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临床执业医师 传染病、性传播疾病题库(330题)


第241题 消毒染有霍乱弧菌食具的最佳消毒措施是


A.煮沸

B.2%漂白粉

C.3%的来苏儿

D.3%的石炭酸

E.紫外线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选A,煮沸。因为霍乱病菌在摄氏100度时,3分钟便死亡。


第242题 典型霍乱患者,发病后最先出现的常见症状是


A.声嘶

B.剧烈腹泻,继之呕吐

C.腹部绞痛

D.腓肠肌痉挛

E.畏寒、发热


参考答案:B


解析:

典型霍乱患者,发病后最先出现的常见症况是剧烈腹泻、继之呕吐。


第243题 患者男性,38岁,船民,昨晚进食海蟹一只,晨起腹泻稀水便,10小时内排便20余次,量多。水样,无臭味,中午呕吐3~4次,初起水样,后为米泔水样,发病后无排尿,就诊时呈重度脱水征,意识淡漠,AP80/50mmHg,下列检查对明确诊断无帮助的是


A.大便悬滴镜检

B.大便碱性蛋白胨增菌培养

C.血培养

D.大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E.血清凝集试验


参考答案:C


解析:

米泔水样便为霍乱特点。霍乱弧菌不直接侵犯入血,而是通过其肠毒素致病。故血培养无意义。
碱性蛋白胨水增菌液对腹泻患者粪便培养,并在培养之前,由微生物检验人员常规做大便性状观察和盐水涂片革兰染色或抗酸染色镜检,以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


第244题 男性,26岁,因江水泛滥,饮用江水,突然出现剧烈腹泻,随后呕吐,由水样物转为“米泔水”样物,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细菌性痢疾

B.大肠杆菌性肠炎

C.病毒性肠炎

D.霍乱

E.金葡菌胃肠炎


参考答案:D


解析:

患者有疫水接触史,之后出现剧烈腹泻、呕吐,然后是米泔水样物,考虑是霍乱引起引起的症状。


第245题 确诊霍乱的主要依据


A.无痛性腹泻

B.“米泔水”样泻吐物

C.痛性肌肉痉挛

D.霍乱血清凝集反应

E.吐泻物检查霍乱弧菌


参考答案:E


解析:

确定诊断需依据细菌培养或血清学试验:①有典型的症状,细菌培养阳性;②流行区人群,症状典型,培养阴性,但血清抗体测定呈4倍增高者(双份血清)。


第246题 男性,31岁,2天前曾与剧烈腹泻米泔水样物病人共同进餐。1天前突然剧烈腹泻,呕吐,清水样,无腹痛。检BP12/8kPa,P100次/分,体温36.8℃。脱水外观,腓肠肌痉挛性痛,化验血液浓缩,便常规:少量粘液和白细胞,最可能的诊断是


A.霍乱

B.菌痢

C.病毒性胃肠炎

D.以上都不是

E.食物中毒


参考答案:A


解析:

霍乱-临床症状多数病人伴腓肠肌痉挛性痛,有的腹直肌痉挛引起“腹痛”,先腹泻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继之为米泔水样,个别病例先吐后泻。成人一般无发热。本期持续约数小时或1~2天。



第248题 患者男性,28岁。腹泻半天,于8月15日来诊。腹泻30多次,开始为稀便,后为水样便,继之多次呕吐。查体:T36.5℃,P110次/分,BP60/40mmHg,神志清楚,皮肤干燥,弹性差。腹软,无压痛。粪常规:水样便,镜检WBC0~3/HP,RBC0~2/HP。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细菌性痢疾

B.阿米巴痢疾

C.霍乱

D.胃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E.溃疡性结肠炎


参考答案:C


解析:

典型霍乱的临床表现病程分为三期吐泻期、脱水期、反应(恢复期),吐泻期最主要的表现为无痛性激烈腹泻,不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性状有泥浆样或水样含粪质,见黏液,其可转为米泔水样便或洗肉水样血便,无粪质,便次逐增,每日数次至十余次,甚至无数次,每次便量超过1000ml,多数伴有腓肠肌痛性痉挛,先腹泻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轻度脱水时口唇与皮肤干燥,极度脱水血压下降。实验室检查脱水导致血液浓缩,血常规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高,白细胞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数及单核细胞增多。菌痢应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发热;急性肠炎亦应具备发热腹痛;细菌性食物中毒除发热外亦有先呕吐后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发热,水样泻,故选C。


第249题 分泌肠毒素,激活环磷酸腺苷介质系统引起小肠过度分泌,造成剧烈水泻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C


解析:

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过度的机理是由于激活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介质系统的结果,肠毒素能激活腺苷环化酶(AC)从而使AC活性持续加强其结果促使三磷酸腺苷(ATP)转变为cAMP,当组织内cAMP浓度开高时,即发挥了第二信使作用,刺激隐窝组织分泌水、氯化物及碳酸氢盐的功能增强,同时抑制绒毛组织对水分正常吸收,以致出现大量水份与电解质聚积在肠腔,形成本病特征的剧烈水样腹泻。


第250题 具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肠粘膜固有层并在其中繁殖。引起炎症与溃疡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A


解析:

痢疾杆菌只在粘膜固有层内繁殖,并形成感染病灶,很少侵入粘膜下层。细菌侵入血流者较罕见。有毒力的痢疾杆菌对上皮细胞的侵入作用是致病的先决条件,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志贺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菌表面,继而在侵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细胞内,一般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具有K抗原的痢疾杆菌,一般致病力较强。


第251题 该患儿目前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败血症

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结核性脑膜炎

E.流行性出血热


参考答案:A


解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儿一般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细菌就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这时表现为高热、恶心、呕吐,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主要分布于肩、肘、臀等易于受压的部位。病原菌最终可侵及脑膜,发展成脑膜炎,出现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


第252题 下列哪项最有助于本病的快速诊断


A.皮肤瘀斑涂片找菌落

B.血清中抗原检测

C.脑脊液抗原检测

D.脑脊液找细菌

E.血培养


参考答案:A


解析:

细菌学检查皮肤瘀点涂片找到病原菌,即可诊断。这是快速诊断最简单方法。


第253题 若该患儿全身淤点增多,出现淤斑,面色青灰,四肢凉,血压测不出,下列哪项治疗措施不得当


A.用肝素

B.用磺胺药

C.用激素

D.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E.用5%的碳酸氢钠


参考答案:B


解析:

磺胺类药物对败血症期疗效欠佳,而且病人有呕吐,口服困难,耐药菌株也增多。


第254题 与该患儿密切接触的表妹应如何预防


A.医学观察1周

B.肌注青霉素3天

C.肌注丙种球蛋白

D.口服红霉素3天

E.口服磺胺药3天


参考答案:E


解析:

对于密切接触者可给予抗菌药物预防,如SC或SMZ-TMP、利福平、头孢曲松或环丙沙星。


第255题 脑膜炎双球菌有不同的菌群,目前我国流行的菌群以下列哪群为主


A.A群

B.C群

C.B群

D.D群

E.E群


参考答案:A


解析:

脑膜炎双球菌有不同的菌群,目前我国流行的菌群以A群为主。95%以上是A群。


第256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正确的是


A.早期发现和隔离治疗病人

B.流行期间儿童可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C.密切接触者需观察3天

D.对接触者不必给予处置

E.国内流行菌群以C群为主


参考答案:A


解析:

1.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期就地呼吸道隔离和治疗。一般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3日。对与患者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
2.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工作,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晒衣被,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和探亲访友。
3.药物预防因国内流行菌群以A群为主,可采用磺胺做预防,目前国外已采用利福平或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或两药合用来预防流脑。


第257题 流脑发生的皮肤淤点病理基础是


A.血管脆性增加

B.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消耗

C.广泛血管内凝血

D.细菌及内毒素引起小血管栓塞性炎症

E.细菌外毒索引起小血管栓塞性炎症


参考答案:D


解析:

细菌侵袭皮肤血管内皮细胞,迅速繁殖并释放内毒素,通过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及栓塞,临床可出现在皮肤黏膜瘀点。


第258题 暴发型流脑休克型治疗哪项是错误的


A.控制感染

B.纠正休克

C.控制DIC

D.冬眠疗法

E.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参考答案:E


解析:

抗休克治疗扩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的重要措施,及时纠正酸中毒,以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防止DIC的发生。经扩容、纠酸后,休克仍未纠正者,可用血管活性药物。毒血症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第259题

4岁小儿,发热3天,有头痛,呕吐,查:皮肤有淤点,淤斑,及脑膜刺激症状(+),腰穿脑压升高,外观混浊,细胞数2000×106/L,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脑脊液直接涂片检菌阳性,临床诊断


A.普通型流脑

B.结核性脑膜炎

C.脑膜脑炎型流脑

D.病毒性脑膜炎

E.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参考答案:A


解析:

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病菌侵入了机体,当侵入血循环发生全身感染时称败血症。此期间患者高热、头痛、恶心、呕吐,70%的患者皮肤粘膜有瘀点或瘀斑,大小约1Bm。此时患者或亲属所见到的是患者皮肤有“发青”,“发紫”的瘀点。
普通型流脑:占病例的90%。有寒战、高热、头痛、身体痛和呕吐、烦躁不安和表情呆滞等毒血症表现。2岁以下婴幼儿因颅骨缝及囟门未闭,脑膜炎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高热、呕吐、眼睛发直、不吃奶、尖声哭叫,甚至惊厥。
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病人表现出明显颅内压增高现象,出现频繁抽搐、意识不清、昏迷甚至出现脑疝、呼吸衰竭。


第260题

9岁,学生。1日前因突起高热、剧烈头痛、恶心伴非喷射性呕吐1次入院。体检:神清,全身皮肤散在淤点、淤斑,颈项抵抗。心率120次/分,两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化验检查:血白细胞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89%。淋巴细胞5%,单核细胞6%。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结核性脑膜炎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病毒性脑炎

E.伤寒


参考答案:A


解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有发热、皮肤淤点、淤斑,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1000×106/L,以多核细胞为主,蛋白质明显增高,糖与氯化物明显降低,涂片或培养可查见脑膜炎球菌。其他化脓性脑膜炎可根据年龄、原发病灶、脑脊液改变、涂片或培养找到病原菌进行鉴别。
流行性乙型脑炎:夏秋季流行,发病多集中于7、8、9月,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不同。无皮疹。脑脊液外观清,白细胞多在50~500×106/L,很少超过1000×106/L。初期(2~5天)中性多核细胞占多数,以后淋巴细胞占多数;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增加。
两者注意区分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