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61题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价材料中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1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语文老师的做法值得认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各位教师学习。
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表扬、指导学生、开辟作文园地,使学生在写作文中找到了自信,体现出语文老师相信学生具有的巨大发展潜能。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作文做出了正确评价,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学生,在给学生批改日记和周记时给予学生的评价和“优”,正是体现了老师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不断帮助学生改进。
3.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语文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承认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具有主体地位的人,通过各种途径激励学生,帮助学生主动发展,才能达成学生的真正发展。
第162题
学生极易“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说明学生具有( )特点。
A.向师性
B.可塑性
C.依懒性
D.定向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教师职业理念中的学生观:学生具有可塑性是说: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163题
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意味着学生是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教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成长。刘老师没有单纯地用成绩来评价二班学生,而是经过调研,调整教育策略,引导他们不断学习、成长。
(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经过向老师、学生调查、了解情况,刘老师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教育策略,使得二班的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发展。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应将学生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教师切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否则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刘老师对于成绩较差的二班,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而是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了将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总之,刘老师对二班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充分体现了现代学生观,是值得学习的。
第164题
请从职业理念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师职业理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指出,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要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认为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在教师角色方面,现代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在教师行为方面,现代教师观提倡尊重、赞赏学生,帮助、引导学生,注重反思与合作,关注自身专业发展。
对于一些学生想隆重庆祝“成人礼”的邀请,这位教师没有简单地接受或者拒绝,而是深入思考,通过“18岁,我们成人啦”主题班会,引导全班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为了实现梦想,现在就要好好学习,积极锻炼身体,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班会之后,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而且该主题班会的成功举办,带动其他教师开展了类似的活动。
可见,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帮助、引导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及现代教师观。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冯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新课改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处在发展过程中,有发展的潜力。材料中,面对学生的作弊事件,冯老师没有采用严厉批评、追查责任的惯用方法,而是给学生改正错误,自我发展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新课改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以教师的意志而转移。材料中,冯老师对于学生作弊问题,没有用批评检举等方式正面管教,而是依据学生做了错事心里不安、知错欲改的心理,采取了一个足以震撼学生心灵的措施——要求每个学生记下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并写出心得体会,巧妙地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情境中,卓有成效地解决了问题。
因此,作为教师,要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看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材料一中张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对立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材料二中的老师没有做到“身教”,为人师表;材料三中的师生关系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中的心理相容特点。
(2)材料一中张老师如果想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仅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热爱学生,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不能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第三要发扬教育民主,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营造一个民主的教育氛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材料二中的老师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就要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要具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理念。这是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材料三中体现了心理相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的相互体验而形成亲密或排斥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起着重大的影响。
第167题
学习成绩一般的晓丽在县舞蹈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班会上,班主任吴老师表扬了她:“一花一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这表明吴老师关注( )。
A.学生的个性发展
B.学生的品行发展
C.学生的知识习得
D.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答案:A
解析:
学生是独特的人,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个性有差异,吴老师的做法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168题
试运用教师职业理念中学生的特点、师生关系的相关知识评析“新规定”的意义。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此外,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作为教师,要知道虽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先天的权威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学生主动性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材料中,李老师的“新规定”符合学生的本质属性,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进步。
(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问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对学生指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材料中李老师的“新规定”促进了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陈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充分肯定学生相信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陈老师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让大家组内讨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陈老师给予讲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此外,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面,也促进了学生视野的开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材料中陈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而是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最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要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个性,使得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材料中针对王春这个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敢在众人面前回答问题,老师给予充分理解,并在课后鼓励说出答案,多次鼓励之下改掉了胆怯的心理,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总之,我们要向陈老师学习,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170题
华云是班级里的“刺儿头”,学习基础比较差,但却是田径场上的风云人物,总能为班级夺得各种奖项。班主任鼓励他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这说明班主任做到了( )。
A.注重学生的全面性
B.善于因材施教
C.善于教学
D.注重学生发展
参考答案:B
解析:
题干中,班主任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华云虽然学习差但田径有特长,鼓励其成为运动员,这正是根据其个性给予个性化发展的期望和要求,体现了班主任善于因材施教。
第171题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认知特征
B.不同的兴趣爱好
C.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不同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C
解析:
个别性是说和其他学生不一样的,独一无二的特性,而年龄性别可以是相同的。
第172题
董老师上游戏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答题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老师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
A.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
B.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
C.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扬
D.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参考答案:D
解析:
对于这一情况,教师适宜采取以鼓励为主的做法,激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第173题
结合案例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分析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怎样对待学生?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案例中,这位教师的行为违反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同时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这位老师违反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中应当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同时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应加强学习。
第174题
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
A.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样要求
B.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
C.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学习
D.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考虑动机与原因就进行处理
参考答案:B
解析: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辩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这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别的重要表现。
第175题
考试结束后,又要调整座位了。赵老师排座位的原则是:考分高的学生坐在教室的中间区域,考分低的学生坐在边角位置。赵老师的做法( )。
A.符合公平竞争的要求
B.违背平等待生的理念
C.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
D.违背分组教学的要求
参考答案:B
解析:
教师应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服务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赵老师按照考分高低来安排座位,是对优等生的关照,对后进生的歧视,这种做法违背了平等待生的理念。
第176题
针对“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蒋老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层教学。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
A.诲人不倦
B.教学相长
C.循循善诱
D.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D
解析: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态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蒋老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第177题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 )
A.选择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调控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学生观的内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一个独立的物质实体。承认学生独立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承认独立性也就承认了学生发展过程的多途性、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结果的差异性。
第178题
小丽的语文成绩很好,庄老师常常鼓励她多阅读、勤写作,力争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小刚学习基础较差,但篮球打得很好,庄老师就鼓励他将来做一名职业运动员。对庄老师的做法,下列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
A.善于因材施教
B.注重学生的全面性
C.善于激发学生自信
D.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庄老师能够看到学生学习水平和兴趣的差异性,说明他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庄老师鼓励小丽勤写作,鼓励小刚多锻炼,说明他善于有的放矢地激励学生扬长避短,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信。题干内容并未体现庄老师注重学生的全面性。
第179题 刘老师上课时,学生路路突然站起来,指出刘老师讲解中的错误。刘老师板着脸说:“路路,老师不如你,以后就由你来上课好了!”说完,刘老师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课。下列选项中,对该教师行为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B.漠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C.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D.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题干中路路指出刘老师讲解中的错误,是学习积极性的体现,刘老师的漠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180题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A.自觉性
B.独立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它体现在学生不仅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识,如超越书本、超越教师、超越自我和群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