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参考答案:↓
解析:
1.根据施工中使用材料,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可分为三类,即水泥稳定土基层、石灰稳定土基层和工业废渣稳定基层。
2.本项目路拌法施工水泥稳定土基层的准备中少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下承层的检查。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施工前,必须检查下承层的压实度、平整度、高程、横坡度、平面尺寸。若下承层是土基,必须用12~15t 压路机进行碾压检查,如有表面松散、弹簧土等问题必须进行处理。
3.该项目水泥稳定土基层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1)第(3)点中摊铺土的进度与摊铺水泥的进度不符合,进度太快。按背景资料相关要求摊铺土每天应为1.5km(单向)为宜,这样保持在摊铺水泥的前一天完成。
(2)第(6)点稳定土拌合机械的拌合深度有问题,拌合深度应达到稳定层底并宜侵入下承层5~10mm,以利上下层粘结。
(3)第(7)点平地机全路段均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刮平不对,直线段应这样施工,但在曲线段应由内侧向外侧进行刮平。
(4)第(8)点超高的平曲线段的碾压不对,应该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碾压。
参考答案:↓
解析:
1.工序 A 是铺设轨道
2.结构层 B 的名称是底基层。
3.基层检验实测项目中的关键项目是压实度。基层检验实测项目还包括平整度、 强度。
4.“养护龄期为 7d,或实测混凝土强度大于设计强度的 70% 后,停止养护”错误; 改正为:“养护龄期为 14d,或实测混凝土强度大于设计强度的 80% 后,停止养护”。
参考答案:↓
解析:
1.石料应分类堆放;石料堆放场地最好做硬化处理;石料堆放场地四周做好排水。
2.试验段铺筑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控制指标确定相关数据,如:松铺系数、机械配备、压实遍数、人员组织、施工工艺等;二是检验相关技术指标,如:沥青含量、矿料级配、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压实度等。
3.出厂时混合料出现白花料,拌合中可能存在油料偏少、拌合时间偏少、矿粉量过多等。
4.沥青混合料运输应注意的问题是:保持车厢干净并涂防粘薄膜剂,运输时必须覆盖篷布以防雨水和热量损失。
5.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压实度是一重要控制指标,温度低是造成压实度不足的原因之一,随时检查并做好记录是保证沥青路面压实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6.碾压进行中压路机的运行应均匀,不得中途停留、转向或制动;也不能随意改变碾压速度;不允许在新铺筑路面上停机加油、加水。
7.先用3m 直尺检查端部平整度,垂直于路中线切齐清除,在端部涂粘层后继续摊铺,横向接缝的碾压先用双轮双振压路机进行横压,压路机位于压实的部分伸入新铺层的15cm,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移到新铺层,再改为纵向碾压。
参考答案:↓
解析:
1.不正确,因为施工配料应该采用“工地配合比”。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分四个阶段完成:(1)计算初步配合比;(2)提出基准配合比;(3)确定实验室配合比;(4)换算“工地配合比”。
2.还应该进行水泥混凝土抗折(抗弯拉)强度试验。步骤如下;
(1)试件成型。
(2)养护。
(3)试件外观检查、修整。
(4)加载试验。
(5)整理试验数据,提供试验报告。
3.摊铺完毕或精整平表面后,宜使用钢支架拖挂1~3 层叠合麻布、帆布或棉布,洒水湿润后作拉毛处理;有条件时亦可采用人工拉槽方式;特重和重交通混凝土路面宜采用硬刻槽。
4.弯拉强度(△) 板厚度(△)、平整度、抗滑构造深度、横向力系数 SFC 、相邻板高差、纵横缝顺直度、中线平面偏位、路面宽度、纵断高程、横坡、断板率
参考答案:↓
解析:
1.路面基层工作的持续时间= 36000÷450 = 80d。路面面层工作的持续时间=36000÷400 = 90d。
2.因为基层的速度450m/d 快于面层的速度400m/d,基层与面层之间逻辑关系应选择STS(开始到开始)搭接关系,搭接时距计算应该除以两者中较快的速度,结果为3600÷450 = 8d,考虑到养护至少7d,所以STS = 8 + 7 = 15d。
基层和面层的流水工期= 15 + 90 = 105d。
绘制路面工程线性流水施工横道图,如下图所示。
3.为完成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施工单位还需配备的关键设备包括卸料机和振动机。肯定不需要调用的两个设备是压路机和石屑撒布机。
4.摘要三中工地试验室的做法不能保证进场水泥质量。
理由:没有依据标准规范规定的试验方法、试验项目、检验规则进行取样检定。
参考答案:↓
解析:
1.沥青混凝土路面行车抖动,跳车是公路质量通病之一,即沥青混凝土路面不平整。从施工现场记录可以看出以下主要原因:
(1)一台摊铺机出现故障,维修2h 后继续施工,但施工完后发现找平装置未完全修复,摊铺时必然产生上下飘浮,影响平整度。
(2)由于操作手不熟练,摊铺过程中急停急转而且停机加水,必然因推拥热的沥青混合料而形成鼓楞。
(3)维修机械造成沥青混合料积压,为避免温度下降造成更大损失,加快摊铺机行驶速度,使原试验段铺筑提供的技术标准发生了改变,摊铺厚度会改变,影响平整度。
2.(1)沥青混合料在运输及摊铺过程中产生离析现象;(2)施工缝处理不好。
参考答案:↓
解析:
1.施工过程中出现情况的不妥之处:
情况1 不妥。正确做法:对下承层进行清扫,底面层施工前二天在基层上洒透层油。在中底面层上喷洒粘层油。
情况2 不妥。正确做法:试验段开工前28d 安装好试验仪器和设备,配备好试验人员后报请监理工程师审核。
情况3 不妥。正确做法:混合料的表面层采用平衡梁法施工,底、中面层采用走线法施工。
2.对沥青路面混合料的运输要求:
(1)根据拌合站的产量、运距合理安排运输车辆。
(2)运输车的车厢内保持干净,涂防粘薄膜剂。运输车配备覆盖篷布以防雨和热量损失。
(3)已离析、硬化在运输车箱内的混合料,低于规定铺筑温度或被雨淋的混合料予以废弃。
参考答案:↓
解析:
1.该底基层的拌合设备有强制式拌合机、卧式双转轴桨叶式拌合机、普通水泥混凝土拌合机。底基层还可采用路拌法施工。
2.水泥剂量应通过配合比设计试验确定。水泥稳定土基层分层施工时,第二层必须在第一层养护7d 后方可铺筑。铺筑第二层之前,应在第一层顶面洒少量水泥或水泥浆。
3.“水泥混凝土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错误,水泥混凝土应采用旋窑生产的道路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4.(1)滑模摊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应采用单向坡双线基准线。
(2)基准线桩纵向间距直线段不宜大于10m,桥面铺装、隧道路面及竖曲线和平曲线路段宜为5~10m,大纵坡与急弯道可加密布置。基准线桩最小距离不宜小于2.5m。
(3)基层顶面到夹线臂的高度宜为450~750mm。基准线桩夹线臂夹口到桩的水平距离宜为300mm。基准线桩应固定牢固。
(4)单根基准线的最大长度不宜大于450m。架设长度不宜大于300m。
(5)基准线宜使用钢绞线。采用直径20mm 的钢绞线时,张线拉力不宜小于1000N;采用直径30mm 钢绞线时,不宜小于2000N。
(6)基准线设置后,应避免扰动、碰撞和振动。多风季节施工,宜缩小基准线桩间距。
参考答案:↓
解析:
1.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还包括:
( 1 )结合现场调查情倪,核算主要工程数量,检查其中错漏
( 2 )核查设计提供的水文、地质等资料是否满足工程施工需求,明确是否需要进一步补充
( 3 )核算工是主要结构的受力条件及主要设计数据。
2.图中乳化沥青稀浆层的作用:一是封闭某一层起着保水防水作用;二是起基层与沥青表面层之间的过渡和有效联结作用;三是路的某一层表面破坏离析松散处的加固补强;四是基层在沥青面层铺筑前,要临时开放交通,防止基层因天气或车辆作用出现水毁。
3.确定拌合温度、拌合时间,验证矿料及配合比、沥青用量。
4.“碾压结束温度控制在100℃以上”错误,应是“碾压结束温度控制在120℃以上”。
参考答案:↓
解析:
1.第(3)条不正确,地下水毛细现象较难通过级配碎石底基层影响面层;第(6)条不正确,切缝深度不够才会导致路面板开裂或断板。其余均正确。
2.第(7)条,由于干燥的基层会吸收水泥混凝土拌合物中的水分,使板底混凝土强度降低,导致开裂。
第(8)条,灌缝处理不好,地面水通过板间接缝进入路面结构层内部,导致开裂和断板。
第(9)条,基层标高超高,会导致面层水泥混凝土板厚度不够,从而整体强度不足,导致断板。
第(10)条,集料的含水量不一致,导致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严,过大水胶比对混凝土强度不利,过小的水胶比会引起较大的混凝土收缩。所以容易引起开裂或断板。
参考答案:↓
解析:
1.不正确。对地质不明确的地段应进行地质补钻,应根据地质补钻所得岩石厚度,硬度,在能满足桩的承载力时,才能进行终孔。
2.不正确。回填后,应等待数日待填土沉实后,再重新钻孔。
参考答案:↓
解析:
1.以桩身半径加护壁厚度为半径作为桩孔开挖尺寸线。
2.模板预留0.3m 以上高出原地面的原因是避免井口进水。构筑物A 是护壁,构筑物B 是模板。
3.预应力张拉采用应力控制,同时以伸长值作为校核。
4.施工单位应分析断丝的原因、更换钢筋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如提高其他束的张拉力进行补偿、利用备用孔增加预应力束)。
参考答案:↓
解析:
1.桥梁附属设施包括桥面系、伸缩缝、桥头搭板和锥形护坡等。桥面系包括桥面铺装(或称行车道铺装)、排水防水系统、栏杆(或防撞栏杆)、灯光照明等。
2.还需要采取加固坑壁措施的情况有:放坡开挖场地受到限制,或基坑较深、放坡开挖工程数量较大,不符合技术经济要求时。采取加固坑壁措施主要有:挡板支撑、钢木结合支撑、混凝土护壁及锚杆支护等。
3.(1)错误,应该是:坑壁边缘应留有护道,静荷载距坑边缘不小于0.5m,动荷载距坑边缘不小于1.0m。
(2)正确。
(3)错误,应该是:如用机械开挖基坑,挖至坑底时,应保留不小于750px 厚度的底层,在基础浇筑施工前用人工挖至基底标高。
4.还应包括的资源需求计划有:材料需求计划和资金需求计划。
参考答案:↓
解析:
1.该桥属于大桥。因为该桥多孔跨径总长L 为570m,单孔跨径LK 为120m,根据标准规定100m ≤ L ≤ 1000m,40m ≤ LK ≤ 150m 为大桥。
2.工序A 是浇筑垫层混凝土;工序B 是拆模。
3.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 的大体量混凝土称之为大体积混凝土,该主墩承台的最小尺寸为4.5m。
4.(7)合理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改善集料级配、降低水胶比、掺入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材料、掺加缓凝剂;在工作条件能满足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较小水胶比及较低坍落度的混凝土;(8)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控制不同位置温差。
参考答案:↓
解析:
1.工序A 的名称是基坑开挖。工序B 是防水层施工。
2.每隔4~6m 设置一道沉降缝,缝宽1~2cm。
3.板宽为74cm 的正盖板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调整涵长。
4.涵台与盖板安装实测项目还包括:顶面高程、相邻板块最大高差。
参考答案:↓
解析:
1.工序A 的名称是绑扎钢筋。
2.混凝土坍落度筒。
3.“浇筑时采用分层进行,分层厚度为1m”错误,改正为“浇筑时采用分层进行,分层厚度不超过0.3m(或分层厚度要根据振捣器的功率确定)”。“在新浇筑完成的下层混凝土上浇筑新混凝土,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后浇筑完上层混凝土”错误,改正为“在新浇筑完成的下层混凝土上浇筑新混凝土,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上层混凝土”。
4.基坑排水还有井点降水法、板桩法、沉井法、帷幕法。
参考答案:↓
解析:
1.构造物A 的名称是锥坡。按结构形式划分,该桥的桥台属于重力式U 形桥台。
2.“分层厚度30cm”错误,改正为“分层厚度宜为10~20cm”。“台背的填土的压实度控制在94%”错误,改正为“台背的填土的压实度控制在96%”。
3.支架现浇的施工工艺流程为:①③②④⑤⑥⑧⑦。地基处理形式还有:地基换填压实、桩基础加混凝土横梁等。
参考答案:↓
解析:
1.缺项部分有孔深、孔底沉淀厚度。
2.不合理,应检测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桩头有无残缺的松散混凝土。
3.常见质量控制点有:桩位坐标控制、垂直度控制、孔径控制、清孔质量、钢筋笼接头质量以及水下混凝土的灌注质量。
参考答案:↓
解析:
【答案与解析】
1.①需编制:桩基础(或桩基或钻孔桩)、圆形双壁钢围堰工程、钢管桩水上作业平台(或水上工作平台)(或水上施工平台)专项施工方案;
②A、B的具体内容分别为项目各部门负责人、全体技术人员。
2.属于限制类型。
3.C、D的具体内容分别为水密承压试验、接头抗拉试验。
4.①另一种方法:迅速提出导管,用高压水冲掉堵管混凝土后,重新放入导管浇筑混凝土;
②原因:水下混凝土坍落度不符合规范要求(或超出规范要求),或宜为16~22cm(或160~220mm)。
5.①图3-1中L≥1m(或不小于1m、大于等于1m)、h1=0.5~0.7m;
②钢围堰在灌注封底混凝土之前,还应将桩身和堰壁上附着的泥浆冲洗干净,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浇注封底混凝土;封底混凝土厚度计算重点还应考虑的其他两个因素:浮力、封底混凝土自身强度。
参考答案:↓
解析:
1.可能发生在23m 处,原因在于施工人员采用强制提升导管。
2.(1)没有对导管作闭水试验;(2)导管底部已沉入到沉渣之中;(3)能否同意掺入缓凝剂应经监理工程师批准。
3.可采用拔抽抖动导管(不可将导管口拔出混凝土面)。当所堵塞的导管长度较短时,也可以用型钢插入导管内来疏通导管,或在导管上固定附着式振捣器进行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