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库(2158题)


第1321题 方明做事时能遵守规则,但同时有同情心、怜悯心,这说明他的道德发展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参考答案:D


解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发展处于公正阶段的儿童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具有同情心、怜悯心,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第1322题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班杜拉


参考答案:A


解析: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1323题

小龙明知乱扔纸屑是不文明行为,但又总是管不住自己。教师应注重培养其(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


参考答案:C


解析:

管不住自己属于缺乏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第1324题

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识发展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参考答案:A


解析:

前习俗水平的儿童的道德观念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士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是是非好坏。根据题意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识发展处于前习俗水平。


第1325题

6 岁的明明认为自己的爸爸为自己摘取别人家地里的苹果是正确的行为,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明明处于道德发展的( )


A.习俗水平

B.后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好孩子”定向阶段


参考答案:C


解析: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第1326题

如果一个孩子在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不就好了吗”,那么这个孩子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A.前习俗水平

B.后习俗水平

C.准习俗水平

D.习俗水平


参考答案:A


解析:

前习俗水平中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他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由于较强的自我中心性,会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因此,他们会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谁让药剂师那么心地那么坏。


第1327题

小明和同学做游戏的时候,先定好规则,大家都认可表示同意时才开始游戏。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体现这一特征的道德阶段是( )。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D.公正道德阶段


参考答案:C


解析: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 岁):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意识到准则是一种保证共同利益、契约性的、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


第1328题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华生

B.加涅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


参考答案:C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


第1329题

在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


A.权威水平

B.习俗水平

C.前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参考答案:B


解析: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其中,习俗水平的儿童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


第1330题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参考答案:C


解析: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第1331题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惩罚服从取向

B.寻求认可取向

C.社会契约取向

D.普遍伦理取向


参考答案:D


解析:

柯尔伯格根据儿童不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特点的不同,把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普遍伦理道德阶段是最高层次,指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第1332题

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参考答案:A


解析: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题干中的小明处于这一阶段,因此选A。


第1333题

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是(  )。


A.马斯洛

B.皮亚杰

C.柯尔伯格

D.罗森塔尔


参考答案:C


解析:

“道德两难”是柯尔伯格。


第1334题

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   )。


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参考答案:A


解析:

从众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合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第1335题 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要素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D


解析:道德行为,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和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及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第1336题

小芳看到有人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立刻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是一种(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B


解析:

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


第1337题

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中的(  )。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答案:A


解析:

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第1338题

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要素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情感


参考答案:C


解析:

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要素是道德行为。


第1339题  你如何看待"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成为绝大多数学生唯一理想的现象?(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学生把"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理想是片面,不科学的。理想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而造成材料中出现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坏境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认为体力劳动者要低于脑力劳动者,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必须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才能成为人上人。
其次,学校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和社会都把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孩子有无出息的标准。
最后,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在社会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家长不得不强迫孩子考上大学,同时,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以及家长之间相互攀比的风气,也会导致材料中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对学生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一是升学的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超出了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使孩子丧失该有的天真烂漫;二是很多儿童无法及时调整,缓解压力,导致自身情绪易产生剧烈变化,最终导致心理失调;三是儿童因此成为了学习和升学的机器,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


第1340题

 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针对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理想。
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一些具体事情的向往或态度表示出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态度和倾向,了解学生的情况,加以梳理,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其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孔谈理想。
教师在进行理想教育的时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理想。
再次,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
由于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因而对理想的认识也有所差别,教师要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
最后,以德启智,德智相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
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理想教育与各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渗透正确和积极向上的理想教育。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