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61题
语段(一)和语段(二)表达了有关成才的什么共同观点?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示例:学习贵在努力坚持,否则将难以成才。修身养性、戒骄戒躁是成才的前提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诫子书》一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明确志向并达到远大目标要保持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和宁静专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告诫儿子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则强调了惜时的重要意义。
《伤仲永》一文讲述了神童仲永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盈利工具,最终变成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强调即便是有天赋的人,也需要不断地学习,要摒弃杂念,专一地学习。如果像仲永父亲那样,醉心于眼前名利,不停带仲永到处作诗赚钱,最终也只会和仲永一样荒废天赋,成为一个普通人。
由此可见,语段(一)和语段(二)有关成才所持观点的共同之处可概括为:学习贵在努力坚持,否则将难以成才。修身养性、戒骄戒躁是成才的前提条件。
【点睛】
参考译文:
(一)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二)金溪县有个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
参考答案:1.杨花,子规
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提取意象的能力和对意象作用的把握。意象主要是杨花和子规鸟。作用是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此题要注意这两个意象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
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2.试题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给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借明月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远行的思念和祝福。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范文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
记忆,如同温馨静谧的小院,花开花落,春去秋来,终由空空荡荡变得五彩纷呈。那里的一切,都是我人生的真实写照。然而,一些弥足珍贵的回忆却在小院的角落中落下了它们的影子,汗水的浇灌使它们生根、萌发,雨露的滋润使它们茁壮、绽放。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藏在小院角落的芳香,弥足珍贵的回忆,残留在清醇的花香之中。那一朵花,是内心深处的悄悄萌发的一丝成熟。不再细品三国,笑谈水浒,不再为稚嫩可爱的机器猫所折服,不再为勇敢乐观的阿童木而心迷神醉,再不会向橱窗中的布娃娃投出憧憬的目光。是的,我长大了,过去美好的一切都将成为美好的回忆。那朵成熟之花,在我记忆深处,默默地,成长,芳香四溢。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藏在小院角落的芳香,弥足珍贵的回忆,残留在清醇的花香之中。有一种不散的友情,在指尖悄悄流动。我们之间,每一次的外出游玩,那活泼的身影,爽朗的笑声,都永存我心中。尽管我们身处异班,但那段珍贵的友谊,将弥散在含着象征着友谊的铃兰百合之香的空气里在我记忆深处展开的友情之花,永不凋零!我们之间的友谊,如万年青般永不枯萎!我们过去的所有快乐,都将成为永恒。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藏在小院角落的芳香,弥足珍贵的回忆,残留在清醇的花香之中。关爱,随着一缕阳光,来了,静静的,悄悄的。在别人感到失落时,给予一丝安慰,这是一种关爱;在别人迷失方向时,点亮一盏明灯,这是一种关爱;在别人身处危难时,伸出一只援手,这是一种关爱……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关爱汇聚成一束温暖的阳光,引领我走出黑暗,走向光明,走向坚强,走向成功!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将伴随着我成长。内心深处的关爱之花,永远散发着丝丝温暖的气息。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藏在小院角落的芳香,弥足珍贵的回忆,残留在清醇的花香之中。
【详解】
此文是命题作文。文题“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的关键词是“记忆深处”, 能让一个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还可以是物,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游戏或者是一场表演,等等。文题“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中的“花朵”,并非指自然界中某些植物的花朵,而是使用的比喻义,比喻美好的人和事;是一种被喻化了的精神,所以,本题的写作必须扣住“花朵”的精神意义加以演绎。既然是珍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定是对自己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既然是“花朵”,一定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让自己深深感动、有所触动的。所以,所选的题材必须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说,写你记忆深处的人和事,也许小到没人知道,独人忧怜;也许大到叱诧风云,众所周知。你既可以写亲人关爱自己的真情往事,又可以写朋友之间的诚挚友情;既可以写令人难忘的博大师爱,又可以写历史文化名人的伟大精神。因为和谐社会需要广泛拥有这种“美好的精神”,它不仅包涵着人间最可宝贵的亲情、真情和友情,而且还蕴含着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爱国精神。
第164题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瘫(huàn)_______ 感(kǎi)________ 隐匿(_______) 静谧(_______)
参考答案:(1) 痪 慨 nì mì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瘫痪: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的丧失运动的能力。
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出处。
静谧(mì):安静。
第165题
依据文段内容,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正确的顺序是( )(2分) ①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 ②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 ③挑战命运 ④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
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排序。
由上文的史铁生事例和“每个人有自己需要面对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中会有坎坷与曲折,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可以得出结论②“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由此,引出①和③的做法,两者之间的“面对”和“挑战”有前后关系;
再由①的“只有”连接到④句的“才能”;因此排列顺序是②①③④;
故选B。
第166题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班主任提出全班同学一起去紫云山春游的想法,同学们随声附和,纷纷表示赞同。
B.我站在泰山主峰玉皇顶极目四望,只见层林叠翠,云环雾绕,美不胜收。
C.杨老师上课旁征博引,趣味横生,尤其是他咄咄逼人的气势让学生非常信服。
D.从青竹湖到清水塘,再到清华大学,曾晨希同学的成长轨迹真是骇人听闻,让人羡慕不已。
参考答案:B
解析:
A.随声附和:意思是形容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含贬义,不能形容学生赞同老师的意见。使用不正确;
B.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使用正确;
C.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与“让学生非常信服”不相符。使用不正确;
D.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不能形容“曾晨希同学的成长轨迹”。使用不正确;
故选B。
第167题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列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印度作家安徒生,《海的女儿》《丑小鸭》是他的代表作。
C.《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参考答案:C
解析: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安徒生是丹麦作家,不是印度作家;
D.“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故“‘尊君’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表述有误;
故选C。
参考答案:(1)山岛竦峙
(2)僵卧孤村不自哀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的“竦峙、僵卧、罔、殆、夜郎、西窗烛、巴山夜雨”等字词容易写错。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选A。孙悟空向龙王索要兵器不成,就不依不饶,直至找到金箍棒;后又索要披挂,再遭拒绝,便以在龙宫试金箍棒相威胁。借芭蕉扇时,孙悟空被铁扇公主拒绝,便先钻进她的肚子,后化成牛魔王,智取扇子。孙悟空从粗鲁、蛮不讲理到善用智慧,人情通达,心智更加成熟。
示例二:我选B。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屡遭误解,他做了辩解,并表示不愿离开,但误解仍未消除,最终忍气回到花果山。在真假美猴王这一情节中,孙悟空又被误解,于是他先后请观音、玉帝、唐僧、地藏王、如来佛祖等为自己辨明真身,并请观音澄清真相,终于重回取经队伍。由此可见,孙悟空办事更老练、人情更通达、目标更坚定。
解析:
考查主题与人物形象塑造。孙悟空是一百回的《西游记》中唯一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是整部书中最具成长性的人物。全书正是通过他从妖到佛的转变来完成小说的修心寓言主题。同样是被拒绝,“索宝水晶宫”情节中,孙悟空还是个刚修成神通的猴妖,只因为龙宫宝多,直接上门找龙王索要兵器与披挂,得到就笑,不给就恼,给不足还要闹,是个十足的不通人情世故的粗鲁小孩。到“三借芭蕉扇”时,已经会先与铁扇公主攀交情,搬出与牛魔王的五百年前的兄弟情,对铁扇公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借不得,就变化了钻进她肚子,逼她借扇,仍不得真扇,就变作牛魔王骗扇。借扇过程中,孙悟空笑脸相对,可见他取经日久,人情通达,又能保有坚定的信念,对于困难能见招拆招,心智更加成熟;同样是被误解,“三打白骨精”时,孙悟空虽有辩解,但态度强硬,一见妖精就挥棒,让不能识妖的唐僧甚为恼怒,也不知发动八戒沙僧的力量,落个“滥杀无辜”的评价,可见这时的孙悟空办事鲁莽,有除恶务尽之心,但没正确认识到同伴的力量,把助力变成阻力,不通人情。到“真假美猴王”情节时,孙悟空打杀强盗,被唐僧赶回花果山,他知道去观音那儿诉苦求援助求同情,被误解打伤唐僧抢去行李时,他没有高傲地置之不理,而是与假猴王一路大战,还先后请观音、玉帝、唐僧、地藏王、如来佛祖等为自己辨明真身,并请观音澄清真相,终于重回取经队伍。由此可见,孙悟空已经意识到个人力量是弱小的,要尽可能争取更多的助力,办事更周到、人情更通达、目标更坚定。
第170题
《朝花夕拾》中,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与批判。请从下面文章中任选一篇,写出能够表现作者“温情与童趣”和“洞察与批判”的内容。(4分) ①《五猖会》 ②《狗·猫·鼠》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选择①《五猖会》中的“温情与童趣”:想到“我”要去看五猖会,“我”笑着跳着,兴奋得不得了;写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的吹上两天,享受游戏的快乐;“洞察与批判”:“我”正要出发“看会”时,父亲却命令我背书,读不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一盆冷水把我的兴致全浇灭,待“我”读熟后,对“看会”已索然无味了。文章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示例二:我选择②《狗·猫·鼠》中的“温情与童趣”:写一只被蛇咬伤的隐鼠对人产生了信赖和依恋,常常跑到人的面前,而且“缘腿而上”。它在“我”的书桌上“从容的游行”,舔吃墨汁,给“我”带来惊喜;“洞察与批判”: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喜欢尽情玩弄,直至自己玩厌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脾气相同,天生一幅媚态;用隐喻的手法讽刺了反动文人的残忍和媚态。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与分析。首先选择篇目,然后从“温情与童趣”和“洞察与批判”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五猖会》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可以买一个“吹嘟嘟”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但是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狗·猫·鼠》写“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充满了温情与童趣;然而,“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作者深刻地揭露买办文人“正人君子”的虚伪性,充满了“洞察与批判”。
参考答案:(1)协力互助
(2)沈鹏,你看,在袁枚的诗中,苔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但他不自卑,不埋怨。虽然如米粒般细小,但它依然静静地绽放。即使我们先天条件不好、资质一般,但并不代表我们没有青春,没有理想。我们也应该像苔花一样努力绽放自己。你说呢?
解析:
(1)本题考查汉字的引申意的理解。象形字重在以形表示意思,并由本意而引申出其他相关联的意思。解答本题可根据示例理解作答。
从“友”的“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手是力量的象征”的本意知,“友”就是两只手朝向一个方向共同奉献力量,也就是“协力互助”之意。
(2)本题考查劝说语的写作,主题是劝说好朋友走出自卑,树立自信。需要结合袁枚的小诗《苔》来说理,也就是说在劝说之前,要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诗的大意是:春风阳光不到地方,青春照样萌动。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示例:
沈鹏,你看小小的苔藓也会开花的,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苔如此,人亦然。即使我们背景一般,颜值一般,学习成绩也一般,但如果始终心怀一颗不屈的心,就一定能绽放出自己的精彩。
参考答案:②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③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④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示例①中“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一个动宾短语,所以应用动宾短语概括其余三段的内容。
第一空:根据第②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概括得出: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二空:根据第③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概括得出: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三空:根据第④段“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种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概括得出: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第173题
请结合第②段的具体内容,简要分对比手法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文章第②段把“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与“不少人的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与“不少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一正一反,分外鲜明;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出差距,更加有力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解析:
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作用的分析。对比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文章第②段“不少的人”对工作的态度: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对同志、人民的态度: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对工作的要求: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见异思迁。白求恩是“极端负责任”“极端的热忱”“精益求精”。通过两相对比,能更好地突出白求恩求的精神的可贵,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作者用“精益求精”“高明”两个褒义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高超医术的肯定与赞美。“教训”是中性词,这里的对象是“一般”不注重技术工作的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批评与否定。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感情色彩。“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高明”高超,出色的意思。结合“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分析,“精益求精”“高明”两个褒义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高超医术的肯定与赞美。“教训”受到教育的意思。根据“对于一般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般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道、以为无出路的人”分析,“教训”是中性词,这里的对象是“一般”见异思迁的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道、以为无出路的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批评与否定。
第175题
第④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先叙述后议论(先叙后议); 先叙述了与白求恩的交往,表达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心情;接着进一步论述学习白求恩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对白求恩高风亮节的精神作出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根据“我和自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种感人之深”分析,作者先叙述了与白求恩的交往,表达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心情;
根据“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种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分析,论述学习白求恩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对白求恩高风亮节的精神作出评价。
据此分析,采用了先叙述后议论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2)老鼠成了鼠王,在我身边重建了一个城堡。
(3)老鼠国和蟾蜍国开战,鼠王向我索要果实、树枝来支援战争,最终点燃我做篝火来庆祝老鼠国的胜利。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根据题干“躲到了我的根下,发现了王冠”可知,是从老树的角度进行概括。
(2)根据④—⑥段“许多年后,老鼠又回来了。这时的他,已经成了鼠王”“鼠王兴高采烈,开始建造他的城堡。没过多久,雄伟坚固的城堡建成”概括为:老鼠成了鼠王,在我身边重建了一个城堡。
(3)根据⑧—⑯段“有一天,蟾蜍国王骑着他的坐骑,来到这座宏伟的城堡下。他对着鼠王愤怒地喊道……否则我就向你宣战”“我要你把所有果实拿出来……我需要你的树枝……我要把你点燃,做篝火”概括为:老鼠国和蟾蜍国开战,鼠王向我索要果实、树枝来支援战争,最终点燃我做篝火来庆祝老鼠国的胜利。
参考答案:示例一:词语运用角度:“强盗”“竟敢”“赶快离开”“宣战”写出蟾蜍王对鼠王侵占自己土地的愤怒;“大吼”“谁都不怕”“别……就是……也……”写出鼠王面对蟾蜍王恐吓、威胁时的狂妄和有恃无恐。
示例二:标点角度:蟾蜍王对鼠王宣战时,一个问号表现了他对鼠王的质问;两个感叹号表现了他对鼠王的恐吓与威胁;鼠王的回应中,一个句号表现了鼠王面对挑衅时的满不在乎;一个感叹号强调了鼠王的无所畏惧。
示例三:句式角度:对话中,蟾蜍王连用了几个短句,表现出他质问鼠王时的气势汹汹;鼠王以干脆利落的短句回应,表现了他的狂妄自大。
示例四:描写方法角度:这两句主要通过对鼠王和蟾蜍两人的语言描写,塑造出无所畏惧的鼠王和嚣张、愤怒的蟾蜍王的形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两个国王之间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场景。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备选角度词语运用、标点、句式、描写方法。
1.词语运用角度:(1)“强盗”的意思是用暴力抢夺别人财物的人,句中是蟾蜍国王对鼠王的称呼,表达了对鼠王行为的斥责;“竟敢”是对鼠王侵占自己土地行为的质问;“赶快离开”“宣战”是对鼠王的威胁。几个词语连用,结合“他对着鼠王愤怒地喊道”可知,表达了蟾蜍王此时心中的愤怒。(2)“大吼”是鼠王对蟾蜍王的回应,与“谁都不怕”结合在一起,表达了鼠王的狂妄;“别说……就是……”将蟾蜍王与老鹰一起比较,“也”不怕,表现了鼠王面对蟾蜍王恐吓、威胁时的有恃无恐。
2.标点角度:(1)“你是哪里来的强盗”运用问号,有疑问,更是对鼠王侵占行为的质问;“竟敢践踏我的土地”运用感叹号,强烈地表达了对鼠王的不满和恐吓;“否则我就向你宣战”运用感叹号,表达了对鼠王的威胁。(2)“我现在谁都不怕”用句号,表现了鼠王面对挑衅时的满不在乎;“我也不怕”后用感叹号,将鼠王的无所畏惧、有恃无恐强烈地表达了出来。
3.句式角度:(1)蟾蜍王的语言,运用四个短句,简短急促,节奏感较强,充分表达了蟾蜍王质问鼠王时的气势汹汹,有利于表达他心中的愤怒。(2)鼠王的语言也是运用短句,表现他回应的速度快,及他的狂妄自大、有恃无恐。
4.描写方法角度:划线句是鼠王和蟾蜍的对话,属于语言描写。“竟敢践踏我的土地”“赶快离开这里”表现了蟾蜍王的愤怒和嚣张,对鼠王的恐吓威胁;“谁都不怕”“也不怕”表现了鼠王的不怕威胁。这段对话,将鼠王和蟾蜍王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同时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两个国王之间针锋相对的情景,预示一场战争即将开始。
第178题
文中多次出现“老树保持沉默”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老树的沉默”这一情节反复出现,形成全文的线索,使全文结构浑然一体。
②“老树的沉默”被老鼠理解为同意,从而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发展,直至结局。
③为下文老树被点燃做篝火这一情节做铺垫。
④老树的“一直沉默”与老鼠的“不断索取”形成对比,反衬鼠王的贪婪与嚣张,也引发人们对“沉默”的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作答此题,先确定“老树保持沉默”这一情节出现的段落,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
⑤老树沉默不语:这是在鼠王说“我要在这里重建一座城堡”时;⑫老树沉默着,一句话也没说:这是在鼠王说“我要你把所有果实拿出来,分给我的将士们吃”时;⑭老树依旧沉默:这是在鼠王说“我需要你的树枝,给我的将士们烧火取暖”时;⑯老树还是一句话也没说:这是在鼠王说“我们要好好庆祝一番!我要把你点燃,做篝火”时。由此可知,“老树的沉默”被鼠王理解为同意,因此鼠王不断地索取,才有下文“老树被点燃做篝火”这一情节,“老树的沉默”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由情境可知,老树的“一直沉默”总是在鼠王提出要求时,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老树的隐忍,引发读者对“沉默”的思考,同时反衬鼠王的贪婪与嚣张;从全文看,“老树的沉默”反复出现,是文章的线索,巧妙地将文章的情节连接在一起,使全文浑然一体。
第179题
寓言是寄托道理的故事,往往批判了某种社会现象或某一类人物,让读者通过反思获得启迪。阅读本则,结合故事情节,联系社会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曾经胆小的老鼠,发现王冠后,欲望开始膨胀:占地为王,建造城堡,与蟾蜍国开战,致使老树毁灭。这让我想到有些君主,为了满足膨胀的欲望,频频发动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我从中获得启示: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示例二:开头提到山头有一座破旧不堪的城堡,暗示这里曾有过繁荣的王国。后来,鼠王重建了城堡,建立了强大的王国。百年之后,老鼠王国不复存在。山头又只剩下残破的城堡和古老的王冠,还有一株新生的树苗。这让我想到历史上封建王朝的更替以及生命的轮回。我从中获得启示:毁灭与新生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示例三:老鼠借老树之根躲过老鹰的捕猎;与蟾蜍国开战后,向老树索取果实、树枝;最后点燃老树作篝火来庆祝战争的胜利。而老树面对鼠王一次次的索取,都是一言不发,默默忍受。这让我想到现实中子女对父母过度索求,父母则对子女溺爱、纵容。我从中获得启示:要掌控好给予与索取的平衡。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要求结合故事情节,联系社会生活,谈启示。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鼠王贪婪索取最终消失与老树默默忍受最终获得新生的对比,启发我们对索取与给予、战争与和平、毁灭与新生的思考。表达时可以从这三个角度谈启示。
示例:老鼠在树根下发现了金灿灿的王冠,欲望被激发后,成为了鼠王。面对蟾蜍王的宣战狂妄自大,开战后不断向老树索取,致使老树毁灭。这启示我们,君王为了自己的征服欲,不惜发动战争,对百姓是没有好处的。文章最后“残破的城堡、古老的王冠”也告诉我们,战争获得的物质与权力不会长久,和平才是人心所向。
第180题
解释下面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吾日三省吾身 (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参考答案:(1)自我检查、反省
(2)轻薄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省:自我检查、反省。
(2)句意:轻薄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