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库(1570题)


第1381题 简述幼儿游戏的内涵。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第1382题

简述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 游戏可以丰富并巩固儿童的知识;

  2. 游戏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3. 游戏有利于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1383题 游戏是如何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答案要点】


儿童在游戏中既有现实伙伴间的交往,也有角色间的交往。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儿童的社会性得以发展。


(1)儿童在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如何尊重他人等。


(2)游戏有助于儿童遵守各种游戏规则,学会如何制定规则,理解并内化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准则,并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理解、思考问题。


(3)消除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有利于儿童认识他人、认识集体,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


第1384题

论述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幼儿在游戏中既有现实伙伴之间的交往,也有角色间的交往。如幼儿在表演游戏《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他们既是现实中的同伴,彼此知道相互的姓名、习惯、兴趣,因而作为同伴交往;但同时他们又是游戏中的玩伴,因而也有“白雪公主”“小矮人”之类的角色交往。幼儿正是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得以发展社会性。幼儿在分工与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如何尊重他人等。即便是发生纠纷,如分配角色发生争执、争抢玩具等,幼儿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设法解决纠纷,从而发展了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游戏有助于幼儿掌握各种社会准则。幼儿在游戏中要遵守各种游戏规则,如“红绿灯”游戏中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下棋要遵守下棋的规则。幼儿还在游戏中逐渐学会如何制订规则,甚至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理解修改规则,这使得幼儿对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有利于幼儿理解、适应各种社会生活。幼儿正是通过游戏去积极地认识、理解并内化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准则。 

游戏有助于幼儿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思考问题。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扮演“妈妈”的幼儿要从妈妈的角度去说话、做事、想问题,还要关心自己的“孩子”,给“爸爸”分配一些任务,这就有助于消除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有利于幼儿认识他人、认识集体,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


第1385题 简述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游戏可以丰富并巩固儿童的知识。幼儿在游戏中对游戏材料的摆弄、操作,有利于丰富、巩固对有关物质性质及物体与物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游戏来源于生活,本身也包含很多信息,幼儿在游戏中也丰富、巩固了自己的知识。

2.游戏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的思维在游戏过程中总是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在游戏中积极感知游戏用的玩具,游戏内容等,在此过程中,幼儿的智力得到发展。

3.游戏有利于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游戏使儿童彼此之间交往的机会增多,而且有了表达自己思想和倾听他人谈话的需要。


第1386题

游戏中小牛、小霜都在学习吗(4分)?请分析说明理由。(16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小牛和小雷都在学习。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和权利,是学前儿童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学前儿童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是一种主动、自愿、愉快、假象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①小牛小朋友,在面对老师提出的物品与被风吹起来关系的问题,首先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猜想,然后为了证实猜想,运用了老师所提供的材料道具进行了亲身实验,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自己的猜想,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了学习,获得了新的感知。体现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②小雷小朋友,在面对老师提出的物品与被风吹起来关系的问题,更多体现了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没有直接的进行行动,而是通过观察小牛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通过自己直接感知,看到了实验的结果,从而获得了新的认知,体现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因此,两位小朋友在这个游戏过程中,都是在进行学习。


第1387题

简述怎样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重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

(2)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活动;

(3)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


第1388题

小班的李老师经常组织幼儿玩各种游戏,壮壮参加了这些游戏后,由入园时的焦虑不安,乱发脾气到现在的每天开开心心。这说明游戏可以促进幼儿(    )。


A.情感的发展

B.语言的发展

C.认知的发展

D.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答案:A


解析:

幼儿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游戏治疗”理论和实践表明,游戏是幼儿发泄自己不良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游戏使幼儿的情绪变得平静、缓和,有利于抑制、降低消极情绪的负面作用。


第1389题

请结合游戏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分析这些父母的做法。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儿童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各种活动在儿童各年龄阶段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游戏活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如下:  (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①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感知和观察力的发展;②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③游戏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④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整个认知能力的提高;⑤游戏有助于幼儿想象的发展。  (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①游戏可以丰富、深化幼儿积极的情感。②游戏活动还有利于幼儿消极情感的疏导。这是因为在游戏活动当中,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由自在地抒发情感,他们的某些忧愁、苦闷、烦恼、恐惧等消极情感就可以得到疏导。  (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最喜爱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心理压力最小,对自己行为的掩饰性也小,因为,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很容易表现出他们的兴趣、态度、能力、特长与不足。在内容健康的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某一社会角色,模仿社会生活中成人的言谈举止,体验着所扮演角色的情感,遵守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多次反复地进行这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就逐渐把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变为自己自觉的行动,并迁移到现实的生活中。  综上所述,这些父母的做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培养孩子画画、学英语以及弹钢琴等方面的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忽视和省去游戏这一重要活动是不正确的。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游戏活动往往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学习活动相关,一方面帮助儿童顺利愉快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另一方面也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应当重视儿童游戏,并且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来,伴随孩子共同成长。


第1390题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创造力、情感和(    )发展。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注意力

D.社会性


参考答案:D


解析: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游戏对儿童的身体、智力、创造力、情感、社会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是智力的组成部分。


第1391题

认为“游戏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游戏理论是(  )。


A.预演说

B.剩余精力说

C.复演说

D.松弛消遣说


参考答案:A


解析:

哲学家卡尔•格罗斯认为,游戏不是消除原始本能,而是加强未来所需的本能。游戏的目的就是提供儿童一种安全的方法,帮助他们去预演成人生活所需要的本能。即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预演。


第1392题

认为“游戏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游戏理论是(  )。


A.剩余精力说

B.复演论

C.松弛说

D.生活预备说


参考答案:D


解析:

19世纪德国学者格罗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成年所需生活技能的练习,被称为生活预备说。


第1393题

简述智力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原则。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选择和编制合适的智力游戏;

(2)帮助幼儿构建规则意识;

(3)培养幼儿的游戏策略意识,而不是教给幼儿游戏的策略。


第1394题

简述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目的性不强;

(2)兴趣不稳定;

(3)兴趣持续时间短;

(4)重内容,轻规则。


第1395题

问题:

幼儿可以从上述活动中获得哪些经验?(12分)?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8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从上述活动幼儿可以获得的经验

(1)幼儿的身体动作会得到发展。能够促进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身体协调性的发展。例如,题干中幼儿将竹片连成大桥,可以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能够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对空间知觉,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例如:题干中幼儿在遇到球不能落到竹筒里时,自己想办法解決问题,可以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与人合作能力、协调能力都会发展。例如:题干中的幼儿一起克服困难把竹片连成片。

(4)可以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在游戏中能够让幼儿获得自信心,以及获得愉悦的体验。例如:材料中幼儿克服困难后有利于孩子获得愉悦的体验,以及获得满足感。


第1396题

试述中班儿童游戏的特点。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幼儿游戏水平极大提高,需要不断拓展游戏空间。中班幼儿非常喜欢象征性游戏。在选择中班的教育形式时,要考虑提供促进幼儿不断发展的条件,注重发挥活动区的作用。

(2)幼儿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发展,需要宽松、安全的探索环境。中班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活动想法,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能努力完成自己选择的活动。

(3)幼儿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进一步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氛围。中班幼儿游戏能力与水平都有所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性游戏也逐步发展起来。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可以交往合作的游戏氛围,是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4)幼儿想象的有意性水平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与创造的空间。中班幼儿的想象力丰富,教师应提供有利于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活动空间,如活动区。

(5)幼儿具体形象思维表现突出,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与活动形式。中班幼儿思维的形象性最为突出。这一思维特点不仅表现在幼儿解决问题、判断事物时,而且表现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


第1397题

0~2岁的儿童在游戏中,以肌肉活动为主,主要特征是重复、操作和自我模仿。儿童喜欢得到感官刺激,儿童重复自己行为的目的是获得乐趣,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是(  )。


A.感官游戏

B.机能游戏

C.规则游戏

D.象征游戏


参考答案:B


解析:

机能游戏也称实践游戏、练习游戏。0~2岁的儿童在游戏中,以肌肉活动为主,主要特征是重复、操作和自我模仿。儿童喜欢得到感官刺激,儿童重复自己行为的目的是获得乐趣,表现自己的能力。 


第1398题 是否支持幼儿的这些行为?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教师应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

(2)具体理由如下: ①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没有强制性的外在目的,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角度,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儿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材料中的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创造出“粉刷”和“灌水”的游戏,体现出幼儿正在进行自主的游戏活动,并且在游戏中反反复复、忙得不亦乐乎,也体现出这是伴随幼儿愉悦情绪的游戏活动,教师应该予以支持。②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好奇、好玩、好动、好问,对此,教师应支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启迪其兴趣,鼓励其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案例中,幼儿自发、主动的拿着笔刷与水桶对篮球架其他功能与用途进行积极的探索,幼儿对游戏的创新,这一行为正是幼儿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天性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保护幼儿的天性并给予合理的引导。 ③幼儿园以活动为中介,游戏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一日活动或游戏等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使其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本案例中幼儿的行为就是教学外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与科学探究精神的萌芽,对此,教师应给与精心的呵护。教师应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并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情绪情感、智力等方面的发展。④教师应尽量满足儿童游戏的各种需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儿童的游戏予以支持,推动游戏不断地向更高水平迈进。案例中幼儿能够相互配合,共同进行幼儿说明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游戏中得到了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讨论或者通过增加多种材料的方式继续推动幼儿游戏向更高水平迈进。


第1399题

请你用儿童游戏的指导策略分析材料中教师所采用的介入方式和介入的性质。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这位教师的指导行为是一种平行游戏指导方式。平行游戏策略,是指导教师接近幼儿,并与他们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幼儿相互交往,不参与幼儿游戏。这种指导策略往往用于结构游戏与表演游戏之中,效果较显著。

(2)这位教师的指导方式,作为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属于隐性指导,也是一种间接指导。这种指导,不直接参与和干预幼儿游戏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体验。

(3)这位教师的指导也是一种正向的指导,即给予幼儿游戏进行支持和解决问题的暗示。而不是直接制止幼儿原来的不恰当游戏行为,教师通过这种平行游戏的指导,给幼儿做出了适宜的、有效的游戏行为的示范,试图启发幼儿,给予幼儿一种积极的暗示,可以引发幼儿的效仿和学习。

(4)教师指导行为的发起,是基于幼儿遇到问题即不能“搭高”和“搭稳”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把握住了介入的一个适宜时机。


第1400题

哪位教师的做法更恰当?(4分)



参考答案:见解析


解析:

(1)大二班老师的做法更恰当。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并有计划的游戏。材料中大一班的老师虽然用心准备了游戏材料,但是没有考虑到幼儿的自主性,限制了幼儿在游戏中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是不恰当的。大二班王老师没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去寻找和收集材料的做法更符合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因此王老师的做法更恰当。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