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341题 关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错误的是
A.当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80~180mmHg),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不变
B.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C.肾小球囊内压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减小
D.当血压<40mmHg →无尿
E.当血压<80mmHg →尿量减少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公式: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减小。
第342题 给家兔静脉注射血管升压素后尿量减少,尿液渗透压增高,该动物尿量减少的主要机制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A.对水通透性增高
B.对Na+重吸收增多
C.对尿素重吸收增多
D.管腔内溶质浓度降低
E.管腔外渗透压升高
参考答案:A
解析:
血管升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是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视旁核的神经元分泌。它在细胞体中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被运输到神经垂体然后释放出来。它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抗利尿)
第343题 给家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迅速减少,该动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肾小囊内压升高
C.肾小囊内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肾血流量减少
参考答案:E
解析: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内液体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率: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囊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以α受体激动为主。α受体激动所致的血管收缩的范围很广,以皮肤、黏膜血管、肾小球为最明显,其次为脑、肝、肠系膜、骨骼肌等,继心脏兴奋后心肌代谢产物腺苷增多,腺苷能促使冠状动脉扩张。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有效滤过率降低
第345题 一次饮用大量清水导致尿量增多称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A
解析:
一次饮用大量清水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ADH的分泌减少,水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称为水利尿
第346题 下丘脑视上核受损引起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C
解析:
下丘脑视上核受损引起引起ADH分泌障碍。
尿崩症(diabetesinsipindus)是指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又称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分泌不足(又称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血管加压素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一组症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
第347题 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B
解析:
甘露醇能被肾小球滤出,但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增加了小管液的渗透压,减少了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加,称为渗透性利尿。渗透性利尿是由于在血浆、肾小球滤液和肾小管腔液中形成高渗透压,阻止肾小管对原尿的再吸收,尿量增多。糖尿病病人出现多尿即由渗透性利尿所致。例如:医学临床上使用甘露醇,就是因为肾小管不能重吸收甘露醇,从而提高了肾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可达到渗透性利尿的目的,临床应用于消除水肿
第348题 下列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减少的是
A.肾小球肾炎
B.大量输入生理盐水
C.休克
D.肝功能障碍
E.患者大量蛋白尿
参考答案:C
解析:
休克,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减少。根据公式: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可推算,BDE使肾小球滤过增加。A项肾小球肾炎,滤过膜通透性增加。
第349题 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A.饮水量增多
B.肾血流量增多
C.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参考答案:C
解析:
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血浆渗透压升高,使组织中的水分回吸收到血管内,同时在肾小管腔内造成高渗状态,减少水、纳的重吸收而使尿量增多。因此选C。
第350题 关于肾糖阈的定义正确的是
A.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B.肾小球开始滤过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C.肾小球开始吸收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D.肾小管吸收葡萄糖的最大能力
E.肾小球开始滤过葡萄糖的临界尿糖浓度
参考答案:A
解析:
肾糖阈是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值,故选A。
第352题 可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主要因素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D
解析: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是调节血压和水电解质平衡的一个重要机制。
肾素是一种水解蛋白酶,由肾脏入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合成,贮存并释放到血液中,它直接作用于肝脏所分泌的血管紧张素原(α2球蛋白),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是一种10肽物质,在正常血浆浓度下无生理活性,经过肺、肾等脏器时,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8肽),此酶又称激肽酶Ⅱ,尚有降解缓激肽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可经酶作用,脱去一个天门冬氨酸,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Ⅲ(7肽)。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其加压作用约为肾上腺素的10~40倍,而且可通过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促使醛固酮分泌,潴留水钠,刺激交感神经节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递质和提高特异性受体的活性等,使血压升高。它还可反馈性地抑制肾脏分泌肾素和刺激肾脏分泌前列腺素,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这个从肾素开始到生成醛固酮为止的调节机制,称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
第353题 关于清除率错误的叙述是
A.清除率可以反映肾对不同物质的排泄能力
B.是一个比较好的肾功能测定方法
C.清除率是一个准确的数值
D.可反映每分钟内所清除的某物质的量来自多少毫升血浆
E.两肾在单位时间内能将一定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能完全清除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参考答案:C
解析:
肾不可能完全清除某种物质,所以清除率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值。
第354题 若测得某物质的肾清除率为140ml/min,则可认为肾小管对该物质
A.能否重吸收和分泌都不能确定
B.必定能分泌,但不确定能否重吸收
C.必定能重吸收,但不能确定能否分泌
D.必定不能重吸收,也必定不能分泌
E.必定能重吸收,也必定能分泌
参考答案:B
解析:
用血浆清除率的方法可以推测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血浆清除率>肾小球率过滤→能滤过,能分泌,不确定能不能重吸收。
第355题 若测得某物质的肾清除率为80ml/min,则可认为肾小管对该物质
A.能否重吸收和分泌都不能确定
B.必定能分泌,但不确定能否重吸收
C.必定能重吸收,但不能确定能否分泌
D.必定不能重吸收,也必定不能分泌
E.必定能重吸收,也必定能分泌
参考答案:C
解析:
用血浆清除率的方法可以推测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如果完全不能被重吸收,如菊粉,那么肾清除率应该为125ml/min,故判断这个物质必定能重吸收,但不能确定能否分泌
第356题
关于肾小管HCO3-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B.主要在近端小管重吸收
C.与NH3的分泌有关
D.HCO3-是以CO2扩散的形式重吸收
E.HCO3-重吸收需碳酸酐酶的帮助
参考答案:C
解析:
原尿中的HCO3-因为不易通过管腔膜而与分泌的H+结合成H2CO3,H2CO3再分解为CO2和H2O,前者是高度脂溶性物质,可迅速通过管腔膜进入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可见,在近曲小管,HCO3-重吸收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而近曲小管有约85%的HCO3-重吸收,故B、D、E都正确
第357题
正常情况下,肾脏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
A.受醛固酮的调节
B.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C.约占滤液量的99%
D.受血管升压素的调节
E.与葡萄糖的重吸收率平行
参考答案:B
解析:
血管升压素只调节水的重吸收,而醛固酮只在远曲小管凋节Na+和K+的重吸收,故A、D错误;而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完全是不同的膜转运蛋白,故对Na+和水的重吸收没有丝毫的影响。近曲小管重吸收约65%的Na+和水,故C和E错误
第359题
关于肾小管分泌H+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节
B.通过质子泵和Na+-H+交换而实现
C.仅发生于远端小管
D.分泌1个H+可有多个HCO3-重吸收
E.肾小管泌NH3有碍于泌H+
参考答案:B
解析:
H+的分泌是由Na+-H+交换体和质子泵完成的,可发生于全部肾小管,小管上皮细胞代谢产生的NH3是脂溶性的,它与H+的分泌密切相关,H+的分泌可以促进NH3的分泌。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和水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生成H2CO3,后者解离成H+和HCO3-,前者由质子泵泵入原尿中,后者通过基侧膜回到血液
第360题 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体循环动脉压下降
B.醛固酮分泌增多
C.肾血流量减少
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E.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加
参考答案:C
解析:
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液的重新分配,即血液优先供应心脑、骨骼肌,此时肾脏灌注量减少,导致尿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