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521题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出现最早、变化最缓慢的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参考答案:B
解析:
气质具有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选项中是出现最早、变化最缓慢的。故本题选B。
第522题
明明总是跑来跑去,在班级里也非常活跃。他的行为主要反映了其气质的什么特征?()
A.避性低
B.应域限高
C.律性好
D.动水平高
参考答案:D
解析:
一个活动水平高的孩子爱动,总是喜欢跑去;相反,一个活动水平低的幼儿,不怎么跑动,可以安静的坐很久。题干中幼儿跑来跑去,表现活跃是活动水平高的表现。
第524题 简述促进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策略。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成人的情绪自控。
(3)积极接纳、引导和鼓励。
(4)帮助幼儿控制情绪。
(5)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第525题
根据材料,请分析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及培养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基本策略。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材料中明明因为妈妈没有给他买冰淇淋就伤心地哭了起来是其情绪社会化的表现,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当爸爸给他巧克力糖时又立刻笑起来是其情绪的自我调节化中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婴幼儿的情绪常常被外界情境支配,情绪往往随着某种情境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消失;当他看到隔壁家的小朋友哭自己也哭起来是其情绪的自我调节化中情绪已受感染的表现,儿童晚期情绪比较稳定,情境性和受感染性逐渐减少,这时期儿童的情绪较少受一般人感染,但仍然容易受亲近的人,如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会越来越强。
(2)培养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基本策略:①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②成人情绪自控的示范;③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④帮助幼儿控制情绪;⑤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第526题
下列哪一个选项不是婴儿期出现的基本情绪体验( )。
A.羞愧
B.伤心
C.害怕
D.生气
参考答案:A
解析:
伤心、害怕、生气都是婴儿期最初的基本情绪体验,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属于更高级、复杂的社会性情感。
第527题
根据学前儿童情绪发展趋势的原理,对上述案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儿童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以后,情绪逐渐分化和发展,与脑的成熟和肌肉运动的分化有密切关系。同时,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有关系。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②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③情绪表达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情绪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和动作)以及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生理表现,又和社会性认知有密切关系。掌握社会性表情手段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重要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儿童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所谓情绪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二,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引起了情绪体验。例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经常照顾他的人,然后对家中其他成员有了亲爱的情感。进了托儿所或幼儿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了亲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情绪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③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第528题
幼儿出生大约6-10周后,人脸可以引发其微笑,这种微笑被称为( )。
A.生理性微笑
B.自然微笑
C.社会性微笑
D.本能微笑
参考答案:C
解析:
从第五周开始,婴儿对社会性物体和非社会性物体的反应不同,人的出现,包括人脸、人声,最容易引起婴儿发笑。出现“社会性微笑”。
第529题
根据情绪发展的趋势原理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幼儿情绪发展的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化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1)引起幼儿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动因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过渡,所以,玩具碎了红红就会哭,得到巧克力就会笑。
(2)幼儿情绪逐渐丰富和深刻化。早期幼儿的情绪指向和体验比较表浅,因此,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转化。
(3)幼儿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冲动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露到内隐。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感染性等特点。随着年龄增长,幼儿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材料中的红红看到别的小朋友哭她也会哭起来,这说明了幼儿情绪的易受感染性。
第530题
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是如何表现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幼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3~4岁的幼儿,情绪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阶段过渡。在中、大班幼儿中,社会性需要的作用越来越大。幼儿非常希望被人注意,为人重视、关爱,要求与别人交往。 (3)表情的社会化。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些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第531题
幼儿初期的孩子往往问“这是什么”,逐渐发展到问“为什么”“怎么样”等。这是( )的表现形式。
A.道德感
B.理智感
C.实践感
D.美感
参考答案:B
解析:
幼儿的理智感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幼儿认识事物的强烈兴趣,不仅使他们获得更多知识,也进一步推动了理智感的发展。
第532题 论述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谈谈幼儿的高级情感。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幼儿的高级情感是指由幼儿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幼儿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热爱父母、老师,憎恨坏人,遵守纪律等都属于道德感的范畴。幼儿的道德情感是在成人的道德评价和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从初步认识到好与坏的标准开始的。婴儿期的儿童只有同情感、怕羞等道德感的萌芽。在集体生活中,通过对幼儿进行集体生活的教育,随着各种行为规则的掌握,到幼儿中晚期,幼儿的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幼儿初期,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的外部的行为,并且往往由成人的评价直接引起。幼儿中期,幼儿的道德感逐渐与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相联系,从幼儿中期开始,学前儿童不仅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具有道德感,而且开始对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产生明显的情绪体验。
2.美感
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它是一种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环境美的爱好和欣赏。它受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制约,受社会的审美评价标准而影响。美感的发展和道德感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凡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都能够引起心灵美的体验;反之,则使人产生丑恶、厌恶之感。
很小的幼儿就知道新衣服、新鞋袜是美的,“红红绿绿”是美的,喜欢看鲜艳悦目的颜色,喜欢听优美的音乐。到四五岁时,爱美的情感更为明显和强烈。他们对形象可爱、会动、会发声的玩具爱不释手,看到色彩鲜艳、情节生动的图片,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会以极大的注意和热情,去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画自己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到学前晚期,幼儿对美的标准的理解和美的体验较中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喜欢去参观公园、动物园,喜欢观赏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在唱歌、跳舞、绘画、建筑、朗诵儿歌或散文等等活动中,他们能得到莫大的喜悦和欢乐。同时,对人们的服装穿着,对环境的布置,对唱歌跳舞、绘画朗诵等艺术活动,他们都提出了更高的美的要求。
3.理智感
理智感(又称为智慧感)是与幼儿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幼儿会说话之后,其求知欲开始日益发展,好奇心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是幼儿理智感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大约5岁左右,幼儿的求知认识兴趣开始萌发,理智感也同时开始迅速地发展。对任何新鲜事物,幼儿都想 “探索”一下,他们好看,好摸,好动,好拆,更突出的表现是这时期的幼儿很喜欢提问。幼儿晚期理智感的发展,还表现为他们喜欢开展各种“动脑筋”的创造性活动或以科学常识为内容的智力游戏。到五六岁,幼儿不仅积极提问,而且能主动、努力地去寻求答案,并会由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感到极大的满足与愉快。他们也非常喜欢看图书,听童话,进行各种智力游戏和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比如下棋、猜谜语等等。学前晚期的幼儿,对老师不再是绝对相信和崇拜,而是逐渐持有批判性的态度,如果老师常常回答不出幼儿的提问,画画、跳舞都不太行,老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威信就会逐渐降低,这也是幼儿的理智感发展的一种体现。
第533题
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追求真理时,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是(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心境
D.美感
参考答案:B
解析: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追求真理时,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产生,又进一步推动认识深入和发展。
第534题
从社会内容角度,情感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 )。
A.激情
B.道德感
C.理智感
D.美感
参考答案:A
解析: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从社会内容角度,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激情是情绪的基本形式。
第535题
有些婴幼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拒绝母亲的爱抚,其依恋类型属于
A.虑回避型
B.全型
C.虑反抗型
D.乱型
参考答案:C
解析:
反抗型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
第536题
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具有的特点是( )。
A.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B.情绪天生具有系统化、社会性的特点
C.是出生后适应新环境需要的产物
D.新生儿的情绪和间接动机相联系
参考答案:A
解析:
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是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537题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为( )。
A.情绪情感
B.动机
C.记忆
D.性格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体验是以某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第538题
请简述上述教师的行为,并提出三种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有效方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材料中教师对幼儿表现出不耐心及训斥,是违背教师职业素养的表现,没有体现对幼儿的关爱及尊重。是对幼儿、对自己不负责不尽职的不道德行为。
对于幼儿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幼儿,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转移法
转移法是指把注意力从产生消极否定情绪的活动或事物上转移到能产生积极肯定情绪的活动或事物上来。
(2)冷却法
当幼儿情绪强烈对立时,成人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平静幼儿的感情上,使幼儿尽快恢复理智,而不要“针尖对麦芒”,可以采取暂时不予理睬的办法,待幼儿冷静下来后,让他想一想,反思一下:自己刚才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要求是否合理等等。
(3)消退法
对待幼儿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
注意孩子积极情感的引导,让积极情感成为幼儿情感的主旋律,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
第539题
小班的乐乐在与同伴争抢玩具中没有抢到玩具大哭起来,对此老师下列哪种方法不利于缓解幼儿激动的情绪( )。
A.斥责
B.转移注意
C.冷处理
D.安抚
参考答案:A
解析:
幼儿的情绪不稳定,易变化,当幼儿情绪激动时,可以用转移注意力,安抚或者冷处理等方法。但是不可以斥责幼儿,这样会适得其反,使幼儿情绪更加不好。
第540题
请分析上述材料中教师的行为,并提出三种帮助幼儿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这位教师做法是不对的,她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教育——“以暴制暴”。如,“再哭爸爸就不来接”这样的严惩、恐吓和威胁性质的语言,不但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还会使幼儿丧失心理安全感。面对幼儿的负面情绪不正确的做法有否定感受:打骂、恐吓、哄骗,情绪“绑架”,取消权利,讲大道理,给孩子定性,贴上胆小或坏脾气等的标签。
(2)正确的做法应为:①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找到幼儿情绪激动的真正原因,寻找情绪背后的需求和想法;②及时安慰,引导孩子宣泄负面情绪,给孩子“心理玩具”(提供缓解情绪的物品);③“故事知道怎么办”(给孩子讲有治疗作用的故事)。具体方法如下:第一种,转移法。转移法是指把注意力从产生消极否定情绪的活动或事物上转移到能产生积极肯定情绪的活动或事物上来。第二种,冷处理法。当幼儿情绪强烈激动时,成人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平静幼儿的感情上,让幼儿尽快恢复理智,而不要“针尖对麦芒”,可以采取暂时不予理睬的办法,待幼儿冷静下来后,让他想一想,反思一下:自己刚才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要求是否合理等。第三种,消退法。对待幼儿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总之,在教师的情绪关注和培养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绪会逐渐丰富,自我调节水平也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