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库(1570题)


第461题

下列几何图形对幼儿来说最易辨别的是(  )。 


A.长方形

B.三角形

C.梯形

D.半圆形


参考答案:D


解析:

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不同的形状。研究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第462题

下列几何图形对幼儿来说最难辨别的是(    )。


A.圆形

B.半圆形

C.正方形

D.三角形


参考答案:D


解析:

对于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所以题目中几个图形幼儿最难辨别的是三角形。


第463题

冬天从室内乍一走到室外,感觉很冷,一会就不觉得冷了,这种现象是(  )。


A.感觉的对比

B.感觉的适应

C.感觉的相互作用

D.感觉的后效


参考答案:B


解析:

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不一会就不觉得冷了,这说明在温度刺激持续作用下,人对温度的感受性发生了变化,属于适应现象。


第464题 幼儿教师如何根据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幼儿教师应按照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适应现象。感觉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2)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例如,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太大。

(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通过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出来。教学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引起知觉,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了解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第465题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的出现开始于婴儿(    )。


A.3个月左右

B.4个月左右

C.5个月左右

D.6个月左右


参考答案:B


解析:

这一现象出现在4个月左右,引起过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起恐惧情绪。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视觉对恐惧的产生逐渐起主导作用。


第466题

儿童积极主动的触觉探索发生在( )个月左右。


A.5

B.6

C.7

D.12


参考答案:C


解析:

积极主动的触觉探索是在婴儿7个月左右发生的。


第467题

从儿童听觉的发展看,新生儿听觉的特点是(  )。 


A.没有听觉

B.听觉的个别差异小

C.听觉的个别差异大

D.听觉没有差异


参考答案:C


解析:

新生儿的听力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可以经过训练得到提高。


第468题

婴儿在地上捡起一些物体就会往嘴里送,这是孩子的(  )。


A.痛觉的探索方式

B.不良的生活习惯

C.触觉的探索方式

D.动觉的探索方式


参考答案:C


解析:

婴幼儿的触觉主要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婴儿在地上捡东西往嘴里送是其通过口腔探索认识世界的行为。


第469题

幼儿( )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A.3岁

B.6岁

C.4岁

D.5岁


参考答案:D


解析:

5岁儿童开始能正确地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第470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手眼协调动作的出现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B.儿童从出生起就有触觉反应

C.手的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口腔的触觉探索

D.触觉在儿童的人际关系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C


解析:

婴儿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 


第471题

幼儿一般从( )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3个月

B.4个月

C.5个月

D.6个月


参考答案:A


解析:

幼儿一般从3个月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第472题

下面几种新生儿的感觉中,发展相对最不成熟的是(    )。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味觉


参考答案:A


解析:

初生婴儿已开始眨眼及转动眼球,但双眼还未能完全协调运动。由于视网膜上的黄斑仍未发育完全,他们只见到黑、白、亮、暗的差别,所见到的影像都是一片朦胧。


第473题

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升高。


第474题

幼儿的视线水平约离地(    )厘米,布置壁报板要使幼儿看得清楚,就应依据这一高度。


A.30~60

B.76~100

C.50~100

D.60~110


参考答案:B


解析:

布置壁报板要使幼儿看得清楚,就要注意壁报板的高度,幼儿的视线水平约离地76~100厘米.而成年人的视线水平约离地160厘米,几乎是幼儿的两倍。成年人跪着时,视线水平就和幼儿的视线水平差不多,可以以此为标准。


第475题

4~5岁幼儿视敏度的平均距离为(  )厘米。


A.300

B.270

C.210

D.150


参考答案:C


解析:

视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且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视敏度在不断提高。4~5岁幼儿视敏度的平均距离为210厘米;5~6岁为270厘米;6~7岁则为300厘米。 


第476题

如何保护与培养听力?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避免噪音污染。现代社会,城市噪音是一种公害,对婴幼儿听力以至健康的危害尤为严重。噪音甚至干扰儿童智力的发展。家庭的噪音主要来源之一是家用电器。噪音的危害与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为了保护婴幼儿,在选购家用电器时应选择噪音小的;使用家用电器和能发响的器具时,要控制其音量和使用时间。高声说话、喧哗声、争吵声、斥责声,也都会构成噪音污染。家庭和幼儿园应当尽量避免噪音污染。  (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音乐属于乐音,听起来使人感到悦耳。音乐环境对于保护和发展儿童的听力,大有好处。  (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发展听觉的重要过程。语言的变化、语词声调的不同、语言表达时语气的多样化等等,都是促进儿童听觉发展的条件。  (4)及时发现孩子听力方面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安排,以免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应该特别注意那些所谓的“半聋”或“半听见”的孩子,他们听力上有缺陷,但是能够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或根据眼前的情景,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因而听力问题往往被忽略。教师可以通过听力检查,了解儿童听力的状况。对于听力较差的孩子,除了增加训练外,应创造条件加以保护。


第477题

请简评该教师的上述行为。(5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幼儿的情绪具有易冲动、不稳定、外露性等几个特点。

 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不可遏制的威力支配。年龄越小,这种冲动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的发展,幼儿逐渐学会接受成人的语言指导,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松松刚上小班,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和暗示。材料中教师在多次安慰后,松松的情绪还没有平静下来,于是教师生气地恐吓、责骂,这种突然的变化,会使松松感到恐惧,没有安全感,于是他的情绪更为激动了。可见,这位教师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不仅没有使松松的情绪变得平稳,反而使其更激动了。


第478题

提出三种帮助幼儿缓解情绪的有效方法。(15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在幼儿情绪激动时,教师应采取一些有效缓解幼儿情绪的方法,如:

   (1)转移法。教师可通过柔和的语言,用新颖有趣的玩具或者故事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渐渐平静下来,将注意力转移到能使其产生愉快情绪的事情上来。

   (2)冷却法。教师可在幼儿情绪激动时,给予适当劝解,或暂时不予理睬,待幼儿冷静下来后,再跟他讲道理。

   (3)代币奖励法。教师可用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等作为代币,让幼儿知道若情绪很快平稳下来,就会有相应的奖励,从而使幼儿的正面情绪、行为得到强化。


第479题

有时一名幼儿哭会惹的周围的幼儿跟着一起哭,这表明幼儿的情绪具有(  )。


A.冲动性

B.易感染性

C.外露性

D.不稳定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儿童的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周围人情绪的影响,而且儿童情绪的感染与暗示有关,这些现象在小班较为明显。幼儿晚期,孩子情绪的稳定性会逐渐增强,但仍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故本题选B。


第480题

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在幼儿面前保持开阔的心胸,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是由于( )。


A.幼儿的心灵脆弱敏感,易受消极情绪的影响

B.孩子也喜欢美好的形象

C.一般园长都要求教师这样做

D.幼儿教师大多是女性


参考答案:A


解析:教师难免会有烦恼和痛苦,但作为幼儿教师,如果将一些消极的影响带到幼儿园,带到工作中,就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因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和敏感的,易受消极情绪的影响。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