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题
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此说法错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与其他事物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育具有育人性,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现象只存在人与人之间,动物界之间不存在教育现象。所以,母猴带小猴爬树是教育的说法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错误。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得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失去这一属性的活动不能称为教育。(3)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自发的,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方可称为教育,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4题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句话出自(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参考答案:B
解析: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大快乐: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由此看出教育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A.《论语》
B.《大学》
C.《孟子·尽心上》
D.《劝学篇》
参考答案:C
解析: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第7题
在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参考答案:C
解析: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处的教育是教诲、培育,有了我们今日所说的教育的含义了。
第8题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
A.《孟子·尽心上》
B.《论语》
C.《说文解字》
D.《学记》
参考答案:A
解析: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A.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
B.是否促进人的发展
C.是否促进社会发展
D.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该定义中的关键词组“一定的社会要求”、“朝着期望方向变化”,说明“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
第10题
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
A.延续性
B.模仿性
C.社会性
D.永恒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人类的教育起源于人的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人是社会的人,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要想立足于社会,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必须接受教育。可见,社会性是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
第11题
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
A.父母教子女
B.幼猴学跳跃
C.到电影院看电影
D.课外活动做航模
参考答案:B
解析: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幼猴学跳跃是动物的活动,所以不属于教育现象。
第12题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
A.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矛盾运动的过程
C.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
D.人的自然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A
解析: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13题
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参考答案:C
解析: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第14题
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历史性
C.时代性
D.相对独立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第15题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此说法正确。教育是具有继承性的,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凭空而生。任何一种教育,从其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来看,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关系,即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第16题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某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这反映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
A.阶级性
B.生产性
C.目的性
D.相对独立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虽然教育受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实体性的实践活动,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具有自身的规律。因此,本题选择D。
第17题
旧的社会制度下,可能出现新教育的萌芽,新的社会制度下,也可能存在旧教育的延续。这种现象表明教育发展就有( )。
A.相对独立性
B.历史局限性
C.社会制约性
D.社会能动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题干反映出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强调教育具有自身特点、规律和能动性,且在内容方式等方面有继承性,与社会之间具有能动性。
第18题
“只要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说明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继承性
C.永恒性
D.相对独立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永恒性是教育最基本的一个社会属性。它是指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和人类社会相伴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教育现象存在。
第19题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需品,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这表明教育具有( )。
A.阶级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平等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存在,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此说法错误。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但同时,教育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并不能完全独立于社会的发展,其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所以,这种说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