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A.病原体的毒力
B.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C.病原体的侵袭力
D.机体的抵抗能力
E.病原体的数量
参考答案:B
解析:
感染后的表现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如受凉、劳累、药物、放射治疗等因素有关,病原体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可出现以下不同结局。
第2题 为确定临床诊断,应首先作哪项检查
A.胸部X线检查
B.尿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
C.出血时间
D.肥达反应
E.血白细胞计数
参考答案:B
解析:
考虑流行性出血热,典型表现有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该病主要损伤肾.患者需要做肾功能检查肾脏受损情况。
尿常规: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其主要特征为:出现早、进展快、时间长。
第3题 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
A.应用平衡盐液,维生素C,抗病毒治疗
B.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C.应用高渗葡萄糖液
D.应用高效利尿剂
E.控制输液量,早期利尿
参考答案:A
解析:
此题考虑是流行性出血热,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故需要抗病毒治疗。
第4题 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的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潜伏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病原体被清除
参考答案:A
解析:
E.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胃液对少量痢疾杆菌。同时,亦可由于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A.隐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能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是最常见的表现。
B.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C.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所有的病原携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第5题 男性,30岁,结核菌素试验1:2000弱阳性,而无结核症状,体征及X线发现
A.重复感染
B.潜在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既往有过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参考答案:D
解析:
该患者:无结核症状,体征及X线发现,结核菌素试验1:2000弱阳性,提示:既往有过感染
结素试验阴性反应除提示没有结核菌感染外,还见于以下情况。
结核菌感染后需4~8小时有变态反应充分建立;在这变态反应前期,结素试验可为阴性。
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者,或营养不良及麻疹、百日咳等病人,结素反应也可暂时消失。
严重结核病和各种危重病人对结素无反应,或仅为弱阳性,这都是由于人体免疫力连同变态反应暂时受到抑制的结果;待病情好转,又会转为阳性反应。
其他如淋巴细胞免疫系统缺陷(如淋巴瘤、白血病、结节病、艾滋病等)病人和老年人的结素反应也常为阴性。
B答案为干扰选项,不予选择。
第6题
感染的含义是
A.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B.病原体侵入人体的一种方式
C.人对病原体缺乏抵抗力而发病
D.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E.病原体侵入人体的过程
参考答案:D
解析:
感染是指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染病均属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故不一定是传染病。故A不对
第7题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A.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
B.临床资料,疫苗注射情况,实验室检查
C.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
D.流行病学的检查,病原学检查
E.临床症状,体检及生化检查
参考答案:A
解析:
传染病的诊断应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三方的资料。
第8题 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A.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B.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火蚊蝇
C.管理水,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火蝇
D.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火蝇
E.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参考答案:E
解析:
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可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甚至可达到控制及消灭传染病的目的。预防工作应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进行,不同传染病可以不同环节为重点采取相应措施。包括管理传染病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
第9题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为
A.有传染源,传染性,易感人群
B.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C.有病原体,流行性,易感性
D.有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E.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免疫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
2.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第10题 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是
A.猩红热
B.肺炭疽
C.艾滋病
D.登革热
E.手足口病
参考答案:B
解析:
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病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第11题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A.病原体、感菌动物
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D.病原体和环境
E.病原体、人体和环境
参考答案:C
解析:
正确的选C。一般构成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但传染病能否发生以及流行程度如何,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作用更为重要。
B是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病毒携带状态
D.隐性感染
E.垂直感染
参考答案:D
解析: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型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故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体征及生化检测异常。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诊断依赖免疫学检查检出特异性抗体。在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时最常见的表现。
第13题 男性,20岁,无任何不良反应,体检时,发现血清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
A.显性感染
B.既往感染过
C.潜在性感染
D.病原体携带
E.重复感染
参考答案:D
解析:
病原携带者按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病毒携带者、细菌携带者及原虫携带者。按其发生于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之后,分别称为健康或恢复期携带者。如携带病原体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则称为慢性携带者。由于携带者持续排出病原体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不引起人们注意,成为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第14题 可经过肠道传播的传染病是
A.血吸虫病
B.伤寒
C.斑疹伤寒
D.钩端螺旋体
E.丁型肝炎
参考答案:B
解析:
肠道传播是指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或食具,易感者于进食时获得感染,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等。
第15题
参与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是
A.细胞免疫
B.溶菌酶
C.肿瘤坏死因子
D.单核-巨核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
E.补体
参考答案:A
解析:
参与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的特异性免疫是指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特异性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
第16题 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是
A.甲型病毒性肝炎
B.艾滋病
C.疟疾
D.流行性乙型脑炎
E.狂犬病
参考答案:B
解析:
母婴传播
(1)病原体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病原体从阴道通过子宫的细微破口进入羊水,再感染胎儿,这也称上行性感染。或者先发生子宫等邻近组织病变,随后病原侵及胎儿。其中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情况最为多见。可以经胎盘传给胎儿的主要病原体有: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EB病毒和水痘病毒等。此外,梅毒螺旋体,结核杆菌,疟原虫和弓形虫等也可发生。上行性感染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B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
(2)出生时由产道传播:如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还可见到单纯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B族乙型性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感染。
(3)生后母乳感染:如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可能通过母乳传给新生儿。此外艾滋病毒等也有可以通过母乳传给婴儿。
第18题 病原体侵袭人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通过免疫学检查可发现对入侵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应称为
A.潜在性感染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不典型病例
E.健康携带者
参考答案:B
解析:
正确的是B。
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这些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病原携带有两种状态,一是无症状携带,即客观上不易察觉的有或无轻微临床表现的携带状态;二是恢复期携带,亦称病后携带,一般临床症状已消失,病理损伤得到修复,而病原体仍暂时或持续寄生于体内。由于携带者向外排出病原体,成为具有传染性的重要传染源。
隐性感染亦称亚临床感染是指机体被病原侵袭后,仅出现轻微病理损害,而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检测方能发现的一种感染过程,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登革热、乙型肝炎等均有大量隐性感染的存在。
潜在性感染是指人体内保留病原体,潜伏一定部位,不出现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被向外排出,只有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则乘机活跃增殖引起发病。疟疾、结核有此等表现。麻疹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中枢神经系统,数年后发病,成为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因免疫功能的改变,致使病原体不断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机体出现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临床出现传染病特有的临床表现,则为传染病发作。
第19题
参与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是
A.补体
B.细胞免疫
C.溶菌酶
D.肿瘤坏死因子
E.单核-巨核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
参考答案:B
解析:
参与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的特异性免疫是指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特异性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
第20题 潜伏性感染意义是
A.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保持暂时性平衡,当人体防御功能减弱时,可引起疾病
B.病原体与人体保持永久平衡,不引起症状
C.病原体侵入人体发生免疫反应,出现症状
D.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免疫反应,不出现症状
E.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只引起轻微症状
参考答案:A
解析:
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化,但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内,一旦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因此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