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库(2158题)


第1981题

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重(  )。


A.学生自主

B.教师主导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D


解析:

在教育活动中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要把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以使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第1982题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要体现的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思想性原则


参考答案:B


解析: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第1983题

下列中国古式经典教育名言,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 )。


A.温故而知新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不陵节而施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中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C选项“不陵节而施”出自《学记》,意为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超过学习者的自身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A选项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B选项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D选项体现了德育的疏导性原则。故本题选C。


第1984题

教《新型玻璃》时,为了丰富小学生对玻璃的认识,张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玻璃的生产流程,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参观法

B.演示法

C.实习法

D.实验法


参考答案:A


解析:

参观法是指教师组织或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因此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玻璃的生产流程属于参观法。


第1985题

“明人伦”是我国(  )社会的学校教育目的。


A.原始

B.现代

C.古代

D.民国时期


参考答案:C


解析:

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


第1986题

“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参考答案:A


解析: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学记》。


第1987题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属于教学中的(  )原则。


A.启发性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导向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第1988题

《学记》提出“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揭示教学中应贯彻(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参考答案:C


解析:

“学不躐等”是指学生不能超越学生已有发展顺序。“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是指教师杂乱的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这两句话对教育的启示是教师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学中循序渐进。


第1989题

教《新型玻璃》时,为了丰富小学生对玻璃的认识,张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玻璃的生产流程,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法


参考答案:B


解析: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1990题

教师教学导入行为原则不包括(   )。


A.导入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B.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C.导入要有趣味性

D.有一定艺术魔力、导入有统一的定法


参考答案:D


解析:

D项不属于教师教学导入行为的原则。



第1992题

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下列(  )教学原则相一致。


A.学不躐等

B.长善救失

C.学而时习之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参考答案:D


解析:

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相一致,均强调引导性和启发性。A属于循序渐进原则,B属于因材施教原则,C属于巩固性原则。


第1993题

“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D


解析:

著名教育学家朱熹曾经说过:“圣贤施教,各应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特征,教师要采取相应措施,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某些特长。


第1994题

我国各地差异很大,南北方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乡土教材,这体现了教学的(  )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理论联系实际

D.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C


解析:

理论联系实际是指理论知识要和实际的生活情境进行结合。将教材和实际的地域情况进行结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第1995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那年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一年级某班的班主任。组建班委会是我感到既敏感又头疼的一件大事,因为既要选举出能起表率作用、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又要适当照顾那些性格内向、自卑、需要锻炼的学生。在观察中我发现,有个女学生很特别:性格孤僻,不敢与人正视,总是一个人发呆。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该生在初中时活泼、开朗,曾经担任过班上的宣传委员,学习名列前茅,尤其擅长作文。但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班级黑板报评比中,她负责的黑板报名落孙山,遭到班主任三番五次的严厉批评,这种打击直接影响到她的学习。在随后的考试中,由于成绩不理想,班主任又旧话重提,并以“你做什么都不行”为由撤掉了她宣传委员的职务。这使她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刺激,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并经常自责,整天生活在忧郁和自卑的阴影中无法自拔。 在安排班委的过程中,尽管我苦口婆心地动员、鼓励,但她执意拒绝担任宣传委员。为此,我有意将宣传委员的位置空缺,并宣布:“暂时没有发现合适人选,待学期结束后根据同学们的成绩和表现进行公开选举,希望大家抓住这个机会。”在此后的日子里,我多次暗地里给她创造机会:把她的演讲稿、学习心得等多次在班上进行展示,并在学校广播站广播。她所拍摄的有关宣传环保的图片被报社采用,作文也获得了学校的“新蕾奖”。我发现她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愿意主动和同学交流了,也能听到她天真、爽朗的笑声了,不知不觉中她逐渐恢复了久违的自信。第二个学期初,在全体同学的掌声中她“站”到了宣传委员的位置上。两年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

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进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主要有:(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这是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对不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进行教育。该老师通过观察,发现该学生性格孤僻,并深入了解了其性格孤僻的原因,对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该学生初中时期被老师严厉批评,以致丧失自信的成长经历,该老师采取了适合该学生的教育方法。该老师有意将班上宣传委员的位置空缺,多次暗地里给该学生创造机会:把她的演讲稿、学习心得等多次在班上进行展示,并在学校广播站广播。她所拍摄的有关宣传环保的图片被报社采用,作文也获得了学校的“新蕾奖”。一学期以后,该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了自信,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


第1996题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是(        )。


A.讲解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指导法


参考答案:C


解析:题干是对练习法的解释。


第1997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在于教学生学,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教学合一

B.量力性教学

C.理论联系实际

D.循序渐进


参考答案:A


解析:

陶行知指出“教师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体现了教学合一的教学原则。

知识点:教学原则、方法与策


第1998题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不包括(   )。


A.学校的要求

B.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C.学生特点

D.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参考答案:A


解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第1999题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总要求是(  )。


A.教学规律

B.教学规则

C.教学原则

D.教学细则


参考答案:C


解析:

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规律,体现了一定的教育目的。


第2000题  陶行知曾用松树和牡丹比喻育人: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被烧死,这一比喻运用到教学上,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参考答案:B


解析:

 

陶行知的比喻用在教学中,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体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