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临床执业医师 传染病、性传播疾病题库(330题)


第201题 伤寒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是


A.心肌坏死

B.骨髓受抑制

C.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D.肝细胞广泛坏死

E.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参考答案:C


解析: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的主要特点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


第202题

患者男性,18岁,发热10天伴食欲减退,软弱。体检,体温39.6℃,脉搏74次/分,肝肋下2.0cm,脾肋下1.0cm。WBC2.6×109/L,N0.85,L0.14,嗜酸粒细胞0.01,临床上拟诊为伤寒,为确定诊断对该患者应首选下列哪项检查


A.血培养

B.粪便培养

C.尿液培养

D.肥达氏反应

E.胆汁培养


参考答案:A


解析:

血培养于病程1周时(+)率可达90%;尿培养及便培养第3~4周(+)率最高,肥达反应第2周起滴度才增加。


第203题 男性,20岁农民,4天前突然发冷、发热,最高体温达39℃以上,伴头痛,查T39℃,结膜充血,皮肤散在充血性斑丘疹,肝脾大,外斐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阳性,出血热抗体试验阴性,最可能的诊断


A.地方性斑疹伤寒

B.伤寒

C.钩端螺旋体病

D.恙虫病

E.流行性出血热


参考答案:A


解析:

出血热抗体试验阴性排除,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除了发热,皮疹等临床表现外,应该还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与题干不符合,排除,而外斐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阳性支持地方性斑疹伤寒。


第204题

患者女性,26岁,持续发热10天,开始为38℃左右,5天后持续高热39~40℃,伴腹胀和轻度腹泻。体检:体温40℃,呼吸26次/分,脉搏86次/分,精神淡漠。两肺无异常。心率86次/分,律齐,第一心音偏低。腹胀、无压痛,肝右肋下2cm,软,脾左肋下1cm。血白细胞3.0×109/L,中性粒细胞75%,嗜酸粒细胞0%,单核5%,淋巴20%。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菌痢

B.风湿热

C.结缔组织病

D.结核病

E.伤寒


参考答案:E


解析:

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1~2周不退者都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尤其是有流行病学史,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血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等,高度提示本病,如细菌培养(+)即可确诊本病。


第205题 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伤寒,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黄疸型

B.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

C.伤寒,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D.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E.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亚急性重型


参考答案:C


解析:

IgG持续时间较长,不能据此抗体诊断甲肝。该患者有稽留热,表情淡漠,右下腹压痛,白细胞减低,应考虑存在伤寒。因此应选C。


第206题 为确诊该病例,首选下列哪项检查


A.肥达反应

B.血培养

C.肝功化验

D.肝胆脾彩超

E.肝炎病毒血清学


参考答案:B


解析:

伤寒杆菌的培养伤寒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


第207题 首选的治疗方案是


A.用激素退热,减轻中毒症状

B.用干扰素治疗

C.卧床休息避免用肝损伤药物,戒酒

D.卧床休息,保肝治疗

E.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病原治疗


参考答案:E


解析:

喹诺酮类首选,可用氧氟沙星或诺氟沙星;或环丙沙星。


第208题 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为


A.肝性脑病

B.肠出血、肠穿孔

C.心包炎

D.急性胆囊炎.

E.支气管肺炎


参考答案:B


解析:

伤寒的主要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
肠出血:较常见,根据出血量多少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少量出血者可无症状,仅表现为便潜血阳性,严重者出现黑便或暗红色血便,可出现头晕、脉快、烦躁、面色苍白、冷汗、血压下降及休克等。
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穿孔前常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穿孔部位多在回肠末端。穿孔时右下腹突然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冷汗、脉快、体温与血压下降,随后出现腹膜炎征象,体温再度升高,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腹部X线检查可见游离气体,血白细胞增高伴核左移。


第209题 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制是


A.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

B.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

C.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

D.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黏膜的直接损害

E.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


参考答案:E


第210题 该病例用抗生素治疗3天,症状好转即停药,有可能产生下列哪种后果


A.转为慢性菌痢

B.病情加重,出现肠穿孔

C.合并败血症

D.发生癌变

E.发生肠出血


参考答案:A


解析: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为菌株进入黏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急性期未有效根治时可转为慢性。


第211题 在治疗菌痢时,不宜应用


A.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

B.痢特灵

C.氯霉素

D.次碳酸铋

E.庆大霉素


参考答案:D


解析:

次碳酸铋禁与抗菌素、维生素、磺胺类药物同服,因这些药物易被铋吸附而降低疗效。


第212题 患者男性,44岁,3个月前发热、腹痛、腹泻,服药1天好转,此后腹泻反复发作,多于劳累及进食生冷食物后,大便5~6次/日,稀便有黏液,有腹痛、里急后重。体检:左下腹压痛。大便镜检WBC20~30/HP、RBC5~10/HP,发现有结肠阿米巴滋养体,最可能的诊断是


A.阿米巴痢疾

B.慢性菌痢

C.慢性血吸虫病

D.肠结核

E.急性菌痢


参考答案:B


解析:

阿米巴痢疾系右下腹痛,且较轻,典型者大便为果酱样粘液浓血便,镜检大便白细胞少量,与病人不符。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应是慢性菌痢,目前合并阿米巴感染。


第213题 慢性菌痢的病程应该超过的时间是


A.2个月

B.3个月

C.半年

D.1年

E.1个月


参考答案:A


解析:

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病情未愈者,为慢性菌痢。


第214题 男性,48岁,9周前开始腹泻腹痛,脓血便,1日10余次,经当地用黄连素、痢特灵治疗无效。病后1个月,因右踝关节肿痛,行走不便入院,体检:轻度贫血,黄疸阴性,肝脾未触及,左下腹轻压痛。双侧踝关节、膝关节肿胀,压痛阳性,便常规:红细胞50个/HP,白细胞30个/HP,血沉80mm/1h,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阿米巴痢疾

B.慢性菌痢合并多发性渗出性关节炎

C.急性菌痢合并多发性渗出性关节炎

D.慢性肝炎伴肝外多系统损害

E.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伴类风湿关节炎


参考答案:B


解析:

9周前开始腹泻腹痛,脓血,便常规:红细胞50个/HP,白细胞30个/HP,便提示菌痢,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到两个月以上,即为慢性菌痢,而类风湿关节炎以小关节受损为主要表现,长期慢性肠道感染,会出现炎症性关节病,关节炎是菌痢的并发症之一,这是变态反应所致。


第215题 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是


A.消化道

B.虫媒传播

C.血液

D.接触传播

E.呼吸道


参考答案:A


解析: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第216题 患者女性,32岁,昨晚吃街边烧烤后于今晨3时突然畏寒、高热、呕吐、腹痛、腹泻,腹泻共4次,开始为稀水样便,继之便中带有黏液和脓血。在未做实验室检查的情况下,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急性轻型细菌性痢疾

B.慢性迁延型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

C.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D.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

E.急性普通型细菌性痢疾


参考答案:E


解析:

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均为典型普通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无慢性发作史,无中枢神经系统及休克表现,故排除A、B、D,答案选E。


第217题 患儿男性,6岁,高热1天,腹泻6~7次,为黏液性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反复惊厥,逐渐出现昏睡、意识不清,病前吃过未洗的黄瓜,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其临床类型属于下列哪种类型


A.普通型

B.慢性型

C.重型

D.中毒型

E.轻型


参考答案:D


解析:

患儿昏睡、意识不清,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属于中毒型。


第218题 菌痢流行间歇期间的重要传染源是


A.轻症病人

B.重症病人

C.急性恢复期病人

D.慢性病人和带菌者

E.急性期病


参考答案:D


解析:

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其中轻型患者、慢性患者及带菌者不易被发现,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第219题 患者王某在参加聚餐3天后,突然出现发热、腹痛和腹泻,开始为水样便,1天后转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明显。应考虑的诊断和检查方法是


A.沙门菌食物中毒;取剩余食物分离致病菌

B.细菌性痢疾;取脓血便分离肠道致病菌

C.伤寒;取脓血便进行免疫荧光检测

D.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取剩余食物分离致病菌

E.霍乱;取脓血便直接镜检


参考答案:B


解析:

细菌性痢疾;取脓血便分离肠道致病菌。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故选B。


第220题 6岁,男孩,发热1天。前两天每天腹泻14~16次,为黏液性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病前吃过未洗的黄瓜,粪便常规检查:黏液便,红白细胞满视野,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其类型属于


A.轻型

B.重型

C.中毒型

D.慢性型

E.普通型


参考答案:E


解析:

急性菌痢按临床表现分为4型,即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型。
①普通型:急性起病,体温达39℃~40℃,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每日大便10~20次,初为稀便或呈水泻,继呈脓血便,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明显。如能及时治疗、可于数日内痊愈。
②轻型:较普通型全身毒血症状和肠道症状表现轻,里急后重等症状不明显,易误诊为肠炎或结肠炎。
③重型:高热、呕吐、腹痛、里急后重明显,排脓血便,每日达数十次,严重者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
④中毒型:此型多见于3~7岁儿童。起病急剧,体温迅速升至40℃~41℃,伴有头痛、畏寒、惊厥或循环障碍等症状。本病常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胃肠症状也不严重,且多在出现惊厥后6~12小时才发生。中毒型多表现为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的休克型;以脑水肿与颅内压增加等脑部症状为主的脑型,以呼吸与循环衰竭同时存在为主的混合型。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