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级经济师《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历史真题(806题)


第61题

关于关税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CIF是成本加运费、保险费的价格的简称,又称到岸价格

B.CFR是到岸价格的简称

C.在人民币50元以下的一票货物免征关税

D.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品和货样免征关税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关税。

CIF :成本加运费、保险费,习惯称为“到岸价格”   

FOB:船上交货,又称“离岸价格”   

CFR :成本加运费,又称“离岸加运费价格”因此B选项错误。

法定减免税——免征关税的进口货物
(一)关税税额在人民币50元以下的一票货物,可免征关税;
(二)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品和货样,可免征关税;
(三)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的物资,可免征关税;
(四)在海关放行前损失的货物;
(五)进出境运输工具装载的途中必需的燃料、物料和饮食用品。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


第62题

制造业企业在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自2021年1月1日后,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在税前加计扣除。


A.75%

B.90%

C.60%

D.100%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加计扣除。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人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在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75% ( 2021年1月1日后,制造业为100%;2022年1月1日后,科技型中小企业为100% )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在上述期间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 (2021年 1 月 1 日后,制造业为200%;2022年1月1日后,科技型中小企业为200% )在税前摊销。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第63题 李某工资薪金总额为20000元,按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应交个人所得税为2000元,速算扣除数为600元,按照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个人所得税是()元。


A.2000

B.2600

C.600

D.20000


参考答案:B


解析:

按照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个人所得税=按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个所得税+速算扣除数=2000+600=2600(元)


第64题

下列各项中,应计算缴纳环境保护税的是()。


A.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场所排放符合规定标准的应税水污染物

B.农业生产非规模化养殖排放应税污染物

C.机动车等流动污染源排放应税污染物的

D.纳税人排放应税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50%的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税的税收优惠。

有以下情形的,暂予免征环境保护税:

(1)农业生产(不包括规模化养殖)排放应税污染物的。

(2)机动车、铁路机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和航空器等流动污染源排放应税污染物的。

(3)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所排放相应应税污染物,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

(4)纳税人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

(5)国务院批准免税的其他情形。

因此D选项纳税人排放应税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50%的应该计税环境保护税。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第65题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应当先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的有()。


A.加收滞纳金

B.发票管理行为

C.停止出口退税权

D.代开发票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税务行政复议申请。

申请人对复议范围中征税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退税、抵扣税款、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的单位和个人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代征行为等。

A选项属于征税行为。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思路点拨】此知识点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其思路是选出征税行为,因为申请人对复议范围中征税行为不服的,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因此我们需要牢记哪些是征税行为。


第66题

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21年7月将自产的商品用于职工福利,已知原材料成本为1000元,该商品对外不含税售价为2000元,该企业正确的会计处理为()。


A.借:应付职工薪酬2260 贷:库存商品2260

B.借:应付职工薪酬1260 贷:库存商品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60

C.借:应付职工薪酬2260 贷:库存商品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60

D.借:管理费用1130 贷:库存商品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0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视同销售方式下销项税额的检查。

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用于简易计税项目、集体福利、职工个人消费等方面要视同销售计算缴纳增值税。其计税价格核定如下:

(1)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2)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3)按组成计税价格计算。组成计税价格=成本x(1+成本利润率)

故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2000×13%=260元。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


第67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举借债务或者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A.撤职、开除

B.罚款

C.降职

D.承担刑事责任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政府债务预算处理。

《预算法》第九十四条规定,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举借债务或者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第68题

在政治经济的非正常时期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的办法是()。


A.统收统支

B.收入分类分成

C.总成分成

D.定额上缴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财政支出划分的具体做法。

我国财政支出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曾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统收统支,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地方组织的全部收入,统一上缴中央,地方所需的支出,统一由中央拨给。统收统支这种办法的主要内容是,地方组织的全部收人统一上缴中央,地方所需的支出统一由中央拨给。地方预算的支出与其组织的收入之间基本上不发生联系。这种办法在政治经济的非正常时期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但因为财权、财力高度集中,所以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②收入分类分成:是将预算收入按项目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和地方分成收入;

③总额分成:是将地方组织的预算收入总额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分成,地方预算支出占地方组织总收入的比例即为地方总额分成比例,其余为中央总额分成比例;

④定额上缴:是指在中央核定的地方预算收支基础上,凡大于收支的地区,其收入大于支出的数额,由地方等额上解中央;凡支出大于收入的地区,由中央定额补助;

⑤分税制,这是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各自收入以解决支出需要的方法。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第69题

多数西方国家按照税种进行划分的方法,划定中央税和地方税之外,还设置了()。


A.共享税

B.个人所得税

C.企业所得税

D.附加税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分税的方法。

按照税种划分,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这种办法。按税种划分还有完全形式和不完全形式的区别。其中,不完全形式是指除划定中央税和地方税之外还设置共享税,而共享办法又有所不同。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第70题

为了做好宏观调控工作,我国从2011年起开始实行()。


A.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B.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C.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D.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我国从2011年起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第71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


A.决定性

B.重要性

C.主导

D.推进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政府干预及其手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依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第72题

政府组织公共生产的目的不包括( )。


A.提供公共物品

B.有效调节市场供求

C.保持经济稳定

D.提高企业的收益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政府干预及其手段。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国家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机构,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保持经济稳定的目的。

D选项错误,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是为了提高企业收益,它是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的。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第73题

下列关于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


A.发挥财政的“内在稳定器“作用,采取比例税制

B.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收支制度设计具有对经济总量自动调节的功能

C.内在稳定器调节的最大特点就是无需借助外力就可以直接产生调节的效果

D.内在稳定器调节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制度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内在稳定器。

内在稳定器调节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制度。在财政收入方面,主要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税收支出等)的安排上。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第74题

下列支出中属于政府刚性较强的支出的是()。


A.公债利息支出

B.经济建设支出

C.流动资金支出

D.基本建设支出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按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分类。

按政府对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性支出。 这里所说的控制能力,就是政府可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财政收人的多少而对财政支出进行调整(增减)的能力。按此为分类标准,不可控制性支出可解释为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所必须进行的支出,也就是说,在法律和法规的有效期内,必须按照规定准时如数支付,不得随意停付或逾期支付,也不得任意削减其数额,即表现出刚性很强的支出。这类财政支出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国家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个人享受的最低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如失业救济、养老金、职工生活补贴等;另一类是政府遗留义务和以前年度设置的固定支出项目,如债务利息支出、对地方政府的补贴等。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第75题

目前我们在衡量财政支出的规模时,主要用的指标是( )


A.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B.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C.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D.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反映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我们在衡量财政支出的规模时,用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


第76题

马斯格雷夫提出的经济发展阶段论的观点是(  )。


A.政府活动不断扩张导致公共支出不断增长

B.导致公共收入增长的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C.公共支出和公共收入总是同步增长的

D.公共支出在经济从早期阶段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过程中不断变化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发展阶段论。

选项A属于瓦格纳-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的观点;

选项B说法错误,皮科克和怀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认为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选项C属于皮考克和魏斯曼公共收入增长导致论的观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第77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行政管理支出的是( )


A.政府修建行政办公大楼支出

B.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工资

C.政府各部门日常活动支出

D.对外合作交流支出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行政管理支出。

广义的行政管理支出涉及现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以一般公共服务为主的三类科目:一是一般公共服务,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党派团体、政府各部门等;二是公共安全,包括武装警察、公安、检察、司法等;三是外交,包括外交管理事务、驻外机构、对外援助对外合作交流等。为了满足这类公共需要,必然形成项目众多而且数量可观的财政支出。按费用要素区分。行政管理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大类。人员经费主要包括工资、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及其他。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等。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A。


第78题

按照现行统计体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不包括(  )。


A.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

B.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教育基金

C.校办产业提供的教育经费

D.国际社会捐赠的教育经费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支出。

按现行统计体系,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三部分:一是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主体;二是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包括地方教育附加和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教育基金;三是企业办学、校办产业等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第79题

下列关于财政补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财政补贴的主体是国家

B.财政补贴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

C.财政补贴是通过财政资金有偿进行的

D.财政补贴是一种社会财富再分配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财政补贴的性质。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补助给企业和居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在这种分配形式中,补贴的主体是国家;因此A选项正确。

补贴的对象是企业和居民;补贴的目的是为了贯彻一定的政策,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因此B选项正确。

补贴的性质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补助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因此D选项正确。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


第80题

下列关于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征税对象规定了每一种税的征税界限,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B.征税对象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划分

C.税率是税收制度中最活跃、最有力的因素

D.纳税人就是代扣代缴义务人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A选项正确,征税对象也称征税客体,是指对什么征税,即国家征税的标的物。它规定 了每一种税的征税界限,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每一种税一般都有特定的征 税对象。

B选项正确,征税对象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划分,质的具体化是征税范围和税目,量的具体化是计 税依据和计税标准,它们与税类、税种、税基、税源等共同补充和延伸了征税对象的功能并使其 具体化。

C选项正确,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量 )之间的法定比例,是计算税额和税收负 担的尺度,体现征税的程度,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是税收制度中最活跃、最有力的因素。

D选项错误,纳税人也称纳税义务人或纳税主体,是指税法上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它规定了税款的直接承担者。不同的纳税人缴纳不同的税种。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并服从国家的税务管理,如有违反,税务乃至司法机关有权依法给予处罚。

代扣代缴义务人,是指按照税法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