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集(205题)


第181题

把语段(一)(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参考答案:(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2)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不义:用不正当的手段。于:介词,对,对于。如:像。


(2)择:选取。善:优点。从:学习。


第182题

下列对语段(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B.“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C.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国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流传久远。

D.诫,劝解、劝勉之义。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文章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等来谈论修身的道理,并没有涉及到“治国”方面;故选C。


第183题

语段(一)(二)中都提到“志”。结合“匹夫不可夺志也”“非志无以成学”两句谈谈其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①“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志”侧重于强调志向的坚定性,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要坚守气节;
②“非志无以成学”中的“志”,侧重于强调“志”与“学”之间的关系,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不能专一。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匹夫不可夺志也:平民百姓的志向不可改变。侧重于志向的不可改变性,坚定性;


非志无以成学: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侧重于侧重于强调“志”与“学”之间的关系,只有志向明确,才能学有所成。


【点睛】


译文:


(一):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二):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184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历来被人称道,“生”和“入”用的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参考答案:1.示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和风吹来,恰好把帆儿高悬,船一路顺风行去。
2.“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或者揭示了大自然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解析:

1.本题考查四联的称呼及画面的描绘。律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据此描绘即可。抓住关键词语:平,阔,正,悬来写展开描述。语句流畅,要点齐全。


2.本题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理趣。


第185题

作文。

同学们给我的丝丝情谊,我不曾忘记;师长给我的缕缕关爱,我不曾忘记;书本给我的点点启迪,我不曾忘记;生活给我的滴滴印记,我不曾忘记……现在,让我把这些美好温暖的记忆一一拾起。


请以“记忆中的温暖”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表达真情实感。②按照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参考例文:

记忆中的温暖


天空常常是蓝色的,可是回忆却永远停留在那一瞬间,思绪被打得支离破碎,最后融入那汹涌的江水。


下起了雨,小小的雨,人们走在街道上。没有一丝的喧哗。不一会地上湿了,留下一个个雨点的印迹,这个世界悄无声息,天空暗淡了下来,天堂的奶奶,您好吗?


转眼离您逝去已七周了,您在那里安顿好了吗?见到在天堂的爷爷了吗?或许你们已经相聚在一起,重新开始幸福的生活了。


那天接到您去世的噩耗,我们匆忙赶回老家,高高飘扬的三世因果经和一片片的道文,伤感顿时将我的内心打得溃不成军。走到不大的院内,悼词和梵文挂满了墙,戴上了孝帽,跪在地上,进香烧纸后,抬头看见了奶奶的遗像,您还是那么慈祥,望着我笑,满脸的皱纹写满了沧桑。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您离我越来越远。


再看父亲时感觉他一下苍老了许多。父亲已经好多天没有好好休息了。悲伤和忙碌使他的腰也有些弯了,脸上也蒙着一层尘土,父亲见到我时什么都没说,只是让我给奶奶磕头,烧纸。


晚上要为奶奶散灯、照路。一路上点了许多的火,我们领着奶奶的灵魂从家到墓地,从墓地再到家,使她能认得回家的路。一路上我举着幡,想着奶奶。


这是一条奶奶在年轻时常常走的路,那时她赶着羊,一边唱歌一边走。每一棵草木都记得奶奶的笑容,每一片庄稼地都有奶奶的足迹。这里是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园和土地。


每年我们过年时回去,总是看她不是在家忙碌,就是从地里刚回来。奶奶见到我就对我说:孙娃子,回来了。快上炕,暖和暖和。”说完就去烤我最爱吃的烤洋芋,还在热热的洋芋上撒一点盐,那香味伴着热气扑面而来,握在手中的洋芋暖暖的。奶奶递洋芋的手干枯、粗糙,这是一双劳作的手,勤劳的手。看着我奶奶站在地上望着我笑。


奶奶在这个冬日,您微笑着,在我悲痛的心中时时激荡着一股股的暖流,使我热泪盈眶,情不能自已。


【详解】


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题目是“记忆中的温暖”,所以文章应该重点叙写“温暖”的场面。“温暖”的本意是指阳光的照射给人带来的感受。从所给材料内容和题目分析,这里应该理解为外界的事物、他人的行为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本次作文,就是要记录那些令你感受到“温暖”的事件。为此,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那些令人“温暖”的细节之处。它可能是冬日里父母为你端上的那一杯牛奶,也可能是考试失利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也可能是你获得帮助后的那份感动,也可能是你得到表扬时的那份惊喜……。根据题干知,本文应写成回忆类记叙文。


二、选材立意。可选择亲情来写温暖,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小学上学时爷爷奶奶每天的接送,一声声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一路上沙沙的车轮声以及他们伴着一路颠簸的絮叨,不正是狂野记忆中的温暖吗?也可以选择写师生情谊,表现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初中三年转眼间过去,老师们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行为,以及与我们一起歌唱、一起悲伤的场面,不也是记忆中温暖的画面吗。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特殊场面作为选材来写,表现我们对国家的爱、对真善美的赞颂。如雪灾中的壮举、面对新冠时年青的护士脸上的道道口罩的勒痕,不也是记忆中感人的温暖画面吗?


第186题

下列有关名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又赴瑶池,偷吃太上老君金丹,然后逃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天王李靖带天兵天将去捉拿孙悟空,但都被悟空打败。

B.《二十四孝图》中最让作者反感的两件事情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由此还引发了作者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C.《西游记》中一借芭蕉扇被骗后,沙僧认为“进退两难”,深为取经前途担忧;猪八戒想“拣无火处走”,而唐僧“只往有经处去”,表达了唐僧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

D.《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但是父亲却命令“我”背书,像一盆冷水一样把“我”的兴致全浇灭了,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参考答案:D


解析:D.《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但是父亲却命令“我”背书,像一盆冷水一样把“我”的兴致全浇灭了,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有误,这是对《无常》的评价。故选D。


第187题

现在人们注重用传统经典来教育下一代。A一些家(xùn_____,一些幼年启蒙读物重新受到_____(关心 关注)。B其中有的是对行为举止的强调,今天看来虽然_____(严格 严峻),但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的是对道德情操的熏(táo_____,意旨深远,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C有了这样的认知,不得不让人产生敬(wèi_____。D可喜的是,不少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3分)


家(xùn________    熏(táo________敬(wèi______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选择恰当的词语,使上下文连贯。2分)


________________A.关心 B.关注)


____________A.严格 B.严峻)


3把下面这句话还原到文段中,ABCD四处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2分)


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何等的好!



参考答案:(1) 训 陶 畏
(2) B A
(3)C


解析:

1)家训(jiā xùn),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熏陶(xūn táo),喻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


敬畏(jìng wèi),意思是既敬重又害怕。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①处,“关心”泛指常挂在心上,重视注意,对象较广,对人对事物都可用,如他对身体一直很关心,他关心形势的变化等。“关注”有三层含义,一指关心重视,二指用眼睛去看某人、某事,三指用实际行动去或用心去对待某人、某事。根据语境可知,对“家训”“启蒙读物”等事物重视,应使用“关注”。故选B


②处,“严格”指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制度、纪律);“严峻”指严重的形势;根据语境可知,对“行为举止”的要法度,应使用“严格”。故选A


3本题考查还原语句的能力。“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何等的好”,是紧承“有的是对道德情操的熏陶,意旨深远,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这一句所举的具体家训的例子,因此应放在C处。


故选C



第189题

阅读《西游记》中的选段,按要求答题。6分)

[甲]


A道:“我也不怪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A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A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乙]


你看他忍气别了B,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B,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1甲文和乙文语段中的AB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人名)。2分)


2甲文的A和乙文的B分别因为什么原因赶走孙悟空呢?4分)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3孙悟空除了神通广大、本领高强,从选文内容看,他还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1) 菩提祖师 唐僧
(2) A:悟空受众人挑唆,在师兄弟面前表演七十二般变化,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 B: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幻化的人形,唐僧误以为孙悟空滥杀无辜,加上八戒挑唆,一怒之下赶走孙悟空。
(3)懂得感恩,有情有义。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把握。要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了解透彻。根据《西游记》第二回“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哪里去?’”,再根据原著中菩提祖师这样告诫孙悟空的:“这个工天,可好在人前卖弄?”可见悟空在师兄弟面前表演七十二般变化,引起祖师不快,可确定A是菩提祖师。《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主要写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唐僧误以为孙悟空无故伤人,佛法难容,怒而逐走悟空。悟空苦求未允,无奈痛别暂归花果山。由此可知,B是唐僧。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要在通读原著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回目把握其情节。


A:《西游记》第二回写悟空技艺渐长,与众人玩耍时被怂恿着玩起来变化之术,惊动了祖师,一怒之下赶悟空下山,并不许他提起师傅的名字。菩提祖师告诫孙悟空:“这个工天,可好在人前卖弄?”可见是因为悟空受众人挑唆,在师兄弟面前表演七十二般变化,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


B: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可知,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误以为孙悟空滥杀无辜,怒而赶走孙悟空。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要根据人物的具体变现来分析,重点抓住其语言、动作等描写概括。根据选文“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可见,孙悟空虽然被师傅赶走,但他还是惦记着师傅,足见其情意深重,懂得感恩。


第190题

进入初中后,小州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课堂上只顾记笔记,不愿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上完一节课却觉得收获不多;放学后,他总是先玩手机,和同学聊聊天,很晚才开始写作业,不仅没有时间复习,有几次甚至没写完作业。小州对自己的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向好朋友小苏寻求帮助。下面是两人的谈话。3分)

小苏:小州,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正如孔子所说:“①”所以,课堂上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放学后一定要重视对当天学习内容的复习,咱们不是学过《论语》里那句话么,“②”。


小州:可是,我感觉我的时间不够用啊。孔子不也说“③”吗?


小苏: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要做好计划和安排,不能先玩够了再学啊。


小州:好吧,那我先试着调整调整。


请你从下列《论语》选句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句子,完成谈话。


A.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E.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F.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处选择______________


②处选择_______________


③处选择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 C
② B
③ F


解析:

A.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为: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为: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E.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为: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F.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为: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根据“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①应该填C;根据“放学后一定要重视对当天学习内容的复习”,②应该填B;根据“我感觉我的时间不够用啊”,③选F


第191题

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试着找出并归纳倔三爷对待二维码态度变化的词语。3分)

一开始,倔三爷看到买东西的人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嘟的一声,就算付钱了,有点________;对于别人使用“二维码”,结果没“扫上”,感到____________;用现钞买菜付款的人越来越少了,倔三爷有了前所未有的________;只有跟他熟悉的人,为了照顾他使用现金交易,其他人只管方便快捷了,倔三爷不禁无奈叹息最终在侄女的劝说下,倔三爷也开始使用“二维码”了。



参考答案:新鲜又怀疑 可笑 尴尬与压抑


解析:

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与文章信息的提取。

第一空,根据第④段“倔三爷见了,觉得新鲜又怀疑,问:这就叫收钱了”,可填“新鲜又怀疑”。


第二空,对于别人使用“二维码”,结果没“扫上”,根据第⑬段“倔三爷见了,嘿嘿一笑”,可概括“可笑”填空。


第三空,根据第㉚段“但很快,用现钞买菜付款的人越来越少了。倔三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压抑”,可填空为:尴尬与压抑。


第192题

倔三爷的“倔”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参考答案:起初不愿用二维码收钱。对大胡子看不惯,于是故意在收钱时难为他。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段落内容的概括。“倔”在文中指的是观念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意思。

由第④至⑨段:“倔三爷见了,觉得新鲜又怀疑,问:这就叫收钱了?那人很得意,收了。真收了?”“真收了,那还有假?卖猕猴桃的人有点卖弄,倔三爷,您倔过时了。您应该与时俱进”“倔三爷用鼻子哼一声,我看是‘二百五’”可知,倔三爷对使用二维码收钱这一新鲜事物不理解,也不愿改变自己,顺应潮流;由第㉑段“倔三爷没接,说:对不起,买卖刚开张,没零钱。麻烦你跟别人换一下”,第㉗段“倔三爷低头眯眯眼咂滋味乐,我就瞅这小子别扭”可知,倔三爷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从不迁就。这是他“倔”的表现。


第193题

“一连三天,倔三爷没出摊。”发挥想象,倔三爷在家三天,他也许会想什么呢?请以倔三爷的口吻写出他的心理活动。4分)



参考答案:示例:给乡亲们添了这么多麻烦,实在不应该。我真不能再这样倔下去了,让孩子给弄个二维码,明天出摊摆上,也显得我倔三爷与世俱进了。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根据下文㉟段中“第四天,倔三爷清清爽爽,隆重出摊了。摊位上摆着三块木板,贴有三张二维码”可知,倔三爷的对自己不接收新鲜事物,给乡亲添了麻烦,在远房侄女的开导下,对自己的“倔”进行了认真反思,感到后悔,最终醒悟过来。把这一心理过程用倔三爷的口吻写出来即可。


第194题

读到最后一段时,同学们对“倔三爷”是否真正愿意接受“二维码”,意见产生了分歧。试结合原文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甲:我觉得倔三爷是从心底接受了“二维码”的,这毕竟更方便、更快捷。


乙:我认为倔三爷并没有真正接收“二维码”,他只是无奈、被迫接受了这样的方式。



参考答案:甲正确。根据倔三爷的话:为了这二维码,乡亲们都迁就我,这是人情啊!人情重于山。我不愿欠--人情债。可见他是从心底接受了二维码。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行为的分析。根据第㊲段中“倔三爷用大手搔着花白粗硬的短发,眼神有点软,腼腆害羞般苦笑着,厚嘴唇说出掏心窝的话:为了这二维码,乡亲们都迁就我,这是人情啊!人情重于山。我不愿欠——人情债”,从文章结尾倔三爷的话来看,他是真心地接受了二维码,因此甲的观点是正确的。答题时,可结合倔三爷的话来简要说明理由即可。


第195题

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对如今社会普遍使用“二维码”等现代化支付手段的看法。(2分)


链接一:


秭归县茅坪镇西楚社区,一个80岁的老太太独自冒雨到柜台交医保。工作人员告诉老人,“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机上支付,就这两个方式。”老人家不知道走了多久才走到了这个大厅,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规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好无助。


链接二: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针对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等具体困难,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梳理,明确了很多要求:公共交通和日常消费,必须保留现金等传统方式;日常就医可以多渠道挂号;办事大厅配备引导人员,设置现场接待窗口,优先接待老年人等等。



参考答案:示例:科技的进步,不能给老年人造成麻烦。针对一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可以使用工作人员或他人代办,或保留现金支付等方式,很有必要。科技的进步,不能给老年人造成麻烦。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材料一中的老太太,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自主缴纳医保,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材料二中的规定,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列出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意义重大。答题时,可围绕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困难,以及社会和政府如何来帮助老年人解决这一难题来谈。如:科技的进步,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不能给老年人造成麻烦。对一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各行业的工作人员要耐心地指导,或给予代办。


第196题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二)调查统计的结果。2分)



参考答案:绝大多数学生作业量很大,超过半数学生参加校外补课,参加社会实践和兴趣小组的学生很少。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由“每晚做作业到10点以后”占90%可得出: 绝大多数的学生作业量很大;由“每周末都在校外补课”占58%可得出:超过半数的学生参加校外补课;由“每学期参加社会实践 1次” 占7%、和“经常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占 9%可得出:参加社会实践和兴趣小组的学生很少。据此整理答案为: 绝大多数学生作业量很大,超过半数学生参加校外补课,参加社会实践和兴趣小组的学生很少。


第197题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说说课外补习有哪些弊端。3分)



参考答案:①课外补习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②课外补习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健康成长;③有的补习班滥用技巧,追求提分,简单讲效率,对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信息提取和理解概括。由材料一“为儿子选择了数学辅导课,花费近三万元。孟颖一家是工薪家庭,三万元是她和丈夫 ‘一个月拿到手里的全部工资’”可得出:课外补习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由材料三“在他的观察中,—些孩子早上7点多到校,晚上5点多放学,来不及吃晚饭,就赶场一样背着书包一脚踏入补习班的大门。晚饭一般是家长或补习班老师订的快餐,就这样一下学到8点多”可得出: 课外补习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健康成长。由材料三“小鱼老师认为,这种滥用技巧的毛病,反倒阻碍了学生在学好语文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小鱼老师认为,补习班讲的是提分,而最重要的 ‘学习方法’是学校里学到的” “学习不仅是比学赶超,不是简单讲效率就能完成的”可得:有的补习班滥用技巧,追求提分,简单讲效率,对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据此回答即可。


第198题

结合(材料四),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课外补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示例:我认为是否参加课外补习应结合自身情况。多数孩子的学习主要还在于他的主动性,不是单纯靠课外补习能解决的。 只要在学校、课堂上认真听讲,不懂的及时问老师,课外补习的必要性并不大。如果确有学习困难,且适合补习老师的教学方式,可以试试补习。


解析:

本题考文段理解和语言表达。由“学霸和学不进去的孩子,不适合补习” 可见,参加课外补习应结合自身情况。由“其实对于这类孩子来说,不是谁来教的问题,是他们愿意被谁教的问题”“因为学习靠的是自己形成完整的‘思维能力’,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可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第199题

请用“/”给下列句子各划出一处停顿。2分)

①夫学须静也


②不然则徒劳费



参考答案:①夫/学须静也
②不然/则徒劳费


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①句意: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夫”是句首发语词,引起议论,在“夫”后面停顿,即:夫/学须静也。


②句意: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根据句意,在“不然”表语意的转折,之后停顿,即:不然/则徒劳费。


第200题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


A.与日去                  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B.未柳絮因风起(《咏雪》)       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C.能奋勇为                 其人舍大喜(《杞人忧天》)

D.将复何       其家穿井(《穿井得一人》)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意志/意图。


B.不同,像/你。


C.相同,……的样子。


D.不同,来得及/等到。


故选C。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