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2025年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章节精编习题(813题)


第681题 预应力张拉成套设备有()。


A.千斤顶

B.油泵车

C.穿索机

D.压浆机

E.冷弯机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预应力张拉成套设备主要由千斤顶、油泵车、卷管机、穿索机和压浆机组成


第682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某公路路基工程,其中K9+199~K9+244 右侧为挡土墙,挡土墙纵断面示意如下图所示。

重力式挡土墙施工工序为: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基坑开挖→基础施工→墙身施工→附属工程施工。

基坑开挖采用分段跳槽开挖的方式,分段位置结合构造物A设置确定。施工中严格控制基底高程,在基坑挖好后及时封闭坑底。开挖完成后及时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在基础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65%后及时分层回填夯实。

墙身施工完毕后及时养护。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65%时,及时进行墙背回填。墙背填料采用砂性土作为填料,施工人员在墙身画上每层厚度,分层填筑,分层碾压。距墙背0.5~1.0m内,使用轻型振动压路机碾压。

问题:

1.指出挡墙基础与墙身施工中的错误并改正。

2.写出构造物A的名称。

3.该挡土墙是在路基横断面的左侧还是右侧?

4.该挡土墙施工是否应该设置脚手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解析:

1.基础施工中“在基础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65%后及时分层回填夯实”错误,应改正为“在基础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及时分层回填夯实”。

墙身施工“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65%时,及时进行墙背回填”错误,应改正为“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及时进行墙背回填”。

2.构造物A的名称是伸缩缝与沉降缝。

3.该挡土墙是在路基横断面的右侧。

4.该挡土墙施工应该设置脚手架。其墙高为3.95m,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F90—2015规定,砌筑施工中,高度超过2m作业应设置脚手架。


第683题 背景资料:

某公路工程路线长2.192km,其中软土地基路段约400m,填土高度平均4.5m,位于冲积平原,地层厚度均匀,层位稳定,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新近沉积的淤质土和第四系下更新统的灰、杂色黏土和砂层构成。其层次由上至下分别为黏土(硬壳层)、淤泥质粉质黏土、粉质黏土、黏土。

该项目采用袋装砂井辅以砂垫层方法处理软基,示意图如下所示。施工工艺流程为:

整平原地面→铺设下层砂垫层→设备定位→打入套管→沉入砂袋→埋砂袋头→拔出套管→设备移位→铺上层砂垫层。

袋装砂井加固软土路基示意图

砂井井径、间距及布置经多次固结计算确定,砂井直径为7cm、间距1.2m,按梅花形排列;砂垫层厚度60cm,保证高出地表水位20cm。

项目部选用了渗透系数不小于砂的聚丙烯编织砂袋,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一定的耐腐蚀、抗老化性能,其抗拉强度能保证承受砂袋自重和弯曲所产生的拉力;砂必须采用大于0.5mm 的颗粒占总重50% 以下、含泥量不大于3%、渗水率较高的细砂。

施工中,套管拔出检查了砂袋的外露长度,砂袋入土深度是否满足要求,共发现有5个砂袋被带出,带出长度1m 左右。

问题:

1.改正施工工艺流程。

2.改正项目部材料选择中的错误。

3.对5 个被带出的砂袋应如何处理?

4.配置处理该软基的机械设备。指出图中构筑物A、B 名称。



参考答案:↓


解析:

1.施工工艺流程为:整平原地面→铺设下层砂垫层→设备定位→打入套管→沉入砂袋→拔出套管→设备移位→埋砂袋头→铺上层砂垫层。

2.砂必须采用大于0.5mm 的颗粒占总重50% 以上、含泥量不大于3%、渗水率较高的中、粗砂。

3.对5 个被带出的砂袋,应在原孔位边上重打袋装砂井。

4.处理该软基的机械设备有袋装砂井打设机、机动翻斗车。图中构筑物A 是袋装砂井、B 是砂垫层。


第684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20km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其中桥梁扩建方式为在原桥位两侧各增建独立桥梁,路基扩建方式为在旧路基两侧分别拓宽7.5m,小型构造物如涵洞、通道则随路基扩建衔接到位。拓宽路基工程主要包括填挖方、软基处理及防护工程。经调查,全线既有路堤护脚挡土墙稳定、外观完好,软基处理方式采用与原设计一致的袋装砂井。路基拓宽代表性横断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

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一:施工单位向监理单位提交的施工方案部分内容如下:

① 采用原路基施工试验段相关参数直接进行路基拓宽施工;

② 上边坡的既有防护工程一次性拆除后再逐段进行路基开挖;

③ 从旧路堤坡脚向上开挖台阶时,应随挖随填,图1中台阶高度应不大于A米,宽度应不小于B米;

④ 拓宽路基应进行C观测,观测点应按设计要求设置。高路堤与陡坡路堤段尚应进行稳定性监测。

事件二:施工单位在袋装砂井施工过程中存在下列做法:

① 施工单位采用细砂制作袋装砂井;

② 施工工艺程序为:整平原地面→摊铺下层砂垫层→机具定位→打入套管→D→E→机具移位→埋砂袋头→摊铺上层砂垫层;

③ 袋装砂井完工后,施工单位按照袋装砂井施工质量标准要求,检查了井长等重点项目。

问题

1.在拓宽路基施工时,图1中“既有路堤护脚挡土墙”是否可保留?

2.事件一中①、②有明显错误,分别写出正确做法。

3.写出事件一中③、④涉及的A、B、C具体内容。

4.写出事件二中①的正确做法,补充②中D、E的工序名称。

5.补充事件二中袋装砂井施工质量的其他三个检查项目。



参考答案:↓


解析:

1.既有路堤护脚挡土墙可保留

2.正确做法为:

① 应重新修建试验路段取得相关参数;

② 上边坡既有防护工程宜与路基开挖同步拆除

3.A:1.0m

B:1.0m

C:沉降

4.施工单位应采用中、粗砂制作袋装砂井;

D:砂袋

E:出套管

5.袋装砂井施工质量的其他三个检查项目有:井距井径灌砂率


第685题 某公路K6+200~K6+455位于古滑坡地带,坡体上覆耕植土和黏土夹碎块石,厚0.5~4.8m,下伏基岩为奥陶系中上统中厚层状灰岩,层间夹一层5~10cm厚的泥化软弱层。路基以半填半挖形式通过。内侧挖方边坡、外侧填方边坡的高度均在12m以内,其挡墙基底位于古滑坡上,故采用桩基托梁路肩挡土墙。桩基采用矩形桩,抗滑桩的桩纵向间距6m,桩身截尺2m×3m,抗滑桩伸入顺层滑坡面之下足够的设计长度,其上部挡墙为衡重式路肩挡墙,其下部的桩托梁为两根抗滑桩上托举一根钢筋混凝土梁,挡墙基础置于该钢筋混凝土托梁之上,以替代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自然条件下的挡墙基底。

施工单位技术员编写施工方案,配置了表16-1所示的设备。施工工序包括:①放轴线定桩位;②桩护壁;③钢筋笼制安;④平整场地;⑤锁口梁施工;⑥桩孔开挖;

⑦桩身混凝土浇灌等。施工过程中对滑坡体位移进行监测。

表16-1设备配置表

问题:

1.该抗滑桩应采用什么施工方法?说明理由。

2.将施工工序正确排序。

3.设备配置表中,哪些设备是用于挖桩过程用的?

4.施工过程还应对哪些项目进行监测?



参考答案:↓


解析:

1.应采用人工挖孔桩,因为地处滑坡地带且桩身断面为矩形,不适合机械钻孔。

2.施工工序为:①放轴线定桩位;④平整场地;⑤锁口梁施工;②桩护壁;⑥桩孔开挖;③钢筋笼制安;⑦桩身混凝土浇灌。

3.用于挖桩的设备有风压机、风镐、潜水泵、卷扬机、电动鼓风机。

4.施工过程中还应对地下水位、滑坡体变形进行监测。


第686题 背景资料:

某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K29+000~K29+800路段进行路基施工,其中K29+000~K29+400为路堑开挖,原地面自然坡度65°~75°,地表1~3m为黏土,下为Ⅴ级岩石,不含水分,施工方拟采用药壶炮爆破法爆破,挖方共计13800m3,土方2000m3,石方11800m3;K29+400~K29+800为山坡路堤填筑,需要填方6000m3。由于上段爆破石料较多,经强度检测大于20MPa,施工方拟利用石方用水平分层填筑法填筑成土石路堤,土石比例1∶2直接铺筑,松铺厚度控制在500mm以内,接近设计标高时,改用土方填筑。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软石坚石有裂缝,药壶炮药壶难以形成,工班长建议提高路堑开挖速度,改用硐室爆破。

问题:

1.简述药壶炮爆破法的特点及优点。

2.分析该工程土石路堤填筑施工的合理性。

3.工班长建议改用硐室爆破的建议是否可以采纳?说明理由。根据施工实际条件,宜采用何种爆破方法更好?



参考答案:↓


解析:

1.特点:主要用于露天爆破,适用于均匀致密的硬土、次坚石、坚石,一次爆破的石方量一般为数十方至数百方。这种方法需打深炮孔,并需多次扩膛,操作技术要求高,其爆堆块度不匀、块度大,爆破飞石不易控制。装药量可根据药壶体积而定,一般介于10~60kg,最多可超过 100kg。
优点:药壶爆破可减少钻孔工作量,同时把延长药包变为集中药包,具有省药爆能利用高、爆破效率高、施工进度快、爆破成本较低等优点。。

2.该工程土石路堤填筑施工不合理。用于土石路堤的石料除了检测强度外还应该检查粒径,只有两者都合格方可使用。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规定,松铺厚度应控制在400cm以内,具体应根据试验路确定松铺厚度。

3.不可以采纳。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T3610—2019规定,公路石方开挖严禁采用硐室爆破,根据施工实际条件宜采用猫洞炮爆破。


第687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通过招投标获得某三级公路D 标段施工。该标段中有两处较大的路基土石方集中开挖。第一处位于K2 + 180~310 处,地质条件主要为土质(局部路段属块石土);第二处位于K8 + 560~850 处,上覆2~4m 强风化泥质页岩,下面为砂岩和页岩的互层结构,其中,在K8 + 800 附近路基范围外存在一个小型浅层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施工单位在实施第一处挖方,采用挖掘机、推土机和自卸式汽车对土方进行多层横向全宽挖掘,进展顺利。在实施K8 + 560 处挖方时,根据石方的集中程度,地质、地形条件,结合各种爆破方法的使用特性,因地制宜,综合配套使用了多种爆破方法。主要包括浅孔爆破、深孔爆破和猫洞炮。在开挖限界的周边,适当排列一定间隔的炮孔,在有侧向临空面的情况下,用控制抵抗线和药量的方法进行爆破,使之形成一个光滑平整的边坡。在K8 +800 滑坡附近开挖中,由于岩层坚硬,施工单位采用小型钢钎炮,最终还是引发了滑坡,导致1 人死亡,3 人重伤的安全事故。

问题:

1.施工单位在第一处挖方采用的多层横向全宽挖掘的方法叫什么挖掘施工方法?其使用条件是什么?

2.浅孔爆破是一种常见的爆破方法,请介绍它的优点。

3.施工单位在开挖限界的周边所采用的爆破方法称之为什么方法?

4.试分析导致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

5.为防止滑坡发生,请问该处应采用什么施工方法?



参考答案:↓


解析:

1.叫横向挖掘法。适用于挖掘深且短的路堑。

2.优点:比较灵活,适用于地形艰险及爆破量较小地段(如打水沟、开挖便道、基坑等)。

3.光面爆破法。

4.根据背景资料,爆破的振动是引发滑坡的主要原因。

5.避免爆破引发滑坡,应采用静态破碎法,配合人工开挖进行施工或采用人工配合风镐开挖。


第688题 背景资料:

某西南地区二级公路位于山岭区,设计车速60km/h,路基宽度10m。施工单位通过招投标获得K0 + 000~K10 + 000 段施工任务。工程推进到当年4 月,进入梅雨季节。由于进度要求,不许全面停工,项目部根据情况,决定按“雨期施工”进行组织部署,并提出以下工作安排及施工要求:

(1)雨期施工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①对选择的雨期施工地段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研究,据实编制实施性的雨期施工组织计划。

②应修建施工便道并保持晴雨畅通。

③住地、库房、车辆机具停放场地、生产设施都应设在最高洪水位以上地点或高地上,并应远离泥石流沟槽冲积堆一定的安全距离。

④应修建临时排水设施,保证雨期作业的场地不被洪水淹没并能及时排除地面水。

⑤应储备足够的生活物资。

(2)K0 + 500~K1 + 500 段属填方路堤,原设计采用附近的轻度膨胀土进行回填,由于雨期施工,项目部要求掺杂部分砂性土进行施工。

(3)制定填挖方施工注意事项,其中包括:

……

②路堤应分层填筑。每一层的表面,应做成2%~4% 的单向排水横坡。当天填筑的土层应当天完成压实。

③利用挖方土作填方时应随挖随填,及时压实。含水量过大无法晾干的土不得用作雨期施工填料。

④开挖土质路堑宜分层开挖,每挖一层均应设置排水纵横坡。挖方边坡不宜一次挖到设计标高,应沿坡面留30cm 厚,待雨季过后整修到设计坡度。

⑤土质路堑挖应一步到位,一次性挖至设计标高,并在两侧挖排水沟。

⑥雨季开挖岩石路堑,炮眼应尽量水平设置。边坡应按设计坡度自上而下层层刷坡,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

问题:

1.膨胀土的特性有哪些?

2.补充雨期施工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中不完善的地方。

3.背景资料中第(2)条关于膨胀土填筑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指出背景资料中关于施工注意事项中错误之处。



参考答案:↓


解析:

1.膨胀土系指土中含有较多的黏粒及其他亲水性较强的蒙脱石或伊利石等黏土矿物成分,且有遇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点,是一种特殊膨胀结构的黏质土。

2.第⑤条补充:应储备足够的工程材料。

3.不正确。因为膨胀土施工不适合安排在雨期施工。

4. ②每一层的表面,应做成2%~4% 的朝外的双向排水横坡。

⑤土质路堑挖至设计标高以上30~50cm 时应停止开挖,并在两侧挖排水沟。待雨期过后再挖到路床设计标高后再压实。


第689题 背景资料:

某地区公路路基雨期施工过程中突遇冷空气气温下降,昼夜平均温度-3℃以下,持续一个星期,然后气温回暖,未发生冻土现象。该路段有填有挖,且需以挖做填。土质为砂类土,施工方技术员提出为保证雨期和冬期施工质量应采用以下几条主要措施:

(1)在填方坡脚外挖好排水沟。

(2)分层填筑时,每一层表面做成2%~4% 的排水横坡。

(3)按横断面全宽平填,每层松铺厚度按正常施工减少20%~30%。

(4)挖填交界处、填土低于1m 处停止填筑,待气温回暖后再实施。

问题:

1.请问上述4 条措施哪些是针对雨期施工?哪些是针对冬期施工?

2.施工方技术员提出的4 条措施是否合理?为什么?

3.针对雨期路堤填筑,除上述措施外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解析:

1.第(1)和(2)条是针对雨期施工提出的措施,第(3)和(4)条是针对冬期施工提出的措施。

2.施工方技术员提出的针对雨期施工措施合理,针对冬期施工提出的措施不合理,因为该工程不属于冬期施工范畴。

3.(1)雨期路堤施工地段除施工车辆外,应严格控制其他车辆在施工场地通行。

(2)保持场地不积水,如原地面松软,应采取换填措施。

(3)当天填筑的土层应当天完成压实。

(4)雨期填筑路堤需借土时,取土坑距离填方坡脚不宜小于3m。平原区路基纵向取土时,取土坑深度一般不宜大于1m。


第690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季冻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设计路面结构为:26cm水泥混凝土面层、3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级配碎石底基层,硬路肩与行车道路面结构相同。根据施工方案要求,中央分隔带每侧面层按全幅摊铺且设置两条纵向接缝,并采用滑模摊铺技术进行施工,其工艺流程为:基层质量检查验收→测量放样→摊铺机就位→混凝土运输车卸料及布料→滑模摊铺机摊铺、振捣、整平→X→初期养护→Y→刻槽→Z→后期养护→质量检测→开放交通。用于面层施工的水泥为道路硅酸盐水泥,外加剂采用引气高效减水剂。另外,针对可能出现的特殊天气情况以及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多、构造复杂的特点,制定了专项施工组织方案和应急处理预案。

施工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一:面层水泥混凝土拌和中掺入了一定量符合规定要求的粉煤灰掺合料,并在施工前进行了混凝土配合比试配与粉煤灰掺量优化试验,对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等设计指标进行了符合性检验。

事件二:滑模摊铺面层前,架设双线基准线,基准线桩纵向间距在直线段按10m设置,在竖曲线和平曲线段按20m设置,滑模摊铺机底板设置为双向路拱形状。

事件三:在水泥混凝土面层摊铺施工过程中,发生了6级以上强风并伴随气温骤降的天气情况。

问题

1.写出背景资料中X、Y、Z代表的工序名称以及面层施工纵向接缝的类型。

2.补充事件一中配合比设计需要检验的其他设计指标。

3.改正事件二中的两处错误做法。

4.事件三中的天气情况可能对面层造成怎样的后果?施工现场应如何处置?



参考答案:↓


解析:

1.X名称:人工修整

Y名称:切缝(或锯缝);

Z名称:灌缝

纵向接缝类型:缩缝

2.需要检验的其他设计指标有:

(1)工作性(或和易性);

(2)耐磨性

(3)抗冰冻性(或抗冻性);

(4)抗盐冻性

3.改正后的正确做法是:竖曲线和平曲线路段按510m设置,滑模摊铺机底板设置为单向路拱形状。

4.可能造成干缩和温缩共同导致的收缩开裂(或横向开裂纵向开裂龟裂);

施工现场需采取停工措施,并尽可能选在缩缝或胀缝处设置横向施工,同时要采取加强覆盖养护(或加强保湿保温养护)措施。


第691题 背景资料:

某市外环路路基平均填土高度13m。该路段因沿黄河大堤,地下水位高(现有黄河河床标高比路面设计高程高出2~3m),而且处于雨期积水地区,土质大部分为黄河粉砂土,少量粉质黏土,全线大部分路段为软弱地基路段(地基承载力平均10~80kPa)。因此,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研究,依据当地材料状况、施工条件与工期要求,采用以下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1)换填。K1 + 000~K1 + 350,长350m;K3 + 775~K4 + 270,长495m 两段粉砂土路段,生活垃圾堆放点和居民旧生活区,在清除垃圾及民用拆迁旧房基,挖至原粉砂土地层后做二灰土(2∶8),犁拌,厚度1000px,碾压密实度90% 以上,经土工检测后再做二灰稳定碎石层1000px。

(2)土工布处治。K1 + 780~K1 + 980,长200m 路段地下水位高,土质差,苇根多而深,采用带眼双面胶无纺布(150~200g/m2,抗拉强度为2050kN/m)铺垫。

(3)K6 + 200~K6 + 350,长150m,位于黄河沉砂池上,粉砂土质,含水量大,地下水位高,采用孔深1~1.2m,间距1500px,梅花形摆排的生石灰桩挤密。生石灰桩施工时工艺程序如下:整平地面→成孔→空气压缩机注入生石灰→封紧生石灰桩孔。在施工至K5 + 200~K5 + 350 时,由于该路段缺乏地质资料未发现软土,地基未做加固设计,在填土至5.8~6.3m 时发生滑塌,因征地困难,不能做反压护道,施工方考虑工期时间要求充裕,淤泥层厚度≤ 3m,决定采用自然挤淤处理。

问题:

1.土工布一般应该铺垫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具体作用?

2.生石灰桩施工时工艺程序是否完备?如果不完备,请写出完备的工艺程序。

3.采用自然挤淤处理是否合理?除自然挤淤外还有哪些挤淤排淤的方法?

4.软土地基处理除了该工程考虑的五种方法还有很多,请写出其余的方法。



参考答案:↓


解析:

1.土工布铺设于路堤底部,在路基自重作用下受拉产生抗滑力矩,提高路基稳定性。

2.不完备。工艺程序包括整平地面→振冲器就位对中→成孔→空气压缩机注入生石灰→边振动边拔出套管→振冲器移位→封紧生石灰桩孔。

3.合理。抛石挤淤,爆破排淤。

4.超载预压,排水砂垫层,塑料排水板,砂井,粉喷桩,袋装砂井等(写出其中五个)。


第692题 背景资料:

某三级公路地处丘陵地区,砂类土居多,设计车速40km/h,路基宽度8.5m,基层为石灰稳定砂砾,面层为200px 的沥青混凝土。路基施工正好赶上雨季,施工前,施工方做了如下准备工作:①对选择的雨期施工地段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研究,编制了实施性的雨期施工组织计划。②修建施工便道并保持晴雨畅通。③修建临时排水设施,保证雨期作业的场地不被洪水淹没并能及时排除地面水。④储备足够的工程材料和生活物资。

路堤填筑时选用透水性好的砂砾、石方碎渣和砂类土作为填料,水平分层填筑,每层保证0.3% 的排水横坡。在已填路堤路肩处,应采取设置纵向临时挡水土埂、每隔一定距离设出水口和排水槽等措施,引排雨水至排水系统。

开挖路堑分层开挖,每挖一层均设置排水纵横坡,挖方边坡一次挖到设计标高。开挖路堑挖至路床设计标高以上30~50cm时停止开挖,并在两侧挖排水沟。待雨季过后再挖到路床设计标高后压实。

问题:

1.该公路是否可以在雨季进行路基施工?

2.施工方做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说明理由。

3.指出路堤填筑和路堑开挖施工存在的错误做法并改正。



参考答案:↓


解析:

1.由于该公路地处丘陵区,等级为三级,路基土质砂类土,在做好排水设施和通道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路基施工,但必须严格按照雨期施工规定执行。

2.施工方做的准备工作中,不完全充分。由于地处丘陵区,又逢雨季,因此施工前应将住地、库房、机具、生产设施设在最高洪水位以上地点或高地上,并应远离泥石流沟槽冲积堆一定距离。

3.路堤填筑中“每层保证0.3% 的排水横坡”错误。路堤填筑的每一层表面应设2%~4% 的排水横坡。路堑开挖中“边坡一次挖到设计标高”错误。挖方边坡不宜一次挖到设计坡面,应预留一定厚度的覆盖层,待雨期过后再修整到设计坡面。


第693题 背景资料:

某公路工程H 合同段,其中土方路基绝大部分是借土填方,路堤边坡高度≥ 20m,地面横坡大于12%,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中路基填筑的施工方案如下:

(1)土质分析:在K19 + 100~K20 + 100 处,本路段主要是粉质土,颗粒组成以小于0.075mm 为主,属于细粒土组,是较好的路基填筑材料。

(2)压实机具的选择与操作:本路段选用CA25D 和YZT16 型振动压路机组合碾压施工。施工过程中,压路机行走速度控制在2~4km/h。开始时土体松散,采用轻压(静压),然后用最大振动力进行振压,压力越大,压实效果越好。先压中间,然后向两边压实,并注意纵向和横向压实时的重叠,确保压实均匀。

(3)试验路段的结果:在K18 + 100~K18 + 200 处,分别取三种松铺厚度20cm、30cm、40cm 进行试验,试验路段测试结果最佳含水量为13.4%,其他指标均符合路基填筑要求,松铺厚度选用30cm。

施工中施工单位准确放样,认真压实原地基后采用纵向分层填筑法施工方案进行了路基填筑,填筑过程中每完成一层均检测了压实度、弯沉、纵断高程、中线偏位、宽度、横坡、边坡几个项目,依此判断合格后再进行下一层填筑,在施工过程中遇雨,雨后检测填料含水量在15%~17%范围变化,严格按压实质量控制进行施工,仍出现“弹簧土”现象,为赶工期,施工单位掺入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最后如期完成路基施工进入路面基层施工工序。

问题:

1.K19 + 100~K20 + 100 路段的土质分析是否正确?该土质能否直接作为路床填筑材料?

2.填料最佳含水量试验可以用哪些方法?简述各自的适用范围。本工程最适宜的方法是什么?

3.在填筑过程中施工方对碾压层做出的合格判断是否合理?为什么?

4.本工程出现“弹簧土”现象的根本原因何在?处理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


解析:

1.对土体粒组判断正确,但工程性质结论错误,粉质土是较差的路基填筑材料。不能,粉质土不宜直接填筑于路床。

2.轻型击实法、重型击实法、振动台法,表面振动击实仪法。各自的适用范围见下表。

本工程最适宜的方法是重型击实试验。

3.不合理,因为检测项目不全,未测平整度。

4.局部含水量过高,超过最佳含水量(13.4%)两个百分点。不完全合理。为赶工期,施工单位掺入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过程中应该注意高填方路堤在施工中沉降时间的控制。



第695题 背景资料:

某山区一级公路,全长215.23km,路堑边坡高陡,边坡高度多在15~40m,最大高度60m 以上,岩质边坡坡度多在70°以上,土质边坡坡度多在40°以上。公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岩层产状复杂多变,岩体十分破碎且风化严重,风化深度可达数十米。形成厚度大于20m 的残积层。残积物颗粒为松散的砂泥质结构。沿线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700mm 以上。

该公路石方工程2383 万m3,施工时采用大爆破,施工质量不高,施工后期坡顶残留物、危岩和浮石未彻底清理。路堤填筑时考虑石料较多,强度较大,适当加陡坡度但严格按照设计宽度填筑碾压。2003 年11 月通车至今,该路发生大量路基边坡病害,大量高边坡路段出现密集的鸡爪状纵向水沟,中下部冲刷成直径1~5m,深5~7m 的落水洞,上下落水洞相连,坡面支离破碎。其中K26 + 500~K26 + 650 路段右侧边坡顶部厚约10m 的残积层在雨后顺坡向下坍滑,越过下挡墙淤埋侧沟,部分淤埋路面影响行车安全。

问题:

1.以上所描述的现象属于路基边坡常见的哪两种病害?请从施工角度分析造成这两种病害的原因。

2.请分析路堤填筑方法是否正确?

3.针对上述病害提出可能的治理措施(两种)。



参考答案:↓


解析:

1.边坡冲沟和边坡坍塌。施工时采用大爆破,使原本条件很差的边坡岩体松动开裂,抗冲刷能力下降,加上残积层松动而发生冲沟;施工后期坡顶残留物、危岩和浮石未彻底清理造成坍塌。

2.不正确。边坡坡度不能变陡,填筑时应适当增加宽度(约0.5m)并进行压实。

3.清理边坡后,植树、植草或采用砌石(混凝土)块防护等防护加固措施。


第696题 背景资料:

某高等级公路第四合同段,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车速120km/h,路基宽度28.00m,路面为双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路线通过地段为一古河道,地表为砾石类土壤,部分路段为采砂场废料堆。砾石层覆盖厚度一般在1~5m 不等,砾石层下为粉质性低液限黏土,地下水位在埋深2m 以下,路线两侧为农业区。K20 + 450~K20 + 950 路堤填筑高度22m,填筑材料有粉土与砂性土,在路堤施工时,采用一层粉土,一层砂性土,交错分层水平填筑,每层压实厚度22cm 左右。为防止高填路堤沉降,在采取相应的设计处理措施基础上,设计方对施工提出以下要求:

(1)加强对地基的压实。

(2)严格分层填筑并充分压实。

(3)填挖交界处挖台阶。

施工方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一处软基,在对软基处理后,以硬质石料填筑地面上2m 高度范围并分层压实。由于填筑过程中突遇大雨停工数天,天晴后排除积水继续施工,为赶工期,工班长提出加班加点填筑,提前完成后可立即进入下一道路面基层施工工序。

问题:

1.指出施工单位在路堤施工中的错误,并给出正确做法。

2.施工方对软基处理后填筑路堤的方式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请提出合理措施。

3.因大雨误工后工班长提出的建议可否采纳?为什么?



参考答案:↓


解析:

1.“采用一层粉土,一层砂性土,交错分层水平填筑,每层压实厚度22cm左右”错误。由于砂土、粉土没有塑性,受水流冲刷和风蚀易损坏,在使用时可掺入黏性大的土,同时采用不同性质的土应分别填筑,不得混填,每种填料层累计总厚不宜小于0.5m。

2.不完全合理。以硬质石料填筑地面上2m 高度范围后,还应用小碎石、石屑等材料嵌缝、整平再压实。

3.不能采纳。因为高填方路基宜早开工,避免填筑速度过快,下一道工序应尽量安排晚开工,以使高填方路基有充分的沉降时间。



第698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在南方旅游区承建某一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起讫桩号为K0+000~K22+000,当地建筑材料充足。该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双向四车道,单车道宽度为3.75m,硬路肩宽度为2.5m。公路左侧临河,填方路堤高度为3~5m,临河侧及中央分隔带侧均设置了安全防撞护栏。该工程主要的施工项目有:级配碎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混凝土面层、中央分隔带、路面防排水及交通安全设施等,路面结构如图1-1所示。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如下事件:

事件一:为确保路面基层的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项目部在底基层检验合格后,计划对路面基层分两层、等厚度进行摊铺、碾压、成型。根据项目部配置的人员和设备,项目部铺筑了试验路段,确定了基层混合料的松铺系数为1.32,并根据该松铺系数确定基层松铺厚度,以确保碾压成型后的基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事件二: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滑模摊铺机进行施工,施工前,项目部技术人员编写了详细的施工方案,拟报上级部门审批。其中部分技术要求如下:

①水泥混凝土搅拌楼的配备,应优先选配间歇式搅拌楼,也可使用连续搅拌楼;

②水泥混凝土搅拌时,外加剂应以稀释溶液加入,其稀释用水和原液中的水量,不得从拌合加水量中扣除;

③滑模摊铺机起步时,应先开启振捣棒,在2~3min内调整振捣到适宜频率,使进入挤压板前缘拌合物振捣密实,无大气泡冒出破灭,方可开动滑模机平稳推进摊铺;

④抗滑纹理做毕,应立即开始保湿养护,并立即连接摊铺相邻车道面板。

事件三:施工单位以公路施工项目为对象,开展施工成本管理和控制。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流程如图1-2所示,表明了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流程及其对应的主要管理内容。通过实施该成本管理措施,该路面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问题

1.按护栏的结构类型,写出图1-1中设置的A护栏和B护栏的类型名称。

2.计算事件一中路面基层分层摊铺时的单层松铺厚度(单位:cm,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3.逐条判断事件二中的技术要求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改正错误之处。

4.写出事件三流程图中的M、N对应的成本管理名称。



参考答案:↓


解析:

1.A护栏: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或钢筋混凝土护栏)、B护栏:金属梁柱式护栏(或波形梁护栏)。

2.本工程路面基层设计总厚度为40cm,分两层等厚度摊铺为:40/2=20cm,单层松铺厚度为:20×1.32=26.4cm。

3.① 正确;

②错误;水泥混凝土搅拌时,外加剂应以稀释溶液加入,其稀释用水和原液中的水量,应从拌合加水量中扣除;

③正确;

④错误;抗滑纹理做毕,应立即开始保湿养护,养护龄期不应少于5d,且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方可连接摊铺相邻车道面板。

4.M为成本控制;N为成本考核。


第699题 背景资料: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长度为15km的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合同工期2年。主要工程内容包括:路基、桥梁、通道涵洞、防护及排水等。其中,路基工程有约3km连续段落需进行软基处理,并经90d预压后进行路基填筑,本段落软基处理深度在4~8m之间,设计要求以竖向排水体方式进行软基处理;填方边坡高度在3~21m之间,为保证高填方路基稳定,设计采用了3m高6m宽的反压护道。本合同段路基挖、填方边坡均采取浆砌片石坡面防护。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项目部就本合同段路基工程编制了施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①编制依据;

②工程概况;

③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关键技术参数与技术措施;

④施工技术方案设计图;

⑤技术方案的主要计算书;

⑥A、B、质量保证,文物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

⑦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事件二:软基处理完成后,项目部为加快工程进度采取了如下措施:

①在软基路段堆载预压期间进行桥台、涵洞、通道工程施工;

②路堤与反压护道分开填筑,待所有路堤施工完成后再进行反压护道施工。

事件三:在软基处理后的高填方路段,路基防护工程设计采用了三级浆砌片石护坡,为便于边坡后期维护,每200m长度内间断采用了10m宽加厚浆砌片石护面墙,并按规范要求设计了防滑坎。施工队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提出如下技术措施:

①在路堤预压期间施工浆砌片石护坡;

②所有片石在路基坡面上直接铺筑后再以砂浆填充缝隙;

③片石护坡每10~15m应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宜为20~30mm。基底地质有变化处应设沉降缝。且伸缩缝与沉降缝可合并设置;

④砂浆初凝后,立即进行养护,砂浆终凝前,砌体应覆盖;

⑤护面墙施工完成后再施工防滑坎。

事件四:工程开工半年后,因特殊原因,经专家论证,建设单位下发正式文件要求本合同工程提前半年交工,并在文件中指令将路基预压期压缩为70d。承包人为响应该要求,及时向内部自行招标确定的分包队伍下达了新的工期计划,经共同努力提前半年完成了全部合同工程。工程交工后,本合同段承包人及时向建设单位提交了相关工期及费用的书面索赔报告。

问题

1.结合背景资料,写出软基处理关于竖向排水体较常用的两种方式。

2.结合事件一及你对工程管理过程中编制施工方案的理解,完善第⑥条中A、B的内容。

3.事件二中①、②两项措施均明显错误,写出正确做法。

4.逐条判断事件三中的措施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写出正确做法。

5.结合事件四,施工单位在执行建设单位下达的文件前,监理方应补充什么手续?

6.事件四中,承包人向建设单位提交书面索赔报告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另写出分包人应向哪个单位提交索赔报告。



参考答案:↓


解析:

1. 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

2.A——安全、B——环保

3.(1)在软基路段堆载预压完成后(或沉降稳定后)进行桥台、涵洞、通道工程施工。

(2)应在路堤达到临界高度前完成反压护道施工。

4. 事件三中:

(1)不正确,在路堤预压结束后施工浆砌片石护坡(或浆砌片石护坡宜在路堤沉降稳定后施工);

(2)不正确,所有石块应坐于砂浆(或先布砂浆再砌筑片石)(或坐浆上砌片石);

(3)正确;

(4)正确;

(5)不正确,护面墙防滑坎应与墙身同步施工。

5.监理单位或监理工程师或监理方应补充工程变更令(或变更指示)。

6.向建设单位提交索赔报告是错误的,承包人应该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索赔报告。

分包人可以(或只能)向承包人提交索赔报告(或提出相应索赔)。


第700题 背景资料:

某三级公路全长33.33km,路面宽7m,设计车速40km/h,路面基层为水泥稳定土无机结合料基层,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施工单位人力、设备条件,施工单位采用了路拌法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工艺,摊铺日进度2km,K8 + 100~K11 + 700 路段具体施工过程如下:

(1)根据施工布料需要在下承层上划分布料网络。

(2)对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所需的土料、集料、水泥等按要求进行备料。

(3)确定松铺系数后,在摊铺水泥的当天进行摊铺土,摊铺长度按日进度的需要量控制。

(4)按规定洒水闷料,整平轻压。

(5)按规定摆放水泥,用刮板将水泥均匀摊开。

(6)为保证拌合质量,按规定采用了稳定土拌合机进行拌合。为了避免损坏下承层,拌合深度保持在下承层顶面5~10mm。

(7)拌合料拌合均匀后,立即用平地机初步整形,为保证整形质量,全路段平地机均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进行刮平。

(8)整形后,当混合料的含水量为最佳含水量(±1%~±2%)时,按规定用轻型压路机配合12t 以上的压路机进行碾压。直线和平曲线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外侧路肩向内侧路肩碾压。

问题:

1.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根据使用材料和施工方法分为哪几类?

2.本项目路拌法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准备中少了哪些重要环节?

3.请指出本项目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进行纠正。



参考答案:↓


解析:

1.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施工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可以分为:水泥稳定土基层施工、石灰稳定土基层施工、工业废渣稳定土基层施工。

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施工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以分为:无机结合料基层路拌法施工;无机结合料基层中心站集中厂拌法施工。

2.准备下承层与施工放样,恢复中线。

3.第(3)点摊铺土的时间不对。应该是摊铺土应在摊铺水泥的前一天进行。

第(6)点拌合深度不对。应该是拌合深度应达稳定层底并宜侵入下承层5~10mm,以利上下层粘结。

第(7)点平地机整形方式不对。应该是在直线段,平地机由两侧向路中心进行刮平;在平曲线段,平地机由内侧向外侧进行刮平。必要时,再返回刮一遍。

第(8)点碾压方式不对。应该是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