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01题
体育是以(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健全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人生境界
参考答案:C
解析: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所以,它的首要目标就应该是发展体能、健全体魄。
第102题
某校的校训是“卓越立于全面,广博产生精专”这体现的教育理念是( )。
A.开拓创新
B.全面发展
C.自主发展
D.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B
解析:
由题干中“全面”、“广博”可知,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发展”。
第103题
进入初三年级后,班主任石老师把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于补数学。中考时,该班的数学成绩名列年级前茅,石老师的做法( )。
A.正确,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途径
B.正确,是提高班级声誉的有力措施
C.错误,不利于学生公平竞争
D.错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答案:D
解析:
该老师把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用于补数学,过度注重学生成绩,该做法不符合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104题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根据学生观内容,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特点。
第105题
教育者要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学生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而关键期就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的。
第107题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一规律。
第108题
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个别差异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顺序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学生观的考察,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则“大器晚成”。
第109题
青春初期的孩子身高体重的增长已达到较高水平,而骨化过程远远没有完成。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考查的是学生观的内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平衡的,这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的表现。
第110题
“揠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揠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第111题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 )
A.因材施教
B.善于抓关键期
C.循序渐进
D.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答案:A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第112题
“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考查的是学生观的内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揠苗助长”正是违背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第113题
高中一年级入学开始,班主任王老师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并据此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这种做法表明王老师关注( )。
A.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B.学生发展的互补性
C.学生发展的平衡性
D.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对学生观的考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不同的发展计划,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114题
高中一年级学生刚入学,班主任王老师就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并据此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这种做法表明王老师关注( )。
A.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B.学生发展的互补性
C.学生发展的平衡性
D.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从而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为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王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表明王老师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第115题
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规律。
A.不平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第116题
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
A.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样要求
B.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能绝对化
C.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学习
D.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考虑动机与原因就进行处理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能绝对化。
第117题
请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正如材料中所显示的,人的身高、体重的发展有两个高峰期,即出生的第一年和青春期;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身心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平衡的。如材料所示,人的智力在8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性的成熟则要晚的多。
(2)如材料所示,在这一时期内,对个体某一方面进行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第118题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年龄特征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第119题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个体差异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体现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第120题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最终目的是促进( )
A.学生的全面发展
B.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
C.学生的身心健康
D.学生教育的公平公正
参考答案:A
解析:
根据教师职业理念中的学生观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