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81题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课导入和故事理解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7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导入:
呈现狐狸和葡萄的图片,学生猜一猜并说一说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设计意图】图片与猜测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导入新课。
新授:
(1)学生快速阅读小故事,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再次阅读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①What does the fox see in front of the house?
②What do the grapes look like?
③Does" the fox get the grapes?
④Why can' t the fox get the grapes?
(3)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并模仿语音语调。
【设计意图】通过以 上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最后学生跟读,模仿语音语调,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第82题
简要分析歌曲的调式、节拍、歌词内容与情感。(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踏雪寻梅》是由刘雪庵作词、黄自作曲的一首抒情歌曲,D大调,四二拍,是带再现的二段体。全曲由“mi.sol”两音发展而成,四次"响叮当”用跳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跳跃的旋律抒发了游人幸福、愉悦的心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雪后天晴、腊梅吐香,骑上毛驴赏雪观花的迷人画面。
歌曲中运用了强与弱、连音与跳音等多种对比表现手法,使学生在画面美、旋律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整首歌曲风格统一,旋律与歌词的配合恰到好处,唱起来十分流畅、亲切。
第83题
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这首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9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学生能够受到乐曲表达的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从而养成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通过听唱、划旋律线;探索、模仿“铃铛”驴子走路”等声响,强化音高、音色概念及听觉感知;
知识与技能:能够用轻快的声音、自信地演唱歌曲;同时了解作曲家黄自。
第84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7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一一探索音响
①伴随《铃儿响叮当》的背景音乐,学生随老师的提示自由律动走入教室。
老师晃动手中的串铃,边随学生一起律动,同时提示:请同学们在听到“ 叮叮当”的时候举起自己的手并快速摇晃吧!
(学生按课堂常规回到自己的座位)
②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什么?大家回想一下,你听到的“叮叮当”的声音从哪里传来的呀?
学生自由作答,教师鼓励并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到位,不仅说出这首歌曲叫《铃儿响叮当》,
“叮叮当”的声音是驯鹿奔跑的铃铛声,还描绘出了冰天雪地中的热闹场景。
③教师播放《踏雪寻梅》片段,设问: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你从这首歌曲里面听到了什么?
学生自主发现这首歌曲也出现了铃铛声,师生一起念“响叮当”。
导语:同学们的耳朵真灵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这首歌曲的铃铛声到底从何而来?
引入《踏雪寻梅》
【设计意图】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主要使用了情境体验法。情境体验法有助于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歌曲的具体场景,引发学生的感受与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这首歌曲的画面感与音响感十分强烈。歌曲中的“响叮当”和《铃儿响叮当》中的“叮叮当"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学生进入教室的时候,边律动边寻找铃声,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听觉能力,另一方面听觉和律动相结合,也使学生进入了一个快乐、
放松的场景。整体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既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乐的心理。
第86题
试拟定小学中年级“脚内侧接地滚球”第1课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知识与技能:明确脚内侧接地滚球的动作要领,掌握接球的部位及上下肢的协调与配合。
过程与技能:通过脚内侧接地滚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体育的快乐。树立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开朗。
第87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本动作技术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技术环节
1.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出示足球明星图片(梅西踢球和接球的动作)
提问1:你们知道这是谁啊?
提问2:想不想和他那样厉害啊?
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教学氛围。
2.教师示范、分解讲解
教师首先进行完整动作的示范,让学生初步建立动作表象,其次分解讲解动作要领。
3.学生练习巩固阶段,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易到难。
4.练习1:原地模仿练习,初步体会脚内侧接地滚球的动作要领。
练习2:对墙踢球后,用脚内侧去接地滚球练习,体会脚接地滚球练习,掌握完整的脚内侧接地滚球动作技术。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练习,相互纠正与评价,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第88题
简述雕塑的含义与形式。(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含义:雕塑是造型艺术中十分重要的艺术门类,是用各种可雕、可塑、可刻的材料,运用各种成型手段创造出可以观赏、触摸的立体造型,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感受、
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艺术。
②形式,从表现手法和形式分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类基本艺术形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泥板塑造人物的特点,知道整体切割体块塑造动态人物的方法,学会用泥板塑造的方法制作人物造型。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与比较中知道泥板人物的造型特点,在自我解读制作示意图和观察教师示范的过程中,学习整体切割的方法和弯曲人物关节的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泥板人物的概括、简约、动感之美,体验泥工制作的乐趣。
第90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新授教学活动如下:
①图片展示,直观感知
教师出示绘画、圆雕、泥板雕的家庭活动组照,学生知道同一主题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家庭活动主题及成员,揭示课题《泥板塑人物》。
【设计意图】不同形式的作品欣赏使学生了解各种美术形式的美。出示街头“家庭主题”雕塑,引入对此类雕塑的谈话,激发学生对表现家庭生活泥工塑造的兴趣。
②教师讲解,深入体验
欣赏泥板人物作品与拼贴人物画作品,引导学生比较两者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人物造型概括-以长方形为主;人物动态多样一转折主要关节;人物大小比例适中。不同之处:制作材料的不同;平面与立体之别;制作方法:体块拼贴、整体分割。仔细观察泥板人物塑造的步骤图,交流过程步骤;观察人体比例,了解成人、儿童大致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绘画人物与泥塑人物作品,了解平面作品和泥工立体作品之间的关系。学生自主解读步骤图,能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理解的能力。了解人的大致比例,为之后的人体外形的刻划做好铺垫。
③教师示范,总结步骤
教师示范根据人物高矮泥板制作和人物外形刻划的过程;根据小组讨论的人物高矮,刻划人物外形,学生总结步骤:压泥版-绘人形雕人形析造型。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能较好提醒学生制作泥板的要点,为之后泥板的直立做好材质的准备。
④实践练习,创意表现
学生回忆拼贴人物画中人物动态的制作方法,交流人体主要的关节。请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动态,将老师的范例泥板人物弯折出动态。
作业要求:小组商议作业主题,个人完成泥版塑人物,并组合成小组作业。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⑤展示与评价
展示小组作品,并请小组代表介绍作品,引导学生从造型、雕塑手法来说一说哪组作品最吸引你,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进行综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能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荣誉感,并学习评价作品的方法,了 解他人制作的优点和自身作品的不足。
第91题 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晏阳初
C.梁漱溟
D.蔡元培
参考答案:A
解析: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的主要观点:①“生活即教育”;②社会即学校;③“教学做合一”。故本题选A。
第92题
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观点称为( )。
A.神话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参考答案:C
解析:
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故本题选C。
第93题
2012年印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规定,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 )。 ①学生发展知识;②学科知识;③教育教学知识;④通识性知识;⑤实践性知识。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B
解析: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故本题选B。
第94题 “欲图体育之有效,非观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体育应注重( )。
A.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
B.增强学生的体质
C.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习惯
D.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
参考答案:C
解析:
想要得到体育的效果,不是动用主观力量,非要促进他们对体育的自觉性不可。说明体育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自觉性,即自我锻炼的能力,非体育观念,故选C。
第95题 少先队员的队礼是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其涵义是( )。
A.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B.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C.少先队的利益高于一切
D.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参考答案:D
解析:
行少先队队礼要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故选D。
第96题 马卡连柯总结了集体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 )。
A.知行统一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平行影响
D.教育一致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也称为平行影响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故本题选C。
A.用手揉眼睛
B.用生理盐水冲洗
C.用清水冲洗
D.用棉签去除异物
参考答案:A
解析:
一旦异物进入眼内,可让孩子轻轻闭上眼睛,切不可以搓揉眼睛,以免损伤角膜。故本题选A。
第98题 小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长方形面积=长X宽”,这种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参考答案:D
解析:
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长,宽,面积概念的理解,学习由几个概念组成的命题“长方形面积=长×宽”,属于命题学习。故本题选D。
第99题 在个体早期发展阶段存在着关键期,儿童的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平复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关键期是指身心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它包含两个含义: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启示我们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故选B。
第100题 小学生思维发展基本特点( )。
A.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均衡发展
B.完全摆脱具体形象
C.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D.抽象是思维的主要成分
参考答案:C
解析:
小学生思维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