的言语暗示减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第192题

如果你是许老师应该如何帮助这位学生。(8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材料中,对于海波的消极的学习动机,许老师应该注意通过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调动其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改善其认知,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自我,从而帮助和引导其进步。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材料中,许老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平时教学中设置难度适当的内容,使其逐渐获得成功的经验。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奖励与惩罚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材料中,许老师对海波表现出进步行为时,应及时进行强化,进行表扬激励等。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不良的归因模式不仅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相反还会因为学生总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而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因此,材料中,许老师应引导海波对这几次考试进行正确的归因,尽量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增强其自信心,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第193题

1.撰写于我国战国末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参考答案:A


解析:

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第194题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活动


参考答案:B


解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第195题

3.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这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人口变化

D.文化传统


参考答案:C


解析:

人口结构决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构成及地区分布等。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做到各级各类教育学校布局合理,体现了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第196题

4.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  )。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

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C.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


参考答案:B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197题

5.我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哪一特征?(  )


A.继承性

B.等级性

C.历史性

D.民族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六学二馆”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等级性。


第198题

6.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艺”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参考答案:A


解析:

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六艺”、“七艺”及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第199题

7. 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  )。


A.国家一级管理

B.国家、地方二级管理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教研室四级管理


参考答案:C


解析:

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第200题

8.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论争,其根本分歧是(  )。


A.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还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以理论教学为主还是以实践教学为主

C.以学科教学为主还是以活动教学为主

D.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


参考答案:D


解析:

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论争,其根本分歧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其中实质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形式教育是以培养能力为主。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