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281题
判断代偿型呼吸性碱中毒的指标是
A.血浆pH正常,HCO3-升高,PCO2下降
B.血浆pH正常,HCO3-下降,PCO2下降
C.血浆pH正常,HCO3-下降,PCO2正常
D.血浆pH下降,HCO3-下降,PCO2升高
E.血浆pH正常,HCO3-升高,PCO2升高
参考答案:B
解析:
代偿型呼吸性碱中毒时,血浆pH正常,HCO3-下降,PCO2下降。
第282题
哪组血浆离子浓度变化符合呼吸性酸中毒
A.[HCO3-]↑,伴有[K+]↓
B.[HCO3-]↑,伴有[K+]↑
C.[HCO3-]↓,伴有[K+]↑
D.[HCO3-]↓,伴有[K+]↓
E.[HCO3-]↑,而[K+]不变
参考答案:B
解析:
呼吸性酸中毒可引起HCO3-浓度升高,伴有K+浓度升高。
第283题
血液中CO2的主要运输形式是
A.HCO3-
B.H2CO3
C.CO32-
D.物理溶解CO2
E.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参考答案:A
解析:
血液中CO2有三种运输方式,即物理溶解;与HCO3-结合;与Hb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HbNHCOO-)。因为组织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自细胞进入血液的静脉端毛细血管,使血浆中PCO2升高,其大部分CO2又扩散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碳酸苷酶的作用下,生成H2CO3,再解离成H+和HCO3-,并以HCO3-形式随循环进入肺部。因肺部PCO2低,PO2高,红细胞中HCO3-与H+结合生成H2O和CO2,后者通过呼吸排出体外。红细胞中一部分CO2以Hb-NHCOO-形式运输,约占CO2运输总量的13%~15%,溶解状态运送的CO2仅占8.8%。因此血液中CO2的主要运输形式是HCO3-。
第284题
下列检查哪组指标的变化与代谢性酸中毒相符
A.[HCO3-]↓,伴有[K+]↑,[Cl-]相对↑
B.[HCO3-]↓,伴有[K+]↓,[Cl-]相对↓
C.[HCO3-]↑,伴有[K+]↑,[Cl-]相对↑
D.[HCO3-]↑,伴有[K+]↓,[Cl-]相对↓
E.[HCO3-]↑,伴有[K+]↑,[Cl-]相对↑
参考答案:A
解析:
代谢性酸中毒是指因血浆HCO3-水平下降造成的酸中毒。过多代谢产物如乳酸、酮体进入血液后,机体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节,首先是血浆缓冲对HCO3-/H2CO3的缓冲作用,缓冲结果使血浆中HCO3-含量减少、CO2增多、PCO2升高,经肺调节;刺激呼吸中枢,加快呼吸,排出过多的CO2。与此同时,肾也进行调节,排酸保碱,以增加HCO3-的重吸收,其结果是血浆中HCO3-降低。肾主要通过H+-Na+交换,K+-Na+交换以及排出过多的酸达到调节的目的。K+、Cl-升高。
第285题
Bohr效应是指
A.PO2改变而影响Hb携氧能力的现象
B.pH改变而影响Hb携氧能力的现象
C.温度改变而影响Hb携氧能力的现象
D.脂肪酸改变而影响Hb携氧能力的现象
E.2,3-二磷酸甘油酸改变而影响Hb携氧能力的现象
参考答案:B
解析:
具有氧传递能力的血红蛋白在水溶液或血液中时,如果CO2分压升高或pH降低,此时即使O2分压没有变化,O2饱和度也会减少,O2易从传递体上脱离,这种现象称为Bohr效应。
第286题
一般条件下,不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的是
A.糖尿病酮症
B.肾小管酸中毒
C.肾衰竭
D.严重腹泻
E.哮喘
参考答案:E
解析:
代谢性酸中毒常见原因有:①酸性代谢产物如乳酸、酮体等产物增加,如糖尿病酮症;②酸性物质排出障碍,如肾功能不全,肾衰竭,肾小管酸中毒;③碱丢失过多,如腹泻或重吸收HCO3-障碍。
第287题
除哪一项外,以下因素都可能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严重持续呕吐
C.应用大量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D.禁食
E.大量持续性使用中、强效利尿药
参考答案:A
解析:
代谢性碱中毒主要是体内HCO3-增多引起。幽门梗阻、严重呕吐是最常见的病因,禁食、长期使用速尿等利尿药及糖皮质类固醇激素、Cl-排出增多,HCO3-回收入血液增多,可发生低氯性碱中毒。
第288题
血浆阴离子隙正常见于
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B.乳酸性酸中毒
C.严重低血氧、休克
D.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E.肾功能不全性酸中毒
参考答案:D
解析:
从AG分析,可将代谢性酸中毒分为高AG代谢性酸中毒及AG正常代谢性酸中毒(如高血Cl-代谢性酸中毒)。
第289题
ISE法原理的核心为
A.溶液的pH要适当
B.电极电位与待测离子的活度的关系服从Nernst方程式
C.要保持标准液与标本之间具有相同的离子强度
D.敏感膜对被测离子选择性响应
E.溶液的温度要适当
参考答案:D
解析:
离子选择电极法(ISE法)的原理:离子选择电极是一种电化学传感器,其结构中有一个对特定离子具有选择性响应的敏感膜,将离子活度转换成电位信号,在一定范围内,其电位与溶液中特定离子活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通过与已知离子浓度的溶液比即可求得未知溶液的离子活度。
第290题
缬氨霉素电极测定何种离子
A.氯
B.钾
C.锂
D.钠
E.铜
参考答案:B
解析:
钾离子的测定选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是一种用电位法测定溶液中钾离子活度的指示电极的方法。即选择电极由钾离子不同活度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的电位,这种电位的变化由离子活度所决定,和钾离子的浓度成正比。其电极属于特种玻璃膜电极,是缬氨霉素液膜电极。
第291题
关于血气分析错误的有
A.可从任何部位采集动、静脉血
B.标本要用全血
C.动、静脉血氧分压有明显差异
D.只能使用动脉血
E.玻璃和塑料注射器都可用于血气分析时的标本采集
参考答案:D
解析:
血气分析时最佳的标本是动脉血,能真实地反映体内的氧化代谢和酸碱平衡状态,常取部位是肱动脉、股动脉、前臂动脉等,也可用动脉化毛细血管血,只是PO2低于动脉血;静脉血也可供作血气测定,但与动脉血差别较大。
第293题
下列关于血气分析质控物的叙述中哪项不对
A.质控物在室温平衡后,再用力振摇两三分钟才能开瓶使用
B.开启安瓿后,应立即注入仪器中检测
C.过期的质控物不能使用
D.检测质控数据如偏离参考范围,应检查原因
E.质控物中的物质在气液两相中的平衡受温度影响小
参考答案:E
解析:
血气分析时使用质控物时应注意
(1)室温平衡质控物,再用力振摇2~3分钟,使气相与液相重新平衡;
(2)开启安瓿后应立即注入仪器中检测,再观察所测结果是否失控,如在质控范围内,表明该仪器处在正常运转状态,可以用于标本检测;
(3)观察结果,如果偏离参考范围,查明原因并排除后再测;
(4)过期的质控物不能使用,无参考范围说明书的质控物不能使用,因为每个批号的质控物的参考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294题
高钙血症临床常见的原因是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C.维生素E中毒
D.低清蛋白血症
E.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参考答案:B
解析:
高钙血症临床常见的原因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产生过多的甲状旁腺素,多见于甲状旁腺腺瘤,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等情况。
第295题
关于镁代谢叙述错误的是
A.肾脏是体内镁的主要排泄器官
B.吸收部位主要在回肠
C.大量丢失消化液是造成缺镁的主要原因
D.肌肉是维持镁平衡的主要组织
E.溶血对血清镁测定影响不大
参考答案:E
解析:
镁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是细胞内含量仅次于钾的阳离子。故溶血对血清镁测定有影响。
第296题
正常人体内镁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A.从肾脏由尿液排泄
B.从肝脏由胆汁排泄
C.从肠道由粪便排泄
D.汗腺排泄
E.从呼吸道排泄
参考答案:A
解析:
肾是镁排泄的主要途径,经肾小球滤过的镁大量被肾小管回吸收,仅2%~5%由尿排出,每日排出约100mg。
第297题
促进新骨形成和钙化的物质是
A.甲状旁腺素
B.甲状腺激素
C.降钙素
D.1,25-(OH)2D3
E.25-(OH)D3
参考答案:D
解析:
在肝和肾的作用下,维生素D3转变成1α,25-(OH)2-D3。1α,25-(OH)2-D3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比维生素D3强10~15倍。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小肠、骨和肾。1α,25-(OH)2-D3有促进小肠对钙、磷吸收和运转的双重作用;能维持骨盐溶解和沉积的对立统一过程,有利于骨的更新和成长。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第300题
生理活性钙是指
A.总钙
B.枸橼酸钙
C.碳酸钙
D.蛋白结合钙
E.离子钙
参考答案:E
解析:
血钙几乎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可分为扩散钙和非扩散钙两大类。非扩散钙是指与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的钙,约占血浆总钙的40%。60%为可扩散钙。这两类钙以三种形式存在:
(1)扩散性离子钙,为具有生理活性的部分。
(2)扩散性非离子钙(约占血清总钙量的15%)为与枸橼酸、重碳酸根结合而成复合钙。
(3)非扩散性钙为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钙,其含量和血浆白蛋白浓度有关,这部分钙不易透过血管壁,亦无生理活性,如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非扩散性钙也减少,以致血清总钙量下降,但因游离钙不减少,所以临床上不出现缺钙症状。非扩散性钙和扩散性非离子钙为结合性钙,非扩散性钙和离子钙之间可以互相转变,呈动态平衡,当游离钙浓度降低时,非扩散性钙可以逐渐释放成游离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