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试题题库(2419题)


第141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其符合学生观的哪一点?(  )。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每个学生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参考答案:C


解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性,要求老师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克服按照同一个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陶行知先生此话意思是要按照不同标准看待、衡量学生,这样会有很多优秀学生。


第142题

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收获,并及时加以点评,张老师的做法(  )。


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

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答案:B


解析:

张老师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知识分享活动,丰富学生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扩展学习资源,符合“以人为本”学生观的要求。


第143题

 一班主任在班上发起评最坏学生的活动,要评出全班最坏的3个学生。某9岁小男生小李被评为第3个最坏学生,同学们给他列出了16条罪状。那天放学回家,妈妈发现小李无精打采,一问才知真相。妈妈很愤怒,但她还是冷静地要求班主任收回这次评选结果。班主任却说,这是全班同学的共同呼声,他本来就是最差学生。还说:“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从此以后,小李就不太想去上学了,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最后,妈妈不得不为他转了学。请你用当代学生观和教师观来评价这个案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个班主任老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人,学生需要尊重,材料中的老师将小李评为最坏学生,伤害了学生的尊严;学生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材料中的老师没有客观评价小李,没有看到小李的优点;学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的人,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与可塑性,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即使小李有缺点,但只要耐心的教育与指导,相信小李也会改正缺点。

       当代教师观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教育、引导学生,材料中的老师根本没有尊重学生,也没有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

       总之,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师角色,值得我们反思。 


第144题

某中学三年级有一位叫王峰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更不用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不过,这个同学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惊人,在校运动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喜欢画画,象棋也走得很棒。针对他的问题,班主任张老师曾多次教育过他,但仍不见好转,他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同学,以至于班里同学见到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张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问题:请你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班主任张老师的教育行为不完全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张老师没有看到学生是发展的人,王峰还处于发展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帮助王峰成长为更好的人.而不是对学生失去信心。

其次,张老师应该看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题中的王峰同学虽然有明显的缺点。但“并不是一无是处”,张老师应该发挥王峰的优势,从发掘他的闪光点入手,帮助他克服缺点。

第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对学生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张老师对王峰严格要求多次教育是对的。但是多次教育未见效果,“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说明张老师没有深入了解王峰各种坏习惯的根源何在,教育方式过于简单。

最后。学生也是责权的主体。张老师可以一方面对王峰进行品德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了解王峰的内在需求,发挥他的积极因素。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第145题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问题:请从职业理念的相关角度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材料中教师的做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想象力,不符合现在的教师职业理念。

首先,教师的做法违反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新型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造性,都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独特且独立的世界观。材料中,教师用常人和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富有想象力的思考——蚂蚁唱歌,没有从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和兴趣的发展。

其次。教师的行为没有做到新课改背景下由“关注学科”向“关注人”的教育观的转变;没有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教学观的转变。材料中,教师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关注,缺乏对学生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领域发展的关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教师的做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做到从“教育者中心”向“学习者中心”的转变,没有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材料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当前的想法,强制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学习,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严重挫伤了学生探索世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最后,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新课改背景下尊重、赞赏的新型师生关系。材料中,教师用“胡说”等简单粗暴的语言直截了当地否决了学生的思考,严厉中透露出教师对学生人格尊严的践踏,对学生态度的忽视,这种做法将严重伤害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不利于学生自信、独立等良好性格的养成。


第146题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句话说明(    )。


A.学校要努力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学生

B.君子不器

C.学校教育应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为目标

D.学校不用培养太多的专家


参考答案:B


解析:

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是说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为目标。B项中的”君子不器”,是《论语•为政》篇中的话,意思是,君子”为政”要成为真正的通才,而不是成为专才、专家。此项所述与题干意思相符。因此本题选B。


第147题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甲、乙两位教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意味着学生是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这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可能是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教师应当对其加以教育、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责备。

  (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案例中的教师乙,利用学生所做的实验引导其回答问题,就是充分利用了该生的独特性。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应将学生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教师切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否则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责备和直接告诉他答案都不是很好的做法,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从而促进其发展。

  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甲对学生严厉批评、挖苦;而教师乙则循循善诱,让学生能够体面地坐下,并且更加认真地听课。可见,教师甲的行为不可取,教师乙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第148题

于老师总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这表明于老师()


A.遵循教学规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B.关注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C.注重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D.注重循序渐进,实现师生教学相长


参考答案:B


解析: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于老师注意到这一点,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


第149题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教师的教学不能完全按照计划进行,而应该考虑学情。

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最后,学生是有差异的,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想法,教师询问了每个学生的意见后听取了学生的建议。


第150题

在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就是( )


A.以中学生的兴趣为本

B.以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本

C.以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D.以中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


参考答案:C


解析:

中学教育中“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以中学生为本、以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第151题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  )。


A.因材施教

B.不搞“一刀切”

C.量力而行

D.抓住关键期


参考答案:A


解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体现了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实行因材施教。


第152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学生观的范畴?(  ) 


A.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B.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C.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处

D.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


参考答案:D


解析:

现代学生观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第153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学生观的范畴?( )


A.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

B.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C.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处

D.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


参考答案:D


解析:

现代学生观包括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师生之间的平等观三方面的内容。题中D项所述属于传统教学观。因此本题选D。


第154题

在生物实验课上,韩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填空题:“实验步骤一:从____号烧瓶倒入____号烧瓶……”“显微镜的取镜和放置:右手紧握____,左手托住____……”这说明韩老师(  )。


A.教学理念偏失

B.教学态度不端

C.教学评价不当

D.教育行为失范


参考答案:A


解析: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要求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等。生物实验课本身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而韩老师采用的是事先准备好的填空题,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没有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体会显微镜的用法,体现了韩老师教学理念的偏失。


第155题

李老师坚持写“作业札记”,其中记录了学生做作业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特殊的现象,并据此分析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心理变化,然后再将自己的判断结果作为设计、布置、批改和反馈作业的重要依据,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该教师的做法(  )。


A.注重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B.发挥了教学的专业自主性

C.注重了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D.提升了布置作业的有效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完整生命个体的人,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排除 BD,题干中老师在写“作业札记”时记录了学生做作业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特殊的现象,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体现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作为设计、布置、批改作业的依据,故选 A项。 


第156题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主体教育思想

B.强调学生自主发展

C.鼓励学生自学成才

D.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参考答案:C


解析:

“道而弗牵”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学,而不要牵着学生走。“强而弗抑”要鼓励学生学,而不要压抑学生的个性。“开而弗达”要启发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不要代替学生下结论。这句话体现了主体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发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并没有鼓励学生自学成才的含义。


第157题

下列教学用语中,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是()


A.“你读得很响亮,若再有感情一点就好了。你再试试。”

B.“刚才这位同学概括得不准确,还是我来吧。”

C.“这位同学的发言并没有重复前面同学说过的话,有自己的观点,非常好!”

D.“请大家想一想,刚才这两位同学报告的结论,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B


解析:

B选项直接否定和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158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学生。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材料中的班主任很明显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学生的一些行为真的让我觉得可爱又可恨……”“我这个班主任可以说是完全为他们几个而当的,晚上自己睡不踏实,还得去寝室看看,留心一下那几个学生在不在。”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心理世界,都有其独特性,这也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不是“可爱的”就“省心”,“可恨的”就“多操心”。

(2)“有那么几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就让我时时牵挂着……”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没有缺陷,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否则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师的教在于构建学生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了解研究学生,进而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发展。

(4)总之,学生的学习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教师只有在尊重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159题

材料:

有一天李老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英语公开课,听课的一位教研员发现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无精打采,也不跟着课堂的节奏走。趁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教研员悄声问坐在最后一排的那几个学生怎么回事。那几个学生不好意思地说明了缘由,原来那几个学生都是班上的英语“差生”,上课之前,李老师特意安排那几个学生坐在最后面,以免影响公开课的效果。公开课结束后,教研对老师说,“应该对后面的几位学生安排适合的学习,总比干坐着强。”李老师一脸茫然,并不认可这个建议,只是勉强点点头。

问题:请结合材料,以学生观的角度分析李老师的行为并提出另一种对“差生”的正确处理方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答:材料中李老师的行为是不合理的,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材料中李老师把班上的“差生”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违背了学生具有发展潜能这一理念。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材料中李老师没有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完整的看待学生,发现学生的差异性。材料中李老师没有从整体看待“差生”,没有发现学生的个性和优势,未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人、独特的人、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


第160题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我赞同这位老师的做法。

(2)从学生观的角度出发,我认为:

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其次,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教师的教学不应完全按照预先计划进行,而应该考虑学情。

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最后,学生是有差异的,在课堂上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想法,老师询问了每个学生的意见后。听取了学生的建议。

我将来如果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会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共同发展,积极互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