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301题 肺牵张反射的传入神经是
A.膈神经
B.窦神经
C.肋间神经
D.主动脉神经
E.迷走神经
参考答案:E
解析: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亦称黑林-伯鲁反射(Hering-Breuerreflex),简称黑伯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包括两部分,最常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叹气抑制效应,称肺充气反射;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也称肺放气反射,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黑-伯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主要刺激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扩张。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类纤维,传导速度约35~50米/秒,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这些结果皆取自对哺乳动物的观察。有的学者认为,当人体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不太大,肺充气反射不起什么作用;当潮气量增加至800毫升,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才引起吸气动作抑制,认为在清醒人体,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充气的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肺扩张的过度
第302题
血中H+浓度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是因为
A.直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E.刺激心肺感受器
参考答案:C
解析:
动脉血中的氢离子浓度升高可立即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加强呼吸;因为氢离子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的速度较慢,限制了它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
第303题 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气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
B.气体的分压差
C.气体的溶解度
D.气体分子量的大小
E.肺泡膜的通透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在人体中,氧气的扩散首先是从肺泡进入到动脉血,由红细胞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由此可见,氧气的扩散方向就是氧分压的分布梯度,因此,肺泡气中的氧分压最高。同理,肺部的二氧化碳也是顺着分压进行扩散
第304题 正常人气体交换的关键是
A.温度
B.气体的溶解度
C.生物膜的通透性
D.通气/血流比
E.交换部位两侧气体的分压差
参考答案:E
解析:
气体的溶解度取决于气体分子本身的特性。在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故温度因素可忽略不计。此题的前提是“正常人”,正常人由于呼吸膜面积远远超过肺换气的实际需要,C、D影响不大,关键还是气体的分压差
第305题 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理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稳定肺泡内压
B.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增加肺的回缩力
D.维持肺泡于适当的扩张状态
E.阻止肺毛细血管内水分滤入肺泡
参考答案:C
解析:
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实现肺通气;②保持不同大小肺泡的稳定性;③防止肺水肿。C是不对的,表面活性物质降低了肺泡表面张力,减小了肺的回缩力,防止肺泡的塌陷
第306题
血中PCO2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主要是因为
A.接刺激中枢的呼吸神经元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器
D.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感受器
E.刺激心肺感受器
参考答案:B
解析:
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PaCO2增高对呼吸的调节既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也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进行,但中枢感受器的敏感性高于外周感受器。
第307题 肺通气/血流比值反映了肺部气体交换时的匹配情况。通气/血流比值增大表明
A.肺内气体交换障碍
B.解剖无效腔增大
C.解剖性动-静脉短路
D.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E.肺泡无效腔增大
参考答案:E
解析:
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0.84,增大或减小都不利于气体交换。比值增大,代表通气过剩,致使无效腔增大,比值减小,表示通气不足,血流过剩,犹如发生了动静脉短路
第308题 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安静时正常值为0.84
B.通气/血流比值减少,意味着生理无效腔增大
C.肺动脉栓塞时,比值增大
D.肺尖部比值增大,可达3
E.肺下部部分血流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比值减少
参考答案:B
解析:
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0.84,增大或减小都不利于气体交换。比值增大,代表通气过剩,致使无效腔增大,比值减小,表示通气不足,血流过剩,犹如发生了动静脉短路
第309题 贫血和一氧化碳中毒时,可携带氧的血红蛋白都减少,但并不引起呼吸加强,这是因为
A.颈动脉体血流量减少
B.动脉血液内总的氧含量仍维持在正常水平
C.动脉血氧分压在正常水平
D.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
E.主动脉体受到刺激
参考答案:C
解析:
呼吸反射性调节的化学感受器包括中枢感受器和外周感受器,其中中枢感受器对PaO2的变化不敏感,外周感受器感受的是PaO2并不是02含量。贫血和CO中毒时,虽然血红蛋白氧含量降低,但由于溶解在血液中的氧所决定的PaO2并不降低,而是仍处于正常水平,因此不能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强。
第310题 阻塞性肺气肿病人肺通气指标肯定下降的是
A.一秒用力呼气量
B.肺活量
C.潮气量
D.功能残气量
E.肺总量
参考答案:A
解析:
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特点是以流速(FEV1)降低为主,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则以肺容量(VC)减少为主。阻塞性肺
气肿病人早期即可出现FEV1降低。1 秒用力呼气量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第1 秒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肺活量、潮气量降低,肺总量、功能残气量增加,均为阻塞性肺气肿的晚期表现。
第317题 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物质是
A.病毒
B.细菌毒素
C.白细胞致热原
D.坏死物质
E.抗原抗体复合物
参考答案:C
解析:
发热激活物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而是首先激活各种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细胞,如单核细胞、白细胞等,后者产生、释放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内生致热原,引起发热,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致热原等
第319题 具有调定点作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位于
A.大脑皮质
B.延髓下部
C.脊髓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中脑上部
参考答案:D
解析:
体温调节是依靠生物控制系统来实现的,中脑上部的下丘脑包括调定点在内属于控制系统,它的传出信息控制着产热器官以及散热器官等受控系统的活动,使体温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第320题 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干网状结构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大脑皮层
参考答案:D
解析:
脊髓系中枢神经的一部分。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脊柱外伤时,常全并脊髓损伤。严重折脊髓损伤可引起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
延髓(medullaoblongata)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延髓向下经枕骨大孔连结脊髓,随着脑各部的发育,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就在脑的各部内部形成一个连续的脑室系统。延髓是心血管的基本中枢,在延髓以上的脑干部分以及小脑和大脑中,都存在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
脑干网状结构是指在脑干内除界限清楚、机能明确的神经细胞核团和神经纤维束外,尚有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胞体。其结构占据脑干的广泛范围,嘴侧端起自丘脑板内核,尾侧端移行于颈髓的中间质外侧部网状结构。横断面占据脑干被盖部内侧2/3和外侧1/3。在脑干网状结构内散在分布着40余个细胞核团,其纤维与大脑、小脑、脊髓等均有密切联系。其主要纤维束包括:脊髓网状束、网状脊髓束、小脑网状束、网状小脑束、网状丘脑纤维、网状丘脑下部纤维、皮质网状纤维、网状皮质纤维、纹状体网状纤维、网状纹状体纤维。此外,还有脑干网状结构与脑干其他结构的联系纤维,如红核网状纤维以及网状结构与各脑干神经核的联系纤维等。脑干网状结构借助上述各联系纤维束执行其复杂的神经功能。主要功能有觉醒与睡眠的调节、注意力、调节肌肉张力、呼吸调节、心血管反射中枢、意识障碍等等。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中枢性热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作用.热敏神经元对温热的感受有一定阈值,正常一般为37℃这个阈值就是体温稳定的调定点。当中枢温度超过37℃时,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增加,结果散热中枢兴奋,产热中枢抑制,使体温不致过高;当中枢温度降到37℃以下时,产热中枢兴奋,出现寒战,而散热中枢抑制,皮下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停止,这样,体温便可维持恒定
大脑皮层包被大脑半球沟和回外层的灰质,是调节机体机能的最高部位。哺乳动物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并随着神经系统的进化而进化。新发展起来的大脑皮层在调节机能上起着主要作用;而皮层下各级脑部及脊髓虽也有发展,但在机能上已从属于大脑皮层。高等动物一旦失去大脑皮层,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人类的大脑皮层更产生了新的飞跃,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成为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