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库(2158题)


第821题

一个学习材料中间的项目比两端的项目学得慢,记得差,这支持了哪种遗忘的理论?(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动机说

D.抑制说


参考答案:B


解析:

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学习材料两端的项目学习快、记忆得牢一些,而中间部分的项目学得慢、记得差一些。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差。是由于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干扰的结果。


第822题

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823题

许多人利用早上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不受(  )的干扰。


A.双重抑制

B.多重抑制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参考答案:C


解析:

早上学习没有先前学习材料的于扰,即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第824题

从蒲公英的轻轻飘飞受到启发发明出降落伞,这是(  )。


A.原型启发

B.酝酿效应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参考答案:A


解析:

原型启发式一种创新思维方法。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可形成“原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在“原型”中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形成解决方案,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825题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进步的暂停现象,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回退现象

D.高原现象


参考答案:D


解析: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发展到某一阶段,常常会出现进步的暂停现象,这被称为高原现象。如果个体继续努力,一段时间后,又会逐渐进步。


第826题 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明确记忆目的,加强记忆自觉性

(2)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

(3)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4)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

(5)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第827题

小学生背诵课文时,为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学习程度最好达到(  )。


A.200%

B.150%

C.100%

D.50%


参考答案:B


解析: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的程度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故选B。


第828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参考答案:D


解析: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第829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A.无目的地幻想

B.穿衣等自动化操作

C.比较

D.发明创造


参考答案:D


解析:

问题解决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的情况下,为此而运用的一系列有指向的认知操作过程。


第830题

在解数学题时,学生常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先确定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再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与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完成证明过程。这种方法属于问题解决中的(  )。


A.反推法

B.算法

C.简化法

D.类比法


参考答案:A


解析:

反推法即学生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倒退到起始状态,得出要达到该目标需要什么条件,最后把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与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第831题

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是(  )。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聚合思维

D.直觉思维


参考答案:C


解析:聚合思维也称为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第832题

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由“大地”一词所想到的事物,是为了训练学生的(  )。


A.发散思维

B.推测与假设

C.好奇心

D.独立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第833题

小学( )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A.三

B.四

C.五

D.六


参考答案:B


解析:

研究表明,小学四年级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期,其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第834题 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A.漫无目的幻想

B.走路

C.联想

D.发明创造


参考答案:D


解析: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符合这三个特点的就是问题解决。


第835题 张老师在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时,常常激励学生尽量列举所有可能的想法。这种思维训练方法是(  )。


A.分合法

B.清单法

C.试误法

D.头脑风暴法


参考答案:D


解析: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现代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提出的。采用头脑风暴法时,参与者应当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和激励。“激励学生尽量列举所有可能的想法”正是利用了头脑风暴法。


第836题

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学生给出的可能的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参考答案:A


解析: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第837题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参考答案:D


解析: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第838题

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事物潜在作用,这种阻碍理解的因素是(  )。


A.已有的知识经验

B.问题特征

C.功能固着

D.原型启发


参考答案:C


解析: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题干中描述的阻碍因素即为功能固着。


第839题 怎样帮助学生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后,才去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批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这时,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也就是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


第840题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  )。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B.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C.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理解问题——检查假设

D.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参考答案:A


解析:

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就是发现、理解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最后检查假设。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