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521题 该患者的脉搏可能出现
A.二联律
B.三联律
C.脉搏短绌
D.洪脉
E.脉细速
参考答案:C
解析:
脉搏短绌:也称为“绌脉”。是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表现为脉搏细速、极不规则,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纤维颤动的病人。发生机制: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排出量少的搏动只产生心音,而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低于心率。心律失常越严重时,“绌脉”越多,当病情好转时,“绌脉”消失。
第522题
护士为患者测量心率、脉率,正确的方法是
A.只需测量心率,以心率代表脉率
B.两人分别测脉率和心率,同时计数1分钟
C.两人分别测脉率和心率,同时计数30秒,将结果乘以2
D.报告医生,由医生来测心率和脉率
E.一人操作,先测心率,后测脉率
参考答案:B
解析:
脉搏短绌的测量:发现脉搏短绌的病人,应由两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起”、“停”口令,两人同时开始,测1分钟。记录方法:心率/脉率。
第523题 患者,男,30岁。因酒驾导致交通事故,身体多处创伤,由急诊1h前收入院。病人呼吸由浅慢逐渐加深加快,又由深快逐渐变为浅慢,继之暂停30秒后再度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该病人的呼吸是
A.潮式呼吸
B.毕奥呼吸
C.鼾声呼吸
D.呼吸困难
E.间断呼吸
参考答案:A
解析:
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节律异常,特点是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加深加快,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30秒之后,又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
第524题 患者男,16岁。因右踝扭伤门诊就医,测得体温34℃,脉搏7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58mmHg,此时护士应首先
A.立即通知医生
B.备好升压药
C.询问其基础血压值并给予解释
D.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并解释
E.安置患者于仰卧位
参考答案:C
解析:
成人血压低于90/60~50mmHg称为低血压,常见于大量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此患者右踝扭伤无出血,不致引起血压下降,故应与患者基础血压对照后,给予解释,选C。
第525题 测量呼吸时护士的手不离开诊脉的部位主要是为了
A.保持患者体位不变
B.易于观察呼吸的深浅度
C.不被患者察觉,以免紧张
D.保持护士姿势不变,以免疲劳
E.易于记录时间
参考答案:C
解析:
测量呼吸时护士的手不离开诊脉的部位主要是为了不被患者察觉,以免紧张。
第526题 患者,女性,60岁,因糖尿病入院治疗,患者左侧肢体偏瘫。入院后测量血压,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A.无需检查血压计,直接使用即可
B.充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再升高40mmHg
C.听诊器胸件置于袖带内
D.充气压迫的时间越长,血压测得越准
E.测量右上肢血压
参考答案:E
解析:
戴好听诊器,在袖带下缘将听诊器胸件紧贴肱动脉搏动最强点(勿塞在袖带内),护士一手固定胸件,另一手关闭气门,握住输气球向袖带内打气至肱动脉搏动音消失,使水银柱再上升20~30mmHg。
第527题 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的呼吸为
A.蝉鸣样呼吸
B.鼾声呼吸
C.叹息样呼吸
D.深而规则的大呼吸
E.浅快呼吸
参考答案:D
解析:
深度呼吸:又称库斯莫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等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病人。
第528题 脉压增大常见于
A.缩窄性心包炎
B.心包积液
C.肺心病
D.心肌炎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参考答案:E
解析:
脉压的变化:
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硬化等病人;
脉压减小;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主动脉瓣狭窄等病人。
第529题 患者男,76岁。自诉胸闷,呼吸不畅,不能平卧。观察发现患者呼气时间长于吸气时间,呼吸费力,无明显三凹征。下列可能导致此种呼吸的情况是
A.哮喘发作
B.喉头水肿
C.临终前表现
D.代谢性酸中毒
E.大叶性肺炎
参考答案:A
解析:
1)吸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费力,吸气时间显著长于呼气时间,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强,出现明显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或腹上角凹陷)。原因:由于上呼吸道部分梗阻,气流进入肺部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负压极度增高所致。见于喉头水肿、喉头有异物的病人。
2)呼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显著长于吸气时间。原因:由于下呼吸道部分梗阻,气体呼出肺部不畅所致。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病人。
3)混合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的频率加快而表浅。多见于肺部感染的病人。
故本题选A。
第530题 患者,男性,40岁,自感头晕,诊断为低血压。符合低血压诊断标准的是
A.舒张压<95mmHg
B.收缩压91~94mmHg
C.脉压差<40mmHg
D.脉压差>40mmHg
E.收缩压<90mmHg
参考答案:E
解析:
低血压:成人血压低于90/60~50mmHg(12/8~65kPE)称为低血压。常见于大量失血、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病人。
第531题 呼吸中枢兴奋性显著降低可出现
A.潮式呼吸
B.毕奥呼吸
C.陈-施呼吸
D.蝉鸣样呼吸
E.库斯莫呼吸
参考答案:B
解析:
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呼吸和呼吸暂停现象交替出现。特点为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暂停呼吸,间隔时间长短不同,随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出现。发生机制:同潮式呼吸,是呼吸中枢兴奋性显著降低的表现,但比潮式呼吸更为严重,预后不良,多在呼吸停止前出现。常见于颅内病变、呼吸中枢衰竭等病人。
第532题 混合性呼吸困难多见于
A.哮喘
B.喉头异物
C.肺部感染
D.呼吸中枢衰竭
E.喉头水肿
参考答案:C
解析:
混合性呼吸困难:病人吸气和呼气均感费力,呼吸的频率加快而表浅。多见于肺部感染的病人。
第533题 可发生缓脉的疾病是
A.休克
B.颅内压增高
C.甲状腺功能亢进
D.大出血前期
E.发热
参考答案:B
解析:
缓脉: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称为缓脉。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人。
第534题 下列可用口腔测量法测体温的患者是
A.支气管哮喘发作时
B.昏迷者
C.痔疮术后
D.精神病人
E.腹泻幼儿
参考答案:C
解析:
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体温的方法:①凡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鼻腔手术以及呼吸困难、不能合作的病人,不宜测口腔温度;②凡消瘦不能夹紧体温计、腋下出汗较多者,以及腋下有炎症、创伤或手术的病人不宜使用腋下测温法;③凡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以及心肌梗死的病人不宜使用直肠测温法。
第535题
患者女性,67岁。结肠癌入院2个月,现患者出现大量腹水,全身水肿,呼吸急促,端坐呼吸,近1周出现癌性发热。请推断该患者出现的发热热型属于
A.弛张热
B.回归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稽留热
参考答案:D
解析:
1)稽留热:体温持续升高达39.0~40.0℃左右,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
3)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第536题 患者女性,60岁,因肺炎入院,体温39.5℃,在退热过程中护士应注意监测患者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虚脱的症状是
A.头晕,恶心,无汗
B.脉搏,呼吸渐慢,无汗
C.脉速,四肢湿冷,血压下降
D.脉速,面部潮红,无汗
E.皮肤苍白,寒战,出汗
参考答案:C
解析:
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临床表现:病人大量出汗,皮肤温度下降。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体温急剧下降称为骤退,如大叶性肺炎;体温逐渐下降称为渐退,如伤寒。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第537题 患者女性,2岁。因误服安眠药中毒,意识模糊不清,呼吸微弱,浅而慢,不易观察,护士应采取的测量方法是
A.先测脉率,将数值除以4得出呼吸次数
B.用手放在患者鼻孔前感觉呼吸气流计数
C.测脉率后保持诊脉姿势,观察胸部起伏次数
D.用少许棉花置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飘动次数计数
E.观察腹部起伏,一起一伏为一次
参考答案:D
解析:
测量呼吸的方法
1.测量方法
(1)护士在测量脉搏后,手仍按在病人手腕处保持诊脉姿势,以免病人紧张而影响测量结果。
(2)观察病人胸部或腹部起伏次数,一起一伏为一次,一般病人观察30秒,将测得数值乘以2,呼吸异常病人观察1分钟。
(3)危重或呼吸微弱病人,如不易观察,可用少许棉花置于病人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数1分钟。
因误服安眠药中毒,意识模糊不清,呼吸微弱,浅而慢,不易观察,护士应采取的测量方法是用少许棉花置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飘动次数计数。
第538题
关于血压的生理性变化,错误的叙述是
A.中年以前女性血压低于男性
B.清晨血压低于傍晚
C.上肢血压低于下肢
D.寒冷环境血压低于高温环境
E.小儿血压低于成年人
参考答案:D
解析:
寒冷环境下血压略升高,高温环境下血压略下降。其余选项均正确。
第539题 患者女性,30岁。因“冠心病,心房纤颤”入院,护理体检时,体温37.2℃,心率120次/分,脉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70mmHg。患者脉搏为
A.速脉
B.绌脉
C.丝脉
D.缓脉
E.洪脉
参考答案:B
解析:
脉搏短绌:也称为“绌脉”。是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表现为脉搏细速、极不规则,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纤维颤动的病人。发生机制: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排出量少的搏动只产生心音,而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低于心率。心律失常越严重时,“绌脉”越多,当病情好转时,“绌脉”消失。若遇此病人,应同时测心率与脉率。
第540题 患者男性,32岁,由于天气炎热,于布置室外舞台设施时突然体温上升至40.5℃左右约4小时,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呼吸脉搏增快,判断此时的临床表现属于
A.高热上升期
B.高热持续期
C.中度热上升期
D.过高热持续期
E.低热上升期
参考答案:B
解析:
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临床表现:病人畏寒、无汗、皮肤苍白,有时伴有寒战。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体温就上升到最高点,称为骤升,如肺炎球菌性肺炎。体温逐渐升高,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称为渐升,如伤寒。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临床表现:病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深快,脉搏加快,尿量减少。此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因疾病及治疗效果而异。
3)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临床表现:病人大量出汗,皮肤温度下降。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体温急剧下降称为骤退,如大叶性肺炎;体温逐渐下降称为渐退,如伤寒。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