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临床执业医师 生理学题库(504题)


第381题 大量出汗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使有效滤过压降低

B.血压降低使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C.血容量减少使肾血流量减少

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使ADH释放增多

E.交感神经兴奋使肾血流量减少


参考答案:D


解析:

人体大量出汗时,体液丧失,机体缺水,此时血浆渗透压上升刺激了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导致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增加,而ADH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了水的重吸收量,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第382题 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调节


A.自身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前馈调节


参考答案:B


解析:

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使肾血流量与全身的血液循环调节相配合。肾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时,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都能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等也能使肾血管收缩;前列腺素可使肾血管扩张 


第383题 肾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


A.肾血管血压变化

B.肾血流Na+变化

C.肾小管内压变化

D.肾小管液Na+含量变化

E.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


参考答案:D


解析:

由于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使肾小球滤过率减小,滤出的Na+量也因此而减少,以致到达致密斑的Na+含量下降,于是激活致密斑感受器,后者将信息传给近球细胞,增加其对肾素的释放量 


第384题 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A.保K+排Na+

B.保Na+排K+

C.保Na+保K+

D.保Na+排H+

E.保K+排H+


参考答案:B


解析:

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保钠排钾,务必熟记 


第385题 近端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的关键途径是


A.基侧膜上的Na+泵

B.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

C.腔膜上的逆向转运

D.管腔膜上的电中性转运

E.管腔膜上的生电性转运


参考答案:B


解析:

Na+-葡萄糖的同向转运:Na+顺电化学梯度进入上皮细胞内,释放能量的同时由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将葡萄糖转运至细胞内,糖通过易化扩散从基侧膜进入血液。


第386题

近端小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为


A.低渗性重吸收

B.等渗性重吸收

C.高渗性重吸收

D.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E.受醛固酮的调节


参考答案:B


解析:

近端小管的小管液是以等渗的方式重吸收,也就是说水伴随溶质一起被重吸收。随着Na+、Cl-、 HCO3-、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造成了小管上皮细胞间隙内渗透压升高,在此渗透压的作用下水不断从小管液进入上皮细胞,再从上皮细胞进入细胞间隙。并造成管周组织间隙静水压升高,加上管周毛细血管内静水压较低,胶体渗透压较高,水便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第387题

肾小管对HCO3-重吸收


A.以HCO3-的形式吸收

B.以CO2的形式吸收

C.主要在远曲小管进行

D.滞后于Cl-吸收

E.不依赖于H+的分泌


参考答案:B


解析:

重吸收机制以CO2扩散的形式进行。小管液中HCO3-不易透过管腔膜,它与上述Na+-H+交换分泌到管腔内的H+结合生成H2CO3,H2CO3迅速分解为CO2和H2O,CO2扩散入上皮细胞,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在此酶的作用下,CO2即与细胞内的H2O结合生成H2CO3,H2CO3又解离成HCO3-和H+,而与Na+一起转运回血 


第388题 球管平衡是


A.近端小管对滤过率的重吸收率为65%~70%

B.肾小球滤过率等于肾小管重吸收率

C.肾小管的重吸收率为65%~70%

D.肾小球滤过率随肾小管吸收率而变化

E.远曲小管重吸收率等于肾小球滤过率


参考答案:A


解析: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肾小球滤过液的定比重吸收。即滤过液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量的65%~70%左右。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量不至于因肾小球的滤过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第389题

肾小管对H+分泌增加不引起


A.Na+吸收增加

B.HCO3-重吸收增加

C.NH3分泌增加

D.K+分泌增加

E.水排出增加


参考答案:D


解析:

要注意理解解析肾小管对H+分泌是和对钾离子的重吸收相偶联的(氢钾交换),故H+分泌增加会引起肾小管对钾的重吸收增加。钾吸收增加了,自然会引起分泌减少,因此不会引起K+分泌增加 


第390题 代谢性酸中毒常伴有高血钾是由于肾小管


A.H+-Na+交换减弱

B.H+-K+交换增强

C.K+-Na+交换减弱

D.K+重吸收增加

E.NH4+-K+交换减弱


参考答案:C


解析:

正常情况下,肾小管存在钾钠交换和氢钠交换,在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由于体内氢离子增加,肾小管开始增加氢离子和氨的排除,此时氢钠交换增加,而相应的钾纳钠交换减少,使得患者体内钾排除减少,从而引起血钾升高 


第391题 肾糖阈是


A.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的浓度

B.肾小球开始滤过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C.肾小球开始吸收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D.肾小球吸收葡萄糖的最大能力

E.肾小球开始滤过葡萄糖的临界尿糖浓度


参考答案:A


解析:

不出现糖尿的最高血糖浓度(一般为180mg/100ml),称为肾糖阈 


第392题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囊内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囊内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嚢内压


参考答案:A


解析:

在肾小球过滤的过程中,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由于滤过后的液体中蛋白质浓度极低,其胶体渗透压可忽略不计,因此形成原尿的力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在这三种力中后两者是阻碍滤过的压力,因此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第393题 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全身动脉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

C.囊内压

D.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参考答案:E


解析: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内液体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肾小球有效滤过率: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囊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 


第394题 下述情况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E.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参考答案:B


解析: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其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都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压增加,而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原尿的晶体渗透压相等,不会对肾小球滤过率产生影响 


第395题 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


A.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B.肾血浆流量增大

C.血浆蛋白浓度高

D.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增大

E.滤过膜上带负电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参考答案:E


解析:

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理解为肾小球源性蛋白尿。血浆中的蛋白主要带负电荷,肾小球病变时,肾小球滤过膜细胞孔隙增大,滤过膜表面的粘多糖减少或消失,正常时极少滤过的带负电荷的分子如白蛋白大量通过通透性增高的滤过膜而出现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GBM由复杂三层构成,具有大小选择性和电荷选择性 


第396题 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是


A.兴奋和抑制

B.正反馈和负反馈

C.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D.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E.神经内分泌调节和神经免疫调节


参考答案:D


解析:

选D。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正反馈和负反馈为体内的调控系统,而不是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 


第397题 一般优势半球指的是下列哪项特征占优势的一侧半球


A.重量

B.运动功能

C.感觉功能

D.语言活动功能

E.皮层沟回数


参考答案:D


解析:

语言活动的中枢常集中在一侧大脑半球,称为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临床实践证明,惯用右手的人,其优势半球在左侧,这虽与遗传有关,但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人类惯用右手劳动密切相关。优势半球形成于发育成年之前,在12岁之前左侧半球优势还未完全建立牢固,如此时左半球受损,在右半球还可能再建立语言中枢。成年之后,左侧半球优势已完全形成,如左半球受损,则右半球就很难再建立语言中枢。在运用左手劳动为主的人中,左右两侧半球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活动的中枢 


第398题 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


A.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B.释放抑制性递质

C.产生超极化

D.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E.递质耗竭


参考答案:D


解析: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叫做突触前抑制。机制是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导致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减少,表现为抑制。特点是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第399题 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


A.前膜内轴质黏度的高低

B.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

C.兴奋传到神经末梢

D.前膜内侧负电位的大小

E.Ca2+进入突触前末梢


参考答案:E


解析:

当冲动从上一神经元传至突触前膜时,末梢产生去极化,引起膜对Ca2+通透性增加,膜外的Ca2+内流入胞质,胞质中的Ca2+浓度增加,因此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Ca2+进入突触前末梢 


第400题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是


A.K+外流

B.K+内流

C.Ca2+内流

D.Cl-内流

E.Na+内流


参考答案:D


解析: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的结果,离子基础主要是突触后膜对K+、Cl-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以致Cl-进入细胞内增多的结果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