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中级主管护师 内科护理学(中级)题库(1152题)


第941题 患者男性,20岁。神志不清送医院急诊,家属诉服了农药,但药名及剂量不详。查体:昏迷,瞳孔光反应差,病理反射(-),心肺听诊(-),接诊医师为尽快排除消化道毒物,立即进行了洗胃,每次灌入600ml,连续9次,认为该处理不当的理由是


A.每次注入量太多,促使毒物进入肠内吸收

B.每次注入量太少,排毒不够

C.总量太多达5.4L

D.总量太少,洗胃不彻底

E.毒物种类不明不该洗胃


参考答案:A


解析:

消化道中毒后洗胃,每次注入洗胃液量最多为200~250ml,不宜过多,以免促使毒物进入肠内。


第942题 患者女,40岁。与家人争执后服敌敌畏100ml,出现呼吸困难,瞳孔缩小,视力模糊,肌肉颤动。其发生机制是


A.肾上腺素过多

B.胆碱酯酶失活

C.去甲肾上腺素过多

D.谷丙转氨酶过多

E.乙酰胆碱失活


参考答案:B


解析:

有机磷农药大多数属磷酸酯类或硫代酸酯类化合物,其结构近似乙酰胆碱,进入人体后可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使其失去分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胆碱能神经的化学递质——乙酰胆碱积聚,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


第943题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使用解磷定必须遵循以下哪种原则


A.缓给

B.尽早、重复、首剂足量

C.间断给药

D.与碱性药同用

E.量小


参考答案:B


解析: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使用解磷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应早期、重复给药、首剂足量,否则中毒时间超过72小时有机磷杀虫药则与血胆碱酯酶复能剂结合形成“老化酶”,此时使用复活药将无法恢复其活性。


第944题 使用阿托品、碘解磷定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神志转清醒,呼吸困难减轻,肺部湿啰音减少。约半小时左右,患者突然再次出现意识模糊、躁动、抽搐,体温高达39.5℃,伴尿潴留。护士应想到可能发生下列哪种病情变化


A.脑水肿

B.碘解磷定中毒

C.阿托品中毒

D.阿托品量不足

E.脑出血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阿托品中毒的表现。阿托品中毒表现:意识模糊、狂躁不安、谵妄、抽搐、瞳孔扩大、昏迷和尿潴留等,应及时停用阿托品,进行观察。


第945题 一氧化碳中毒时,最佳治疗方法是


A.高热营养

B.大量维生素

C.抗生素

D.高压氧治疗

E.脱水剂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最佳的治疗方式,即快速纠正缺氧,最好使用高压氧治疗治疗,能增加血液中物理溶解氧,供组织细胞利用,加速HbCO的解离,促进CO消除,提高动脉氧分压,可迅速纠正组织缺氧。


第946题 患者女性,58岁。独居,生有煤炉。邻居发现其神志不清,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大汗。对诊断有价值的检查是


A.碳氧血红蛋白测定

B.心肌酶学测定

C.BO2结合力测定

D.碱性磷酸酶测定

E.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参考答案:A


解析:

根据患者所处环境结合临床表现提示患者可能发生CO中毒,为进一步确诊应进行碳氧血红蛋白测定,CO中毒患者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明显增高。


第947题 患者,男性,在冬季使用自己安装的煤炉生火取暖时,出现头痛、头晕、无力、胸闷、心悸、恶心等症状。现场抢救时的首要措施是


A.给予镇痛药

B.立即将病人搬到室外空气新鲜处

C.高压氧吸入

D.给予物理降温

E.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


参考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一氧化碳中毒的现场抢救措施。应立即撤离中毒环境,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清新处,松解衣服,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第948题 一氧化碳中毒时最先受损的器官是


A.心脑

B.肝脏

C.肺部

D.胃肠道

E.肾脏


参考答案:A


解析:

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机制是引起组织缺氧。一氧化碳吸入人体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HABO不能携带氧气且不易解离,导致全身组织和器官缺氧;此外一氧化碳还可以与肌球蛋白和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抑制细胞呼吸,影响氧的利用。脑对缺氧最敏感,一氧化碳中毒后最早出现脑缺氧表现,脑血管先痉挛后扩张、严重者出现脑水肿、脑缺血性软化和脑栓塞等,其次为心肌缺氧,可发生心肌坏死。


第949题 中度中毒时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


A.20%~30%

B.25%~30%

C.30%~40%

D.50%以上

E.10%~20%


参考答案:C


解析:

轻度中毒时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10%~20%,中度中毒时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30%~40%,重度中毒时为50%以上。


第950题 CO中毒时,血中明显增多的血红蛋白是


A.高铁血红蛋白

B.氧合血红蛋白

C.硫化血红蛋白

D.还原血红蛋白

E.碳氧血红蛋白


参考答案:E


解析:

CO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故碳氧血红蛋白明显增多。


第951题 一氧化碳中毒后出现频繁抽搐者首选药物是


A.利尿剂

B.冬眠药

C.地西泮

D.三磷腺苷

E.脱水剂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如果病人出现高热及抽搐,则采用物理降温,头部用冰帽,体表用冰袋,使体温保持在32℃左右,低温可降低脑代谢,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必要时可用冬眠药。有频繁抽搐者首选药物为地西泮。


第952题 体温调节中枢是


A.延髓

B.下丘脑

C.肾上腺

D.甲状腺

E.垂体


参考答案:B


解析:

正常人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体温在37℃左右。


第953题 中暑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类型,哪项除外


A.热适应

B.热衰竭

C.热痉挛

D.日射病

E.热射病


参考答案:A


解析: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受到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分为热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日射病4种。


第954题 中暑热衰竭患者的表现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A.周围循环障碍

B.心律失常

C.急性肝衰竭

D.肺水肿

E.体温升至40℃以上


参考答案:A


解析:

热衰竭(中暑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内多无过量热蓄积,体温基本正常。


第955题 热衰竭的发生机制是


A.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

B.散热不足致体内热蓄积

C.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D.大量出汗后饮水过多而盐补充不足

E.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参考答案:A


解析:

高温工作出汗是主要的散热途径,而汗液中氯化钠含量为0.3%~0.5%,排汗增多引起盐及水丢失,导致脱水,此时血管扩张,血容量更加不足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称为热衰竭。


第956题 中暑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为


A.非劳力型热射病

B.中暑痉挛

C.中暑衰竭

D.日射病

E.劳力型热射病


参考答案:C


解析:

热衰竭(中暑衰竭):为最常见的类型。常发生于老年人、产妇及尚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和环境者。


第957题 下列哪项不是人体散热方式


A.蒸发

B.散发

C.对流

D.传导

E.辐射


参考答案:B


解析:

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第958题 热衰竭患者的治疗原则是


A.喝含盐饮料

B.吸氧

C.纠正血容量不足

D.治疗脑水肿

E.降温


参考答案:C


解析:

热衰竭:纠正血容量不足,静脉补充生理盐水及葡萄糖液、氯化钾。一般数小时可恢复。


第959题 中暑痉挛时最常见的肌肉痉挛部位是


A.肱二头肌

B.股四头肌

C.腹直肌

D.腓肠肌

E.肱三头肌


参考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热痉挛(中暑痉挛)的临床表现。热痉挛是由于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盐分补充不足,使血中钠、氯浓度降低,患者常感到四肢无力,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


第960题 中暑高热患者采取物理降温时应暂停降温的肛温是


A.36.5℃

B.37℃

C.37.5℃

D.38℃

E.36℃


参考答案:D


解析:

物理降温:用冷水或酒精擦浴,同时按摩四肢及躯干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散热。肛温降至38℃时应停止降温。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