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期终考试结束了,同学们聚在一起聊天:
小飒:“这次之所以没考好,都是因为考前一直在看《那年花开月正圆》电视剧。”
小城:“天生的第一,考试的王者就是我!屡战屡胜,屡胜屡战。”
小波:“考场的灯光实在太昏暗,我都快要睡着了,肯定又考砸了。”
小琪:“都怪昨天那顿串串,吃得拉肚子,害得我今天都没考好。”
问题:
(1)请分析上述材料中四位同学的归因。(8分)
(2)请谈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归因。(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行为结果形成原因的过程。归因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韦纳。
(1)小飒认为自己没考好是考前看剧没有认真复习,属于努力归因;小城认为自己天生就聪明、学习好,属于能力归因;小波把考试发挥好坏的因素归结于教室的灯光,属于外界环境归因;小琪把自己没有考好的原因归结于身体不舒服、拉肚子,属于身心状态归因。
(2)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分为三维度六因素,三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六个因素分别是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教师在指导学生归因时,首先,应该多做内部归因,少做外部归因。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因素,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在成功时感到满意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相反,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外部因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其次,应该多做努力归因,少做能力归因。因为努力归因能带来更积极、更强烈的情绪体验,而长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会使人骄傲自大,长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最后,对于能力强而不努力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最低评价,严格要求,对于能力低而努力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最高评价,多表扬、多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