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检验主管技师-临床化学题库(567题)


第461题

目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素最常用的方法是


A.尿素酶-谷氨酸脱氢酶偶联法

B.酚-次氯酸盐显色法

C.二乙酰一肟法

D.纳氏试剂显色法

E.脲酶-波氏比色法


参考答案:A


解析:

目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素最常用的方法是尿素酶-谷氨酸脱氢酶偶联法。


第462题

尿酸由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排泌,但大部分被肾小管重吸收,最后又排出滤过量的


A.20%

B.30%

C.8%

D.15%

E.40%


参考答案:C


解析:

在人体内,螵呤核苷酸分解生成螵呤核苷及螵呤后,经水解脱氨和氧化,最后生成尿酸(UA)。尿酸随尿排出,血中UA全部通过肾小球滤出,在近端肾小管几乎被完全重吸收,故UA的清除率极低(<10%)。 


第463题

肾小球滤过膜阻止蛋白质通过的分子量范围是


A.>70000

B.30001~60000

C.10000~20000

D.20001~30000

E.>100000


参考答案:A


解析:

肾小球滤过膜对分子透出的绝对界限分子量约为70000。较大的蛋白质(血浆球蛋白)则不再能从肾小球滤出。


第464题

蛋白尿是指


A.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150mg

B.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200mg

C.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300mg

D.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250mg

E.成人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350mg


参考答案:A


解析:

蛋白尿是尿液中出现超过正常量的蛋白质,即尿蛋白定量大于0.15g/24h。


第465题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改变是


A.大部分病人正常

B.正常

C.下降

D.增高

E.正常或增高


参考答案:C


解析:

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数为急性链球菌感染1~3周后,因变态反应而引起双侧肾弥漫性的肾小球损害,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肾小球疾病。


第466题

所谓选择性蛋白尿是


A.肾小管有选择性地重吸收了尿中的蛋白

B.肾小球有选择性地保留了尿中的蛋白

C.分子量<70000的蛋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及出现在尿中

D.分子量>70000的蛋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及出现在尿中

E.尿蛋白定性阴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选择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能否通过具有一定选择性。相对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不易滤过,相对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较易滤过,即选择性滤过。肾小球滤过膜对分子透出的绝对界限分子量约为70000。


第467题

尿素氮测定(二乙酰一肟法)其血清中尿素在氨基硫脲存在下与二乙酰一肟在


A.强碱溶液中生成蓝色复合物

B.热强酸溶液中生成红色复合物

C.弱酸性溶液中生成黄色复合物

D.中性溶液中生成紫红色复合物

E.热强酸溶液中生成蓝色复合物


参考答案:B


解析:

尿素氮测定常采用二乙酰一肟法和酶耦联速率法(尿素酶法)两种测定方法,其中二乙酰一肟法其血清中尿素在氨基硫脲存在下与二乙酰一肟在热强酸溶液中生成红色复合物。


第468题

急性肾小球肾炎尿中以哪种蛋白为主


A.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和中等的蛋白质

B.β球蛋白

C.α2球蛋白

D.α1球蛋白

E.β2微球蛋白


参考答案:A


解析:

(1)选择性蛋白尿:以4~9万相对分子质量中等的清蛋白为主,可伴相对分子质量近似的蛋白如抗凝血酶、转铁蛋白、糖蛋白等和少量小相对分子质量β2-M、Fc片段等。无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IgG、IgA、IgM、C3等)。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清除率小于0.1,尿蛋白定性3+~4+,定量超过3.5g/24h,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2)非选择性蛋白尿:反映肾小球毛细管壁有严重断裂和损伤。尿蛋白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和中等的蛋白质同时存在为主,如IgM、IgG和补体C3、清蛋白、糖蛋白(T-H糖蛋白)、分泌型IgA(SIgA)和下尿路分泌的少量黏液蛋白等。免疫球蛋白/清蛋白清除率大于0.5,尿蛋白定性1+~4+,定量0.5~3.0g/24h。非选择性蛋白尿是一种持续性蛋白尿,有发展为肾衰的危险,常提示预后较差。常见于原发或继发肾小球疾病。


第469题

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蛋白质是


A.IgG

B.α2巨球蛋白

C.β2微球蛋白

D.清蛋白

E.IgM


参考答案:C


解析:

中分子以上的蛋白质巨大部分不能通过滤过膜,少量选择性的微量蛋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如β2微球蛋白。


第470题

某患者血肌酐为88.4μmol/L,尿肌酐浓度为4420μmol/L,24h尿量为1584ml,其内生肌酐清除率为


A.35ml/min

B.55ml/min

C.175ml/min

D.50ml/min

E.3300ml/min


参考答案:B


解析:

内生肌酐消除率的公式为:Ccr=U×V/P
其中,V:每分钟尿量(ml/min)=全部尿量(ml)÷(24×60)min
U:尿肌酐,μmol/L
P:血肌酐,μmol/L
从公式可以算出,内生肌酐清除率为55ml/min。


第471题

由近端肾小管以胞饮形式重吸收的β2微球蛋白是


A.69.9%

B.59.9%

C.79.9%

D.89.9%

E.99.9%


参考答案:E


解析:

血中的β2m可自由通过肾小球,几乎全部(99.9%)在近曲小管(PCT)重吸收,经小管上皮细胞吞饮作用进入细胞内,被溶酶体消化分解为氨基酸供机体再利用,由尿排出者仅占0.1%。


第472题

检查远端肾小管功能的试验是


A.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B.酚红排泌试验

C.血肌酐测定

D.浓缩-稀释试验

E.血β2-微球蛋白测定


参考答案:D


解析:

远端肾单位对水的调节功能主要通过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作用来实现,因此浓缩-稀释试验可用于检查远端肾小管的功能,肾浓缩减退时,尿量多,24小时尿量可超过2500ml;昼夜尿量相差不大,常有夜间尿量增加,超过750ml(早期表现);各次尿间比重(SG)接近,最高SG<1.018,SG差<0.009,严重者甚至只有0.001~0.002,提示远段肾单位的浓缩功能丧失。


第473题 混合型或Ⅲ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肾功能障碍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C


解析:

混合型或Ⅲ型肾小管性酸中毒(RTA)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的再吸收障碍和远端肾小管泌H+功能障碍造成血液和小管液间不能建立正常的PH梯度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发病时,会同时出现远曲小管排H+下降和近曲小管重吸收HCO3-下降。


第474题 高血钾性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肾功能障碍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D


解析:

高血钾性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是因缺乏醛固酮或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减弱,远端肾单位Na+转运障碍或Cl-重吸收增加,从而抑制分泌H+,导致尿液酸化障碍。此病的功能障碍是醛固酮的作用下降。


第475题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Ⅰ型)的肾功能障碍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A


解析:

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RTA)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远端肾小管泌H+功能障碍造成血液和小管液间不能建立正常的PH梯度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时,远曲小管排H+下降。


第476题 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Ⅱ型)的肾功能障碍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B


解析:

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RTA)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近端肾小管对碳酸氢盐的再吸收障碍造成血液和小管液间不能建立正常的PH梯度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时,近曲小管重吸收HCO3-下降。


第477题

几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是


A.氨基酸

B.尿素

C.肌酐

D.谷胱甘肽

E.肌酸


参考答案:C


解析:

肌酐是人体内肌酸的代谢产物。正常人肌酐的排泄主要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中的肌酐不被肾小管重吸收。


第478题 通透性增加所引起的蛋白尿称为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B


解析:蛋白尿是尿液中出现超过正常量的蛋白质,即尿蛋白定量>0.15g/24h。当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时,血液中蛋白质被肾小球滤过,产生蛋白尿,而血浆中低分子量蛋白质过多,这些蛋白质大量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也可以产生蛋白尿。前者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后者称为血浆性(或溢出性)蛋白尿。此外,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时,则产生肾小管性蛋白尿。


第479题 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所引起的蛋白尿称为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A


解析:蛋白尿是尿液中出现超过正常量的蛋白质,即尿蛋白定量>0.15g/24h。当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时,血液中蛋白质被肾小球滤过,产生蛋白尿,而血浆中低分子量蛋白质过多,这些蛋白质大量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也可以产生蛋白尿。前者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后者称为血浆性(或溢出性)蛋白尿。此外,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时,则产生肾小管性蛋白尿。


第480题 血浆中低分子蛋白质过多所引起的蛋白尿称为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D


解析:蛋白尿是尿液中出现超过正常量的蛋白质,即尿蛋白定量>0.15g/24h。当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时,血液中蛋白质被肾小球滤过,产生蛋白尿,而血浆中低分子量蛋白质过多,这些蛋白质大量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也可以产生蛋白尿。前者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后者称为血浆性(或溢出性)蛋白尿。此外,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时,则产生肾小管性蛋白尿。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