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361题 若该患者治疗中出现严重出血,首选治疗
A.西咪替丁
B.云南白药
C.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D.皮质激素
E.长春新碱
参考答案:C
解析:
大剂量静滴丙种球蛋白可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的Fc受体,非特异性地阻断Fc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功能,使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减少;同时可通过免疫调节减少自身抗体的合成,抑制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的结合,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还可增加骨髓中血小板的产生,从而使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短期内迅速上升。
第2362题
患者,女性,18岁。双下肢反复出现瘀点、瘀斑1年,脾刚可触及。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6×109/L,血小板40×109/L,出血时间5分钟,凝血时间正常。最可能的诊断是
A.血管性假血友病
B.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过敏性紫癜
D.脾功能亢进
E.再生障碍性贫血
参考答案:B
解析:
从病史资料反映年轻女性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最可能的诊断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E.过敏性紫癜
参考答案:B
解析:
从病史资料反映年轻女性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最可能的诊断是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2364题 患者,女性,22岁。近3个月来月经增多,因皮肤及牙龈间断出血来诊。体检:齿龈及皮肤瘀斑,肝脾未触及,胸骨无压痛。Hb105g/L。骨髓示:巨核细胞明显增多,成熟型减少。最可能的诊断是
A.慢性再障
B.急性再障
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DIC
参考答案:D
解析:
从病史资料反映年轻女性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最可能的诊断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2365题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少出现
A.肌肉血肿
B.鼻出血
C.月经过多
D.口腔粘膜出血
E.皮肤淤点
参考答案:A
解析:
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综合征,也呈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使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内脏出血,分急性及慢性两种,急性多见于儿童,慢性多见于成人,以40岁以下女性常见。
第2366题 女,7岁,告诉父母手臂被虫子咬后出现黄豆大小瘀点,开始有发热、头痛的症状,送医院急诊,查血后,医生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请问过敏性紫癜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的关键点是
A.发病年龄与性别不同
B.紫癜的部位、性质与特点不同
C.并发症不同
D.出、凝血的功能状态不同
E.血小板计数结果不同
参考答案:E
解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而过敏性紫癜血小板计数正常。
第2367题 关于ITP的概念,描述错误的是
A.急性型ITP与感染因素有关
B.血小板寿命缩短
C.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减少
D.临床上是较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
E.急性型ITP多见于儿童
参考答案:C
解析:
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综合征,也呈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使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内脏出血,分急性及慢性两种,急性多见于儿童,慢性多见于成人,以40岁以下女性常见。
1、急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或正常,慢性型骨髓象中巨核细胞显著增加;2、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急性型者尤为明显,表现为巨核细胞体积变小,胞浆内颗粒减少,幼稚巨核细胞增加;3、有血小板形成的巨核细胞显著减少<30%;4、红系及粒、单核系正常。
第2368题 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ITP
C.脾功能亢进
D.MDS
E.过敏性紫癜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骨髓检查结果(巨核细胞增多,未见病态造血),可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和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根据脾侧位肋下刚触及,可排除脾功能亢进,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均支持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2369题 最有助于诊断的进一步检查是
A.血小板抗体
B.腹部B超
C.骨髓活检
D.骨髓干细胞培养
E.凝血功能
参考答案:A
解析:
ITP属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最有助于诊断的进一步检查是查血小板抗体。
第2370题 ITP做骨髓检查的主要目的是
A.证明有无巨核细胞增生
B.证明有无幼稚巨核细胞
C.证明有无血小板减少
D.排除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
E.上述均不是
参考答案:D
解析:
骨髓象表现为,急性巨核细胞轻度增加或正常,慢性显著增加,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表现为巨核细胞体积变小,胞浆内颗粒减少,幼稚巨核细胞增加,有血小板形成的巨核细胞显著减少,红系及粒系,单核系正常,做骨髓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第2371题 下述ITP免疫抑制剂应用错误的是
A.长春新碱每周静脉给药一次
B.长春新碱可连用4~6周
C.环磷酰胺每日口服50mg
D.硫唑嘌呤每日口服100mg
E.硫唑嘌呤副作用较大使用不宜超过4天
参考答案:E
解析:
硫唑嘌呤副作用较大,但可用4~6周以上。
第2372题 ITP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贫血重而出血轻
B.贫血和出血相一致
C.脾切除为最佳治疗
D.应用纤溶抑制剂
E.免疫抑制剂治疗为首选
参考答案:B
解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若出现贫血,与出血量一致。
第2373题 治疗8个月后,血小板上升为31×109/L,仍有出血症状,51Cr标记血小板扫描脾区的放射指数比值较高。进一步治疗可选用
A.脾切除
B.免疫抑制剂
C.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D.大量甲泼尼龙
E.去氨加压素
参考答案:A
解析:
脾切除的指征为:①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者;②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发生对激素的依赖性,停药或减量后复发或需较大剂量(10mg/d以上)才能维持者;③对糖皮质激素应用有禁忌者;④51Cr核素标记扫描显示血小板破坏主要在脾脏者。
第2374题 不是ITP患者脾脏切除的指征
A.糖皮质激素治疗3~6周
B.发生激素依赖性
C.停药后复发者
D.需要大剂量激素(>30mg/d)维持者
E.血小板破坏主要在脾脏
参考答案:A
解析:
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再考虑脾脏切除。
第2375题 ITP的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
A.血小板生成减少
B.血小板消耗过度
C.血小板破坏过多
D.血小板分布异常
E.血小板消耗过度和分布异常
参考答案:C
解析:
ITP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血小板破坏增加,即血小板存活时间显著缩短,导致的原因是病人血浆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对同种和自身血小板均有破坏作用。
第2376题 关于ITP治疗下述错误的是
A.血小板<10×109/L时应紧急输注血小板
B.慢性型ITP首选免疫抑制剂
C.脾脏切除是有效方法
D.使用糖皮质激素
E.血浆置换
参考答案:B
解析:
慢性ITP首选药物为糖皮质激素,而免疫抑制剂一般不做首选,通常在激素治疗不佳或复发时再考虑使用。
第2377题 下述ITP免疫抑制剂应用错误的是
A.长春新碱每周静脉给药一次
B.长春新碱可连用4~6周
C.环磷酰胺每日口服100mg
D.硫唑嘌呤每日口服100mg
E.硫唑嘌呤副作用较大,使用不宜超过4天
参考答案:E
解析:
硫唑嘌呤副作用较大,但可用,8-12周。
第2378题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见于
A.维生素K缺乏
B.慢性肝病肝功能失代偿
C.血友病
D.口服双香豆素
E.先天性V因子缺乏
参考答案:C
解析: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组由于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缺乏而导致患者产生严重凝血障碍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但绝大部分患者为男性。包括血友病A(甲)、血友病B(乙)和因子XI缺乏症(曾称血友病丙)。前两者为性连锁隐性遗传,后者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血友病在先天性出血性疾病中最为常见,出血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实验室特点:血友病患者血管壁和血小板功能正常 因此出血时间(BT)正常,患者有正常的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Ⅱ、Ⅴ、Ⅶ活性,因此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但是有功能的凝血因子Ⅷ活性或Ⅸ缺乏,使内源性凝血系的试验异常,诊断必须基于体外凝血活性的筛选试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KPTT)或凝血活酶生成时间(比格斯氏TGT)。
第2379题 属于抗凝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D
解析:
人血浆PC测定【PC测定】意义:蛋白C(proteinC,C)为血浆中肝癌病人血浆PC测定 相关研究表明,妇科良、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血浆PC抗原水平均降低,但与良性肿瘤病人相比,恶性肿瘤病人降低更为显著 。PC抗原降低,不仅预示着血栓性疾病的可能,而且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Ⅰ~Ⅲ期肝癌病人血浆PC抗原水平逐步降低,差别显著。表明肿瘤细胞产生促凝物质,导致PC消耗增加,而在手术过程中,凝血系统被激活,PC进一步消耗。文献报道 恶性肿瘤病人术后一周PC抗原为最低,两周后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能是随着肿瘤的进展,病情的加重,肝功能的进一步降低,PC消耗逐步加重,而肝合成的PC进一步减少所致。要抗凝物质之一,在TM-凝血酶复合物的作用下发挥抗凝作用。
第2380题 属于纤溶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E
解析: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衍生物,它是由纤维蛋白单体经过共价交联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降解而产生的特异性终末产物。血管内皮细胞含有大量的纤溶激活因子,这种激活因子可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栓形成或梗塞以及血管运动改变时,可使体内的纤溶酶激活因子增加,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后者使纤维蛋白水解为FDP,最终导致血循环中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增加。血浆中D-二聚体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是代表体内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