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分组教学制
参考答案:B
解析:
题干描述的是道尔顿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
第1922题
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现场教学
D.复式教学
参考答案:D
解析:
这是一种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由一位教师在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第1923题
把两个或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参考答案:D
解析: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合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这种教学组织方式适用于我国农村,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的偏僻山区,人口少、师资缺乏、交通又不方便的地区。
第1925题
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基本步骤。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思路】综合实践活动前:做好相关的活动准备、调研工作,以学生的兴趣及实践性为原则 活动中:做好引导、观察、总结;活动后:总结。
(1)确定活动主题;
(2)指出活动依据(指导思想);
(3)确定活动目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确定活动时间;
(5)确定活动内容;
(6)确定活动过程(分阶段进行);
(7)明确活动要求(切入点:对老师要求、对学生要求、对家长要求)。
第1926题
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而是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问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其他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
A.道尔顿制
B.特朗普制
C.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D.分组教学
参考答案:C
解析:
上述内容是对贝尔一兰卡斯特制(导生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阐述。
第1927题 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 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③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 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 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第1928题
简述发现法的实施步骤。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其中的矛盾,提出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第1929题
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况说过:“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提出了在学习中不仅要做到闻之更宜见之,才能博而不谬。这体现教学原则的(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参考答案:B
解析: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题干体现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第1930题 荀子在《劝学篇》中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所蕴涵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直观性原则
参考答案:A
解析:题干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积累一步半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
第1931题
联系材料,分析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材料中的陈老师让“吃不饱”的学生王超单科免修,上地理课时他可以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正是关注到了王超的个性差异,对他进行了“特别对待”,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1932题
如何理解王超的自主性学习?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领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材料中的陈老师面对王超的超强学习能力采取了允许他单科免修而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陈老师担当起了引导和释疑的角色,在陈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第1933题
结合材料,说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当陈老师发现王超单凭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吃不饱”时,通过让王超单科免修的方式,并为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这改变了王超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影响着王超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这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第1934题 教学《圆的认识》课时,教师展示圆形纸片、硬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然后总结圆的特点。这一教学过程主要遵循的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参考答案:A
解析:
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题干中老师“先呈现了小圆片,让学员摸一摸看一看”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圆的样子,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故本题答案选A。
第1935题
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形象地将学习中不注意复习的现象比喻为醉汉拉火车,边拉车边丢货,到家时只剩下一辆空车。这反映了( )的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参考答案:C
解析:
学习时要注意复习,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所以选C。
第1936题 请运用有关教学理论对此材料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材料中的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呈现了两种不同效果的教学情境,这体现了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①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材料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最后“纷纷举手并给出自己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了起来,证明教师的启发有了作用。
②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并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材料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是因为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师的问题。
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教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是因为“强项”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到了第二堂课,教师先问了“你们的强项是什么?”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强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说的“强项”是什么意思。这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也就可以进一步与课文原意对比了,本节课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材料中的老师通过教学反思之后,对第一次上课中效果不好的环节进行了修正,第二次上课时在相同的环节进行处理就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反思是积极有效的,教师都应该经常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自身的教学。
第1938题 李老师在教学《落花生》时,让学生谈谈做人该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大家各抒己见。李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发现法
参考答案:B
解析: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说明李老师运用了讨论法。
第1939题
布置作业时,李老师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了不同数量和难度的作业,这一做法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参考答案:D
解析: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中李老师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数量和难度的作业,故本题选D。
第1940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宽恕触及儿童自尊心的最敏感的角落,使儿童心灵中产生要改正错误的意志力。”这启示我们要坚持( )。
A.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参考答案:A
解析:
这句教育名言体现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如何纠正儿童错误的看法,宽恕意味着热爱和尊重儿童.同时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儿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