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库(2221题)


第1301题

小黄在学习时关注的是知识的内容和价值,而不是为了获得分数和奖赏。根据成就目标理论,小黄的目标导向属于(   )


A.成绩趋近

B.成绩回避

C.掌握趋近

D.掌握回避


参考答案:C


解析:

成就目标包括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掌握目标可以划分为掌握趋近目标和掌握回避目标。成绩目标分为成绩趋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在掌握趋近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任务掌握,学习和理解,根据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以及对任务的理解深度来评价自身的表现;在掌握回避目标下,个体关心的是如何避免不理解,个体判断成功的标准是在自我比较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完成任务;在成绩趋近目标状态下,个体关注的是如何超越他人;在成绩回避目标状态下,个体关心的是如何不让自己显得低能。


第1302题

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功,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第1303题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   )的任务。


A.25%

B.30%

C.90%

D.50%


参考答案:D


解析: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的挑战性。


第1304题

追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  )的任务。 


A.25%

B.50%

C.75%

D.100%


参考答案:B


解析:

高成就动机者往往选择有50%机率成功的任务。


第1305题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马斯洛

B.维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参考答案:C


解析: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第1306题

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上述案例进行解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张小强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张小强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张小强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对策:(1)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爱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2)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第1307题

晓斌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全是刻苦努力的结果。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晓斌的归因属于(  )。


A.稳定的内部归因

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

D.可控的外部归因


参考答案:C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题干中晓斌将成功原因归因为努力,这属于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


第1308题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长期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内部原因,会导致( )


A.自卑沮丧

B.骄傲自满

C.愈挫愈勇

D.气愤敌意


参考答案:A


解析: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因此会感到自卑沮丧。


第1309题

在归因理论中,身心状况属于(  )的因素。


A.不稳定、内在、不可控

B.稳定、外在、可控

C.不稳定、内在、可控

D.稳定、外在、不可控


参考答案:A


解析:

维纳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同时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身心状况是内在的、不稳定的,同时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所以也是不可控的。


第1310题

请结合以上材料,用动机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材料中,教师运用下列几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大有进步。

(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材料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学业上失败的原因,可以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表扬和奖励比批评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创设适合学习难度的问题情境。教师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第1311题

请分析李小辉的学习心理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为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2)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如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第1312题

请根据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四名学生对考试成败进行归因的特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小梅将考试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能力不济。

小康将失败归因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努力不够。

小芳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教师评卷。

小齐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运气。


第1313题

如何利用归因理论改变案例中消极归因学生的倾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四个人中只有小康的归因是积极的。其他三个学生的归因都是消极的。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首先要改变他们的归因方式,引导他们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等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其次,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第1314题

请分析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首先鼓励小杨自己解决问题,然后他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小杨自己努力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题,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证明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可以取得不小的进步,并最终把问题解决。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具体表现在:

(1)表扬和批评。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案例中,老师鼓励、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

(2)归因表述。归因表述是老师对学生成绩原因的一个评述,它将影响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当一个学习者刚刚取得某种进步时,把进步归因于努力是必需的,这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信心。案例中的老师把学生的进步归因于努力,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1315题

对于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  )


A.能力

B.运气

C.努力

D.任务难度


参考答案:A


解析:

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第1316题

小丽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是因为试题太难。依据维纳的归因理论,这属于( )。


A.稳定、外在、不可控归因

B.稳定、外在、可控归因

C.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归因

D.不稳定、外在、可控归因


参考答案:A


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其中任务难度属于外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第1317题

习得性无助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无关。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说法错误。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是个体总是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个体习惯性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低。


第1318题

材料:

某中学班主任张老师收到家长的一封来信,信中说:“...我的孩子晓奇在小学阶段喜欢学习,各科学习成绩优异,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数学考试考了80分,属于班级中下水平,他感到很失望、很沮丧,开始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晓奇小学时特别感兴趣的,也是他的强项英语,现在考试成绩也很不理想。晓奇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不自信了,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近期他的学习劲头明显下降,作业拖拉,只要家长一离开,就放下作业。我很着急也很纳闷,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请老师帮我出处注意。”

问题:

(1)请用动机归因理论结合案例中晓奇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12分)

(2)张老师应该向家长提出哪些教育建议?(6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晓奇的问题是出现了习得性无助,同时没能进行积极的努力归因,而把考试失利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稳定、不可控的能力。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晓奇因为接连考试失利,没能取得理想成绩,并将失败归于自身能力,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长此以往会导致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低成就动机、消极的思维定式和情绪失调等问题。

(2)张老师可以给提供以下建议:

①帮助引导晓奇对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晓奇进行积极的努力归因,可以告诉孩子考试不理想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下次要更加仔细认真,一定会有所进步,并不是孩子自身能力的问题。

②多关心鼓励晓奇。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关心鼓励晓奇。通过获得的成功经历进而鼓励晓奇,重新建立自信心。

③调整动机强度。给孩子布置适中难度的学习任务,以调节适合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不要安排难度过高的任务,否则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


第1319题

期终考试结束了,同学们聚在一起聊天:

小飒:“这次之所以没考好,都是因为考前一直在看《那年花开月正圆》电视剧。”

小城:“天生的第一,考试的王者就是我!屡战屡胜,屡胜屡战。”

小波:“考场的灯光实在太昏暗,我都快要睡着了,肯定又考砸了。”

小琪:“都怪昨天那顿串串,吃得拉肚子,害得我今天都没考好。”

问题:

(1)请分析上述材料中四位同学的归因。(8分)

(2)请谈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归因。(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行为结果形成原因的过程。归因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韦纳。

(1)小飒认为自己没考好是考前看剧没有认真复习,属于努力归因;小城认为自己天生就聪明、学习好,属于能力归因;小波把考试发挥好坏的因素归结于教室的灯光,属于外界环境归因;小琪把自己没有考好的原因归结于身体不舒服、拉肚子,属于身心状态归因。

(2)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分为三维度六因素,三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六个因素分别是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教师在指导学生归因时,首先,应该多做内部归因,少做外部归因。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因素,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在成功时感到满意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相反,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外部因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其次,应该多做努力归因,少做能力归因。因为努力归因能带来更积极、更强烈的情绪体验,而长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会使人骄傲自大,长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最后,对于能力强而不努力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最低评价,严格要求,对于能力低而努力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最高评价,多表扬、多鼓励。


第1320题

简述习得性无助的含义。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参考答案】

习得性无助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人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继续努力状态。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