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库(2158题)


第641题

教育工作者通过控制和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以检验假设的是(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文献法


参考答案:B


解析: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第642题

在教育研究过程中,(  )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A.文献综述

B.文献检索

C.分析研究资料

D.制订研究计划


参考答案:B


解析:

教育文献检索贯穿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第643题

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相结合,可供选择的途径有(  )。

①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②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③基于专题网站的探究性学习模式④基于远程网站的协作学习模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解析:

题干中所提及的四种方式都可以与小学教学结合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第644题

下列选项中不是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特点的是( )


A.选题必须有价值

B.选题必须有科学的实用性

C.选题必须具有广泛性

D.选题必须新颖,具有独创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选题必须有价值;(2)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3)选题必须明确具体;(4)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5)必须有可行性。选题特点没有广泛性这一特点。


第645题 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


A.普遍调查

B.抽样调查

C.现状调查

D.个案调查


参考答案:D


解析:

个案调查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对象进入深入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


 


第646题 简述论文撰写的通行规范。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信息项

①标题。标题包括题目、作者署名和所属单位等内容。

②摘要。摘要是对成果内容准确的概括。要求精练、明确,扼要介绍成果的主要观点、内容;一般不超过200字,用第三人称表达,不要加评价性的语句。

③关键词。关键词的作用在于方便读者检索尤其是从计算机系统中检索有关资料。关键词属于主题词,由反映研究成果主要内容的名词术语组成,一般列出3 ~8个。排列顺序是先大后小,即内涵较大的词放在前面。

(2)基本项

①引言。一般包括问题的提出、理论假设,以及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引言的写法有:交代式、提问式、出示观点式、阐述概念式等。

②正文(本论)。本论是正文,是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要求写作时,观点要贯穿全文,并以观点为轴心,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用材料说明观点的形式有并列式、顺序式、综合式。正文撰写的主要方式有议论与推理;证明与反驳。

③结语。结语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是成果的精髓。内容上包括总结性的论述、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今后展望。

(3)附属项

附属项一般包括:注释、参考文献、附录。


第647题

题录、书目、索引和文摘等属于()。


A.一次文献

B.二次文献

C.三次文献

D.四次文献


参考答案:B


解析:

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故选择 B。


第648题

简述教育叙事研究的一般步骤。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①确定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②进入研究现场获得经验文本;

③分析研究经验文本;

④形成叙事文本。


第649题

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选择研究课题;(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3)制订研究计划;(4)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5)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650题

在观察活动中要求研究者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的是( )。


A.参与性观察

B.非参与性观察

C.直接观察

D.间接观察


参考答案:A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


第651题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近年来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A.教育行动研究

B.教育典型研究

C.教育质性研究

D.教育叙事研究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质性研究和叙事研究,没有典型研究。


第652题

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个案法


参考答案:A


解析:

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第653题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参考答案:C


解析: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所以教育应该循序渐进。


第654题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参考答案:D


解析: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第655题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善于言辞,有人长于数理运算,上述现象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    )。


A.不均衡性

B.差异性

C.连续性

D.顺序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任何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由于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因此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善于言辞,有人长于数理运算。


第656题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个体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这是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


第657题

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增加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特点。


A.主体性

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第658题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参考答案】
(1)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4)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无论是群体还是从个体,都存在差异性。


第659题

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  )。


A.顺序性规律

B.互补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


参考答案:A


解析:

“陵节而施”是指超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来施予教育。这违背了人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第660题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差异性

C.不均衡性

D.顺序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若人为打破这个顺序,就会适得其反。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