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661题
新课程建议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目标的设计的着眼点是( )的整体提高。
A.发展语言能力
B.文化品位
C.语文素养
D.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答案:C
解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1662题 简要分析该文本的写作特点。(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说明性课文。作者按照“总一分一总”的思路来安排课文内容。本文写事物特点时,主要采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写作手法,具体形象地解开了海底世界之谜。
第1663题 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8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查找关于海洋的资料,锻炼他们搜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探究课文内容,深入了解海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激发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第1664题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道练习题,并说明设计意图。(22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练习题1:你认为海底世界“奇异”在哪里?把有关的词句说出来。
[设计理由]围绕“奇异”一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引出更多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词句。
练习题2:请你将课前查到的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设计理由]提高学生从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并对其进行整合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练习题3:画一幅《海底世界》图,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
[设计理由]将学生的想象落实在笔端,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增加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1665题 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这是一篇写景文章。本文题目点出了“奇石”,内容即围绕着“奇形怪状的岩石”展开具体阐述。文章思路清晰,具体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通过对这四块奇石的描写,让学生来感受黄山“石”的奇与趣,激发学生爱黄山石,爱黄山,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1666题 若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8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及想象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能简要讲述或简单画出。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观察、想象、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受黄山奇石的美,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意识。
第1667题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写话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师:读了这篇课文,老师也想去黄山看看奇石啦!你们作为小导游,能不能讲讲这些石头的名字和名字的来历呢?
生:我给老师介绍“仙桃石”,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所以叫“仙桃石”。
师:很好,你用了课文中的语言。但是黄山还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出示奇石图片)
师:课文最后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各位同学能不能看图片,给石头起名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起名呢?大家可以写下来,写完再给老师介绍你命名的石头。
(生看图写话,师生交流)
[设计理由]首先,让学生做小导游给老师介绍奇石,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观看图片,从视觉的角度让学生欣赏,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让学生写话,达到了一种顺其自然的效果。
第1668题 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本文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台湾美丽的日月潭。作者首先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然后介绍了日月潭名字的来历,最后介绍了日月潭在清晨和中午的秀丽风光。整篇课文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读者既能领略到日月潭秀丽的风光,又能感悟到作者对祖国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期盼。
第1669题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的来历。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中悟情,产生热爱宝岛台湾和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第1670题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导入环节】
(1)利用多媒体展现祖国著名风光,如迷人的黄山风景区、绵延几千公里的大兴安岭、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等,然后让学生说说去过我国哪些美丽的地方。最后出示日月潭的图片,并说: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设计意图: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感悟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设计意图: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对一些生字的音、形有一定了解,初步感悟日月潭秀丽的风光。)
(3)“大家觉得日月潭美吗?”“假设现在你们是小导游,有一个外国游客想去日月潭旅游,想问你们几个问题,大家有信心回答吗?”“第一个问题:日月潭在哪里?第二个问题: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请学生自由朗读、讨论。
(设计意图:以考题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题目的指引下,通过自由朗读、讨论,自然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
第1671题
四年级的小学生要累积认识常用汉字( )左右,其中( )个会写。
A.2500;1600
B.1600:800
C.3000;2500
D.3500;3000
参考答案:A
解析:
依据新课标,小学三、四年级学生须累积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
第1672题
描写该诗的意境并分析主题。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此诗通过对草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草”作为中心词,构成全诗意境的主体意象,全诗借景写情,蕴含深刻,刻画形象生动,赞美—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第1673题
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该材料,试拟定教学目标。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离、岁、枯、荣、野、烧等6个生字,正确书写离、枯、荣等3个生字,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感受小草生长的过程,体会诗人情感升华的过程,获得初步分析与观察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顽强向上的意志。
第1674题
设计针对生字“枯”的写字指导过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枯”的写字指导过程
教师:我们在理解了诗人的伟大情感之后,学习生字“枯”的正确写法。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枯”字是什么结构?
学生:左右结构。
教师出示教学PPT,呈现田字格版的“枯”字,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左右结构的“枯”字,有什么特点?
学生:左面窄右面宽。
教师总结:同学好眼力,这节课我们就要完成写好左右结构“枯”字的任务,下面老师给大家—
个口诀。(ppt呈现口诀)
体形窄,左边站,横向短,捺笔收,右边宽,要舒展,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边板书,边讲解,并强调“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复述口诀。
第1675题 上面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请你为这篇课文写一个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生词。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引出课题
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
(2)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
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3)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4)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
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6)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原因:气温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多、大量砍伐。
治理:牧林为主、规划田地、修筑水利、防止水土流失。
第1676题
找出本诗的诗眼,分析其用法及效果。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本诗的诗眼是“绿”。作者采用了使动用法,将“绿”活用作动词,表现出春风到江南水乡后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第1677题
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会默写;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使体会诗人用字的精妙之处: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1678题
针对诗歌讲授环节,设计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讲授环节如下:
一、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作者简介。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数重(shù chóng)山、照我还(huán)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_____”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间(jiàn):隔开,间隔。
只:仅仅。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归。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1.夜深人静,星光灿烂,诗人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心中会有哪些感受?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联想诗境。
四、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1.出示“泊船瓜洲”的图片,提问:大家认为诗人泊船瓜洲,在月光下眺望家乡江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第1679题 若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学目标】
(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第1680题 为本课设计3组课堂提问并简要说明理由。(15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第一组课堂提问:①为什么中奖后,父亲开着车,他的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②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这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本文的关键信息,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
(2)第二组课堂提问:①“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这句话说明了什么?②假设你是这位家境贫寒、梦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的父亲,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这组课堂提问,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父亲”是个诚实、守信的人,是通过哪些细节体现出来的。这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从“父亲”的行为中得到教育。)
(3)第三组课堂提问:①为什么奔驰汽车被人开走了,父亲却显得特别高兴?②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③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这组课堂提问,可以进一步理解“诚实、有信用”的含义,加深对文章主旨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