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61题 该患受累的颅神经是
A.右侧滑车神经
B.右侧三叉神经
C.右侧动眼神经
D.右侧外展神经
E.右侧面神经
参考答案:C
解析:
动眼神经受损表现为:上睑下垂,有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亦受到很大限制。
第162题 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干出血
B.脑室出血
C.内囊出血
D.小脑出血
E.蛛网膜下腔出血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例是突然性的剧烈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表现,同时CT诊断显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1)内囊出血最常见,主要是出现"三偏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瘫痪肢体早期肌张力偏低、反射消失,很快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主侧半球出血时伴有失语症。
(2)脑桥出血双侧面肌及四肢肌瘫痪,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
(3)脑室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很快进入深昏迷,并可有全身强直性痉挛发作。
(4)小脑出血表现为眩晕、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瞳孔缩小、脑膜刺激征阳性。
第163题 对进一步治疗及预防。最重要的检查是
A.腰穿
B.脑电图
C.听觉诱发电位
D.全脑血管造影
E.颅脑X线甲片
参考答案:D
解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是动脉瘤,所以脑血管造影查找病因同时给予纠正。
第164题 下列哪项检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无帮助
A.头颅CT
B.ECT
C.MRI
D.核磁血管成像
E.全恼血管造影
参考答案:B
解析:
ECT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检查方法。ECT成像的基本原理:放射性药物引入人体,经代谢后在脏器内外或病变部位和正常组织之间形成放射性浓度差异,将探测到这些差异,通过计算机处理再成像。ECT成像是一种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和分子显像,除显示结构外,着重提供脏器与端正变组织的功能信息。ECT的显像方式十分灵活,能进行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除此之外,它还能提供脏器的多种功能参数,如时间-放射性曲线等,为肿瘤的诊治提供多方位信息。主要用于甲状腺癌、骨骼等部位肿瘤的检查,尤其常用于骨转移性肿瘤的检测,比普通X线拍片可提前3-6个月发现病变。
放射性核素断层扫描(ECT)临床应用于以下几方面。
探测骨转移癌作核素全身骨扫描探测癌瘤早期骨转移灶,确定骨转移的范围,有其特殊的优越性,目前尚封锁其他方法可与之比拟。其适应证如下:
(1)好发生骨转移的乳腺癌、肺癌、鼻咽癌、前列腺癌的"IIIII"期的病人,均应作常规核素骨扫描检查;
(2)X线片已经发现骨转移者,为了确定全身有无多发转移灶;
(3)观察疗效;
(4)定期复查监测。
第165题 诊断是
A.脑出血
B.脑梗死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脑供血不全
E.脑膜炎
参考答案:C
解析:
该患突然头痛呕吐四肢肌张力肌力改变不明显,项强(+),应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头CT左侧裂池有高密度影像提示脑脊液血性。
第166题 最多的出血来源是
A.脑动脉硬化
B.脑血管畸形
C.颅内动脉瘤
D.烟雾病
E.肿瘤中
参考答案:C
解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或脑浅表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而言,不含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脑底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动脉硬化。少见的病因有脑基底异常血管网膜病,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血液病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60岁之间。脑脊液检查、CT以及脑血管造影等可以明确诊断。一般的临床症状是头疼,脑膜刺激征,出血一般是脑表面的浅表出血而流入蛛网膜下腔。
第167题 最根本治疗方案是
A.冬眠物理降温
B.脱水治疗
C.止血治疗
D.绝对卧床休息
E.动脉瘤夹闭术
参考答案:E
解析:
由于出血来源常见因素为动脉瘤所致,故出血不易自行停止,治疗上常选用动脉瘤夹闭术来针对性的起到止血目的。
第168题 视野缺损常见于
A.额叶肿瘤
B.颞叶肿瘤
C.顶叶肿瘤
D.枕叶肿瘤
E.小脑肿瘤
参考答案:D
解析:
A.额叶肿瘤(以胶质瘤为最多,其次是脑膜瘤,另外先天性肿瘤、转移瘤等,也常在此部位发生。常见的症状为精神障碍与运动障碍。)
B.(颞)叶肿瘤(常见肿瘤为胶质瘤,颞叶肿瘤的早期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常出现颞叶癫痫发作)
C.顶叶肿瘤(肿瘤多为胶质瘤,其次为脑膜瘤,再其次为转移瘤,主要表现为对侧半身的感觉障碍。)
D.枕叶肿瘤(多见肿瘤为胶质瘤,其次为脑膜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视觉方面的障碍。)
E.小脑肿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胶质瘤及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血管母细胞瘤,脑膜瘤则以成年人多见。主要症状为运动性共济失调,早期出现病灶同侧肢体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肌张力减低,以后相继出现前庭迷路症状和以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为三主征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并伴有外展神经麻痹、脉搏缓慢、婴儿前囱突出,颅缝分离与头皮静脉怒张。肿瘤压迫附近结构出现面部麻木,角膜反射减低或丧失。晚期出现肢体力弱及锥体束损害体征。)
第169题 运动障碍常见于
A.额叶肿瘤
B.颞叶肿瘤
C.顶叶肿瘤
D.枕叶肿瘤
E.小脑肿瘤
参考答案:A
解析:
A.额叶肿瘤(以胶质瘤为最多,其次是脑膜瘤,另外先天性肿瘤、转移瘤等,也常在此部位发生。常见的症状为精神障碍与运动障碍。)
B.(颞)叶肿瘤(常见肿瘤为胶质瘤,颞叶肿瘤的早期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常出现颞叶癫痫发作)
C.顶叶肿瘤(肿瘤多为胶质瘤,其次为脑膜瘤,再其次为转移瘤,主要表现为对侧半身的感觉障碍。)
D.枕叶肿瘤(多见肿瘤为胶质瘤,其次为脑膜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视觉方面的障碍。)
E.小脑肿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胶质瘤及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血管母细胞瘤,脑膜瘤则以成年人多见。主要症状为运动性共济失调,早期出现病灶同侧肢体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肌张力减低,以后相继出现前庭迷路症状和以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为三主征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并伴有外展神经麻痹、脉搏缓慢、婴儿前囱突出,颅缝分离与头皮静脉怒张。肿瘤压迫附近结构出现面部麻木,角膜反射减低或丧失。晚期出现肢体力弱及锥体束损害体征。)
第170题 精神症状常见于
A.额叶肿瘤
B.颞叶肿瘤
C.顶叶肿瘤
D.枕叶肿瘤
E.小脑肿瘤
参考答案:A
解析:
A.额叶肿瘤(以胶质瘤为最多,其次是脑膜瘤,另外先天性肿瘤、转移瘤等,也常在此部位发生。常见的症状为精神障碍与运动障碍。)
B.(颞)叶肿瘤(常见肿瘤为胶质瘤,颞叶肿瘤的早期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常出现颞叶癫痫发作)
C.顶叶肿瘤(肿瘤多为胶质瘤,其次为脑膜瘤,再其次为转移瘤,主要表现为对侧半身的感觉障碍。)
D.枕叶肿瘤(多见肿瘤为胶质瘤,其次为脑膜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视觉方面的障碍。)
E.小脑肿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胶质瘤及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血管母细胞瘤,脑膜瘤则以成年人多见。主要症状为运动性共济失调,早期出现病灶同侧肢体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肌张力减低,以后相继出现前庭迷路症状和以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为三主征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并伴有外展神经麻痹、脉搏缓慢、婴儿前囱突出,颅缝分离与头皮静脉怒张。肿瘤压迫附近结构出现面部麻木,角膜反射减低或丧失。晚期出现肢体力弱及锥体束损害体征。)
第171题 神经胶质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
A.10%~15%
B.20%~30%
C.40%~50%
D.60%~70%
E.70%~80%
参考答案:C
解析:
国内颅内肿瘤中以胶质瘤为最多,在国内占35.16~60.96%(平均44.69%),国外也类似这个比例。脑膜瘤占9.17~22.64%(平均15.83%),垂体瘤占5.00%~16.09%(平均9.60%),神经纤维瘤占5.03%~15.11%(平均9.43%),先天性肿瘤占1.01%~10.30%(平均6.93%),血管肿瘤占0.33%~12.02%(平均6.71%)。
第172题 感觉障碍常见于
A.额叶肿瘤
B.颞叶肿瘤
C.顶叶肿瘤
D.枕叶肿瘤
E.小脑肿瘤
参考答案:C
解析:
A.额叶肿瘤(以胶质瘤为最多,其次是脑膜瘤,另外先天性肿瘤、转移瘤等,也常在此部位发生。常见的症状为精神障碍与运动障碍。)
B.(颞)叶肿瘤(常见肿瘤为胶质瘤,颞叶肿瘤的早期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病程的进展常出现颞叶癫痫发作)
C.顶叶肿瘤(肿瘤多为胶质瘤,其次为脑膜瘤,再其次为转移瘤,主要表现为对侧半身的感觉障碍。)
D.枕叶肿瘤(多见肿瘤为胶质瘤,其次为脑膜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视觉方面的障碍。)
E.小脑肿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胶质瘤及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血管母细胞瘤,脑膜瘤则以成年人多见。主要症状为运动性共济失调,早期出现病灶同侧肢体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肌张力减低,以后相继出现前庭迷路症状和以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为三主征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并伴有外展神经麻痹、脉搏缓慢、婴儿前囱突出,颅缝分离与头皮静脉怒张。肿瘤压迫附近结构出现面部麻木,角膜反射减低或丧失。晚期出现肢体力弱及锥体束损害体征。)
第173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锥体外系
A.纹状体
B.红核
C.黑质
D.丘脑底核
E.内囊
参考答案:E
解析:
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维持体态姿势、担负半自动的刻板运动和反射性运动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功能是协调一致的。锥体外系结构较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通过复杂的环路对躯体运动进行调节,确保锥体系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第174题
关于帕金森病的三个主要体征,哪项是正确的
A.震颤,肌张力增高,慌张步态
B.震颤,面具脸,肌张力增高
C.运动减少,搓丸样动作,肌张力增高
D.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
E.震颤,面具脸,运动减少
参考答案:D
解析:
帕金森氏病起病缓慢,是逐渐发展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下子就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是一种缓慢的、进展性的发展过程。病人最突出的就是如下三大症状:
①运动障碍。可以概括为:运动不能:进行随意运动启动困难。运动减少:自发、自动运动减少,运动幅度减少。运动徐缓:随意运动执行缓慢。患者运动迟缓,随意动作减少,尤其是开始活动时表现动作困难吃力、缓慢。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逐渐减弱。有的患者书写时,字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有些会出现语言困难,声音变小,音域变窄。吞咽困难,进食饮水时可出现呛咳。有的患者起身时全身不动,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叫做“冻结发作”。
②震颤。表现为缓慢节律性震颤,往往是从一侧手指开始,波及整个上肢、下肢、下颌、口唇和头部。典型的震颤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指病人在静止的状况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主要累及上肢,两手像搓丸子那样颤动着,有时下肢也有震颤。个别患者可累及下颌、唇、舌和颈部等。每秒钟4~6次震颤,幅度不定,精神紧张时会加剧。不少患者还伴有5~8次/秒的体位性震颤。部分患者没有震颤,尤其是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
③强直。就是肌肉僵直,致使四肢、颈部、面部的肌肉发硬,肢体活动时有费力、沉重和无力感,可出现面部表情僵硬和眨眼动作减少,造成“面具脸”,身体向前弯曲,走路、转颈和转身动作特别缓慢、困难。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动作消失,步幅缩短,结合屈曲体态,可使患者以碎步、前冲动作行走,我们把它称为“慌张步态”。
第175题 震颤麻痹源于什么部位变性
A.纹状体
B.黑质细胞
C.红核
D.小脑
E.脑干
参考答案:B
解析:
原发性震颤麻痹的病理改变主要在黑质和兰斑,该处神经细胞严重缺失和变性,色素明显减少,胞浆内可见嗜酸性同心圆形玻璃样的包涵体,神经胶质细胞呈反应性增生。
第176题 下述哪项不符合震颤麻痹的症状
A.面具脸
B.慌张步态
C.搓药丸样动作
D.小写症
E.动作时震颤加剧
参考答案:E
解析:
这道题选E
震颤麻痹患者的症状是:全身肌紧张增强、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患者常伴有静止性震颤,多见于上肢(尤其是手部),其次是下肢及头部;震颤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入睡后停止。震颤麻痹的主要原因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被破坏。
第177题 体检时不可能发现的体征是
A.搓丸样动作
B.路林手现象
C.写字过小征
D.齿轮样强直
E.“开-关”现象
参考答案:E
解析:
帕金森开关现象是部分病人服用左旋多巴后,后期出现的症状波动,药物发生作用时能够恢复到正常人的功能状态,药效过后,又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如患者突然出现肌僵直,震颤、运动不能,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后缓解,此时病人可活动如平常或出现多动。一日中,可反复迅速交替出现多次。这种变化速度可以非常快,并且是不可预测的。病人形容病情的变化就象是电源的开、关一样,所以临床上形象地称这种现象为“开关现象”
第178题 最可能的发病机制是
A.纹状体内多巴胺受体功能增强
B.纹状体内γ氨基丁酸含量增加
C.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减少
D.纹状体内乙酰胆碱含量增加
E.纹状体内乙酰胆碱受体功能减低
参考答案:C
解析:
帕金森病其生化最主要的改变是脑部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能通路损害,即多巴胺含量减少,当减少到正常的60~80%可导致椎体外系功能失调。
第179题 首选治疗药物是
A.溴隐亭
B.左旋多巴
C.苯妥英钠
D.安定
E.多巴胺
参考答案:B
解析:
年龄>65患者,或者是智能减退者首选复方左旋多巴。
复方左旋多巴为抗震颤麻痹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经多巴脱羧酶脱羧而转变成多巴胺,发挥作用。用于原发性震颤麻痹症及非药原性震颤麻痹综合征,对中、轻度效果较好,重度或老年人较差。
第180题 震颤麻痹的病人哪类药物禁止使用
A.金刚烷胺
B.抗胆碱能药物
C.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D.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E.吩噻嗪类药物
参考答案:E
解析:
吩噻嗪类药物因为其属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在不良反应之一中由于其能引起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所以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