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4481题 下面关于DIC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B.也称去纤维蛋白综合征
C.微血栓形成是其基本病理改变
D.是一种临床综合征
E.是许多疾病的并发症
参考答案:A
解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第4482题 对DIC病人早期进行抗凝治疗时,首选的药物是
A.双嘧达莫(潘生丁)
B.链激酶
C.尿激酶
D.阿司匹林
E.肝素
参考答案:E
解析:
DIC病人早期在促凝物质作用下,凝血因子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循环血液中易有血栓形成。此期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双嘧达莫(潘生丁)、右旋糖酐和阿司匹林等。其中肝素能抑制凝血机制,阻止DIC进展,使用越早效果越好,常为首选药物。
第4483题 DIC病人最早的临床表现是
A.消化道出血
B.伤口出血
C.注射部位出血
D.取血时血液不易抽出,血易凝固
E.皮肤黏膜出血
参考答案:D
解析:
在促凝物质作用下,凝血因子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循环血液中易有血栓形成。最早的征兆是护士抽血取化验标本时,发现血液不易抽出、血液易凝固,严重病人皮肤上出现瘀点或紫斑。实验室检查见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黏附性增高。
第4484题
DIC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血小板增多
B.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C.D-二聚体水平升高
D.纤维蛋白原含量减低
E.3P试验阳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DIC辅助检查: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减低、3P试验阳性等。
第4485题 DIC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淋巴结肿大
B.微血管病性溶血
C.微血管栓塞
D.出血
E.微循环障碍
参考答案:A
解析:
DIC病理特征是微循环内广泛性的微血栓形成,全身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受累器官发生栓塞与梗死。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出血、休克,甚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第4486题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在肝素治疗期间应备用的药物是
A.地西泮
B.维生素K
C.鱼精蛋白
D.阿司匹林
E.氨甲苯酸
参考答案:C
解析:
肝素是抗凝药物,若肝素使用过量可引起消化道、泌尿系、胸腔或颅内出血,部分病人可发生严重出血。若大出血不止,则须用等量的鱼精蛋白拮抗。
第4487题 DIC最常见的病因是
A.大面积烧伤
B.产科意外
C.感染性疾病
D.恶性肿瘤
E.肺心病
参考答案:C
解析:
DIC病因:感染性疾病最多见,常见的有败血症、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内毒素血症、重症肝炎、麻瘆和脑型疟疾等。
第4488题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血栓性质是
A.白色血栓为主
B.红色血栓为主
C.纤维蛋白血栓为主
D.血小板血栓为主
E.混合血栓为主
参考答案:C
解析: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血栓主要为纤维蛋白血栓及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
第4489题 该患者出血的原因是
A.血管损伤
B.纤维蛋白合成障碍
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发生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E.血小板减少
参考答案:D
解析:
由题干可看出患者皮肤出现多处瘀点、瘀斑说明病人发生了DIC。也就是进入了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衰竭期:由于微循环内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和酸性环境中血液的高凝状态,使红细胞与血小板易发生凝集,在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4490题 该患者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
A.排尿异常
B.组织灌注量改变
C.有窒息的危险
D.营养失凋:低于机体需要量
E.组织完整性受损
参考答案:B
解析:
组织灌注量改变:
个体处于因毛细血管血液供应减少而造成细胞水平上的含氧量和营养降低的状态。
诊断依据:
1.四肢皮肤温度冰冷;
2.皮肤颜色改变:蓝色或紫色;肢体抬高时呈苍白色,下肢放低后仍不恢复;
3.皮肤发亮;
4.少毛,瘢痕周围皮肤萎缩;
5.坏疽;
6.指甲生长缓慢,干而且易折断;
7.跛行;
8.四肢血压改变;
9.伤口愈合慢;
10.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
患者皮肤上有瘀点、瘀斑,血小板40×109/L,血压70/50mmHg,可以诊断出患者组织灌注量改变。
第4491题 为了控制病情,应立即使用
A.维生素K
B.糖皮质激素
C.氨甲苯酸(止血芳酸)
D.肝素加氨基己酸
E.肝素
参考答案:E
解析:
肝素和血液中的抗凝血酶Ⅲ(ATⅢ)形成复合体,加强ATⅢ对凝血酶及活性凝血因子Ⅸa、Ⅹa、Ⅺa及Ⅻa的灭活,发生抗凝作用。
第4492题 DIC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血小板损伤
B.血管内皮损伤
C.静脉管腔内阻塞
D.微血栓形成
E.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参考答案:D
解析:
微血栓形成是DIC的基本和特异性病理变化,其发生部位广泛,多见于肺、肾、脑、肝、心、肾上腺、胃肠道及皮肤、黏膜等部位。
第4493题 患者女性,30岁。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常规显示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6.8×109/L,血小板15×109/L,该患者最大的危险是
A.继发感染
B.颅内出血
C.心衰
D.牙龈出血
E.贫血
参考答案:B
解析:
血常规正常值:
血红蛋白(Hb):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RBC):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
该患者血小板15×109/L,显著低于正常值,凝血机能会发生障碍,严重的会导致颅内出血。
第4494题 为确诊首先应进行
A.凝血时间检查
B.骨髓象检查
C.血块退缩实验
D.细胞化学染色
E.出血时间检查
参考答案:B
解析:
因为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肝、脾不大,血小板计数减少,为确诊需进一步了解有无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所以首先应行骨髓象检查。
第4495题 若骨髓象结果显示:巨核细胞数量增多,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可明确诊断为
A.过敏性紫癜
B.ITP
C.急性白血病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脾功能亢进
参考答案:B
解析:
根据患者自发性的皮肤、黏膜出血,肝、脾不大,血小板计数减少,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即可明确诊断为ITP。
第4496题 该患者治疗的首选药物为
A.肾上腺盐皮质激素
B.脾切除
C.免疫抑制剂
D.输血小板
E.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参考答案:E
解析:
因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血小板与抗体结合及阻滞巨噬细胞吞噬、破坏血小板,并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近期有效率为80%;脾切除的有效率为70%;免疫抑制剂一般用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脾切除无效者;输血小板仅仅是对症治疗;肾上腺盐皮质激素与本病的治疗无关。所以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第4497题 在对该患者进行护理时,下列措施不妥的是
A.注意观察出血的部位、范围及有无颅内出血的征象
B.避免颅内压增高的一切因素,如便秘、剧烈咳嗽
C.鼓励患者进食,饮食不受限制
D.注意观察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E.绝对卧床休息
参考答案:C
解析:
因为正常血小板为(100~300)×109/L,本患者血小板仅15×109/L,为预防消化道出血,应食少渣饮食,所以饮食不受限制不妥。
第4498题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确诊意义的是
A.血小板计数减少
B.可见巨大畸形血小板
C.出血时间延长
D.凝血酶原消耗不良
E.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综合征,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所以此题最佳答案选A。
第4499题 患者男性,50岁,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收入院,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
A.消化道
B.泌尿道
C.生殖道
D.颅内
E.皮肤黏膜
参考答案:E
解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内脏出血,分急性和慢性两型。
第4500题 由免疫因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ITP
C.营养性贫血
D.红细胞增多症
E.白血病
参考答案:B
解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综合征,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