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21题 最适宜的预防治疗是
A.阿司匹林
B.低分子右旋糖酐
C.丙戊酸钠
D.胞二磷胆碱
E.降纤酶
参考答案:A
解析:
抗血小板聚集剂可减少TIA发作。可选用阿司匹林50~3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
第122题 女性,55岁,半年内出现3次突然不能言语,每次持续20分钟左右,第3次伴右侧肢体麻木,既往有房颤病史,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最可能诊断是
A.癫痫小发作
B.偏头痛
C.颈椎病
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E.顶叶肿瘤
参考答案:D
解析:
(一)颈动脉系统的TIA较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作较少,且易引起完全性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亦可出现同向偏盲及昏厥等。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较颈动脉系统TIA多见,且发作次数也多,但时间较短。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及脊髓近端缺血。神经缺损症状,常见为眩晕、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稳、视物模糊或变形、视野缺损、复视、恶心或呕吐、听力下降、球麻痹、交叉性瘫痪,轻偏瘫和双侧轻度瘫痪等。少数可有意识障碍或猝倒发作。
第123题 60岁男性,突发不能说话,右上下肢无力,约20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神经系统正常。首先要考虑的诊断是
A.局限性癫痫
B.脑栓塞
C.癔病发作
D.颈内动脉系统TIA
E.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参考答案:D
解析:
颈动脉系统的TIA较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作较少,且易引起完全性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为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视力障碍等。亦可出现同向偏盲及昏厥等。
第124题 导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变闭塞血管是
A.大脑前动脉脑血栓形成最常发生于大脑中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
E.后交通动脉
参考答案:D
解析: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病变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血栓形成。表现为: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4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5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第125题 大脑中动脉皮质支闭塞后引起的对侧偏瘫有什么特点
A.不伴有颅神经瘫痪
B.偏瘫以下肢为重
C.为均等性轻偏瘫
D.偏瘫以下肢较轻
E.上下肢均为0级瘫
参考答案:D
解析:
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优势半球病变可有失语、失读和失用等。不同的皮层支闭塞其临床表现各异,如:
(一)顶后动脉闭塞,表现为失用及皮层感觉障碍、定向障碍或同向性偏盲,此因缘上回及顶上小叶受累所致;
(二)角回动脉闭塞,可表现为失读、失认、命名性失语及古茨曼综合征(Gersmann syndrome),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及感觉忽略征;
(三)颞后动脉闭塞,常出现感觉性失语(颞上回后部)、健忘性失语(颞中下回后部),也可出现同向性偏盲。
第126题 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
A.高血压
B.脑动脉粥样硬化
C.各种脑动脉炎
D.血压偏低
E.红细胞增多症
参考答案:B
解析: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
第127题 哪条血管闭塞可引起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椎动脉或小脑下后动脉
E.后交通动脉
参考答案:D
解析: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因一侧椎动脉或其主要分支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引起延髓背外部缺血梗塞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
第128题 脑血栓形成患者出现运动性失语是病变损害了
A.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
B.优势半球中央前回下部
C.优势半球角回
D.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
E.颞上回后部
参考答案:D
解析:
①Broca区受损,引起运动失语症;②额中回后部受损,造成失写症;③颞上回后部受损,为感觉失语症;④角回受损,造成失读症;⑤Wemicke区受损,导致流畅失语症。
大脑皮层损伤可引起的语言活动功能障碍;人类大脑皮层存在语言中枢,并在左侧皮层占优势。皮层一定区域的损伤、可以引起下列各种语言活动功能障碍。
1.运动失语症:若中央前回底部之前的布洛卡三角区受损,病人可以看懂文字与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不会说话,不能用语词来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然而,其发音有关的肌肉并不麻痹。
2.失写症:因损伤额中回后部接近中央前回的手部代表区所致,病人可以听懂别人说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说话,但不会书写;然而,其手部的其他运动并不受到影响。
3.感觉失语症:由于颗上回的损伤所致,病人可以讲话及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并非听不到别人的发音,而是不懂谈话的含义。
4.失读症:如果角回受损,则病人看不懂文字的含义,但他的视觉和其他语言功能(包括书写、说话和听懂别人谈话等)均健全。
第129题 脑梗死临床表现中,不应有的症状或体征
A.意识不清
B.肢体瘫痪
C.头痛
D.抽搐
E.脑膜刺激征
参考答案:E
解析:
这道题选E,脑膜刺激征见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等。
第130题 脑栓塞的临床表现中,下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起病多急骤
B.年龄多较轻
C.多有脑膜刺激征
D.常见局限性抽搐、偏瘫、失语
E.多有风湿性心脏病
参考答案:C
解析:
脑膜刺激征的检查:
脑膜刺激征此征见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等。常见的脑膜刺激征有:
1.颈项强直嘱病人仰卧,以手托扶病人枕部作被动屈颈动作,以测试颈肌抵抗力。颈项强直表现为被动屈颈时抵抗力增强,此为伸肌在患病时最易受刺激所致。除见于上述颅内疾患外,当患有颈椎病、颈椎关节炎、颈椎结核、骨折、脱位、肌肉损伤等也可以出现颈项强直。
2.Kernig'Ssign嘱病人仰卧,先将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再用手指抬高小腿,正常人可将膝关节伸达135°以上。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3.Brudzinski'Ssign嘱病人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生一手托病人枕部,一手置于病人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阳性表现为两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
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一样也分中枢与周围两部分,也有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周围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与副交感两个系统,通过神经介质与特定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血管与腺体等活动,故又称内脏神经。大部分内脏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双重支配,它们之间的作用虽是相互拮抗的,但在大脑皮质的调节下,可协调整个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近年来临床上对自主神经功能与机体疾患的关系及其昼夜节律变化与急性事件发作问的联系较过去更加重视。
第131题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
A.发病6小时以内
B.CT证实无出血灶
C.病人无出血体质
D.出凝血时问正常
E.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题选E。急性脑梗死,CT检查6小时以内多正常,24~48小时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灶。CT出现低密度灶提示患者起病已超过6小时,故不宜溶栓治疗。
治疗:超早期溶栓治疗目的是溶解血栓、迅速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溶栓应在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内进行才有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一般认为,发病3小时内绝大多数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有效;发病3~6小时,大部分溶栓治疗可能有效。
第132题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那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
A.发病4.5小时内
B.CT证实无出血灶
C.病人无出血素质
D.出凝血时间正常
E.头部CT出现高密度灶
参考答案:E
解析:
头部CT出现高密度灶是脑出血,是溶栓的禁忌。
第133题 52岁脑梗死患者,病后第3天,意识不清,血压19/14kPa,左侧偏瘫。颅内压2.74kPa(280mmH20),宜首先选用
A.降血压治疗
B.扩血管治疗
C.尿激酶静脉点滴
D.20%甘露醇静脉点滴
E.肝素静脉点滴
参考答案:D
解析:
患者目前颅内压2.74kPa(280mmH20)增高,首先的治疗是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附:正常成人的颅内压为0.7-2.0kPa。
第134题 38岁女性,洗衣时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查体:意识清,失语,二尖瓣区可闻双期杂音,心律不齐,右侧偏瘫,上肢重于下肢,偏身痛觉减退,首先考虑的诊断
A.脑血栓形成
B.脑栓塞
C.脑出血
D.蛛网膜下腔出血
E.短暂脑缺血发作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选B。
脑血栓: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部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最常见的部位是壳核。
“二尖瓣区可闻双期杂音”,提示患者二尖瓣有器质性病变,最多见的原因是风湿性瓣膜病,由此可解释脑栓塞栓子的来源可能是病变的二尖瓣的赘生物脱落,也有其它可能。
第135题 64岁男性,高血压病史6年,某日晨起出现复视,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查体:血压15/12kPa,左眼脸下垂,左眼外斜位,左眼球向上下内活动受限,右侧偏瘫,住院2天,无明显好转,初诊最大可能是
A.脑出血(基底节区)
B.短暂脑缺血发作
C.脑栓塞
D.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
E.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
参考答案:D
解析: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后半个大脑,其中有视觉中枢,所以会出现视觉异常。
颈内动脉系统应该前半个大脑和中间的大脑,缺血会有意识、精神障碍。
本题选D。解释见下。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
(1)小脑后下动脉(Wallenberg)综合征:引起延髓背外侧部梗塞,出现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Hroner征,病灶侧面部对侧躯体、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2)旁正中央动脉:甚罕见,病灶侧舌肌麻痹对侧偏瘫。
(3)小脑前下动脉:眩晕、眼球震颤,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病灶侧耳鸣、耳聋,Horner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4)基底动脉:高热、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软瘫及延髓麻痹。急性完全性闭塞时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个别病人表现为闭锁综合征。
(5)大脑后动脉:表现为枕顶叶综合征,以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多见,此外还可有体象障碍、失认、失用等。如侵及深穿支可伴有丘脑综合征,有偏身感觉障碍及感觉异常以及锥体外系等症状。
(6)基底动脉供应桥脑分支:可出现下列综合征:①桥脑旁正中综合征(Foville综合征):病灶侧外展不能,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对侧偏瘫。②桥脑腹外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病灶侧周围性面瘫及外直肌麻痹,伴病灶对侧偏瘫,可有两眼向病灶侧凝视不能。③桥脑被盖综合征(Raymond-Cestan综合征):病灶侧有不自主运动及小脑体征,对侧肢体及轻瘫及感觉障碍,眼球向病灶侧凝视不能。
第137题 54岁女性,脑动脉硬化症病史3年,突感眩晕、呕吐、言语不清。查体: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言语含混,左眼裂小、瞳孔小、水平眼震、左面部右半身痛觉减退,左侧指鼻试验不准,诊断
A.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
B.右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C.左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D.右侧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
E.左侧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
参考答案:E
解析:
本题选E。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颈内动脉卒中可无症状,症状性闭塞出现单眼一过性黑蒙,偶见永久性失明或Horner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等;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象障碍。颈动脉搏动减弱或血管杂音,也可出现晕厥发作或痴呆。(2)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或象限盲;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非主侧半球受累可见体象障碍。
(3)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下肢瘫可伴感觉障碍;尿潴留或尿急;精神障碍如淡漠,反应迟钝,欣快,始动障碍和缄默,常有强握与吸允反射;主侧半球病变可出现失语和上肢失用。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主侧半球病变可有失读症,命名性失语。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a主干闭塞: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肺水肿,消化道出血,昏迷,高热。b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意识障碍,对侧偏盲或皮质盲,严重记忆障碍。
(6)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综合征:眩晕,呕吐,眼球震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Horner征(眼裂减小,瞳孔缩小,患侧面部无汗),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7)小脑梗死: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站立不稳和肌张力降低。
第138题 对于颅内动脉瘤病人哪项措施是错误的
A.手术夹闭动脉瘤
B.手术加固动脉瘤
C.介入治疗
D.放射治疗
E.不需要治疗
参考答案:E
解析:
一旦诊断为脑动脉瘤,应采取手术治疗,以求根治,避免大出血危险。开颅夹闭动脉瘤蒂是最理想的方法,应属首选。方法。动脉瘤壁加固术:临床不适宜手术,导管技术可达部位的动脉瘤,可选气囊,弹簧圈栓塞的介入治疗。可以采取放疗。
第139题 关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下列何者是不正确的
A.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B.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是风心病合并房颤的心源性栓子脱落
C.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炎
D.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
E.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答案:C
解析: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故答案选择C。
第140题 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区别是
A.年龄大小
B.有否高血压
C.脑脊液改变
D.有无头痛
E.有无偏瘫
参考答案:E
解析:
脑出血是只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自发性出血,占有全部脑卒中的20%~30%,多数发生与半球,少数在脑干和小脑,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脑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并有动脉硬化。少数是脑内小动脉畸形或动脉瘤、脑肿瘤、动脉炎、血液病、抗凝或凝血栓等引起。好发年龄为50~65岁,多有高血压史,CT表现可见块状高密度影周围可有水肿;脑血管造影可见血管受压移位小血管,可见出血破坏或受压不显影。既然是脑实质的出血,一般会引起神经系统实质性的损伤,因此多有偏瘫。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或脑浅表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而言,不含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脑底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动脉硬化。少见的病因有脑基底异常血管网膜病,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血液病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60岁之间。脑脊液检查、CT以及脑血管造影等可以明确诊断。一般的临床症状是头疼,脑膜刺激征,因为出血一般是脑表面的浅表出血而流入蛛网膜下腔,一般不会出现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