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441题 张老师对《匆匆》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
参考答案:D
解析: 会时间的珍贵,并懂得珍惜时间属于情感性目标。
第442题
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应依据( )。
A.教学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模式
D.考试成绩
参考答案:B
解析: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第443题
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是( )。
A.编写教案
B.确立合理、恰当的教学目标
C.设计详细的教学过程
D.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B
解析: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确定合适、良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第444题
简述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要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学习;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反对浪费,提倡节俭。
〔或以下角度作答)
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培养良好的劳动态度和行为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第445题
课堂上,老师让各小组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友情”的理解,出现了故事讲述、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这一教学行为旨在达成( )。
A.行为性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生成性目标
参考答案:C
解析:
普遍性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行为性目标是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表现性目标是指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开放。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反应,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第446题 在学习《长城》一课时,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长城的影像,学生感受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和壮观。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感油然而生。这一教学活动主要表达了教学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
B.认知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答案:D
解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对学生对待事物的基本看法与倾向性的要求。情感态度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在心中确立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题干中强调的是学生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体现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故本题答案为D。
第447题
美国课程论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最重要的问题是( )。
A.课程内容
B.教学方法
C.课程目标
D.教学评价
参考答案:C
解析:
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泰勒撰写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于 1949 年出版,这是 50 年代美国课程论方面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课程编制分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进行课程评价四大步骤。其中课程目标是核心。
第448题
学习《穷人》一课,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的品格,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学习他们做善良之人。按照三维目标的需要,这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认知与实践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答案:D
解析:感受勤劳、善良的品格,助人的美德,学做善良之人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第449题 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间的联系和结构方式往往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说明。这表明课程结构有( )。
A.客观性
B.有序性
C.可度量性
D.可转换性
参考答案:C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课程结构的可度量性特征的内涵。
第450题
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各地可以对国家统一规定的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相应地调整,这体现了课程结构的( )。
A.可操作性
B.可替代性
C.可转换性
D.可度量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课程基本结构具有可转换性,同样的课程功能可通过多样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内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依地区、学校和学生等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课程结构的可转换性为课程模式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可操作性”是指课程结构可以具体实施;“可转换性”是指课程结构可依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变动。
第451题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为(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参考答案:D
解析:
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也称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他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
第452题
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参考答案:A
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第453题
“课程不应指向活动,而应直接关注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这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即( )。
A.教学科目
B.经验获得
C.社会改造
D.预期学习效果
参考答案:D
解析:
从题干的观点可以得出,课程应指向学习目标,这里的学习目标即预期学习效果。
第454题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先呈现动植物的基本知识,接着是与动植物有关的生态系统知识,再是与人类相关的生态系统知识。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属于( )。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并列式
D.循环式
参考答案:B
解析:
教材的编写方式包括直线式和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教材编写方式的特点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前后的教学内容有贯穿,并有利于学生强化知识体系。
第455题 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各地可以对国家统一规定的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体现了课程结构的()。
A.可操作性
B.可替代性
C.可转换性
D.可度量性
参考答案:C
解析:课程基本结构具有可转换性,同样的课程功能可通过多样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的内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依地区、学校和学生等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课程结构的可转换性为课程模式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可操作性”是指课程结构可以具体实施;“可转换性”是指课程结构可依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变动。本题部分机构给出的答案为A,具有争议性,本校倾向于C。
第456题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是指( )。
A.读、写、画
B.读、算、画
C.读、写、算
D.画、写、算
参考答案:C
解析: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第457题
当前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
A.分科课程为主
B.活动课程为主
C.综合课程为主
D.校本课程为主
参考答案:C
解析:
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第458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强调了课程结构要体现()。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统一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其中,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第459题
从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来看,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具有( )。
A.层次性
B.等量性
C.等价性
D.主次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从课程价值来看,必修课与选修课具有等价行,没有必修课就不能确保教学的基础性与均衡性;没有选修课就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460题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把小学算术课程拓展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大纲是( )。
A.《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B.《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C.《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D.《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参考答案:A
解析: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于1978年颁布,此大纲是我国第一部把小学算术课程拓展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