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1题 治疗指数是指
A.比值越大就越不安全
B.ED50/LD50
C.ED50/TD5
D.比值越大,药物毒性越大
E.LD50/ED50
参考答案:E
解析:
治疗指数是药物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第2题 半数有效量( ED50)是
A.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B.引起50%动物中毒的剂量
C.引起50%动物产生阳性反应的剂量
D.和50%受体结合的剂量
E.达到50%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
参考答案:C
解析:
半数有效量是指能引起50%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故选C。
第3题 受体阻断剂的特点是
A.与受体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B.与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C.与受体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D.与受体有亲和力,有弱的内在活性
E.与受体有弱亲和力,有强的内在活性
参考答案:B
解析:
受体阻断剂又叫受体拮抗剂,是能与受体结合,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少数拮抗剂以拮抗作用为主,同时尚有较弱的内在活性,即有较弱的激动受体作用。故选B。
第4题 受体激动剂的特点是
A.与受体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B.与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C.与受体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D.与受体有亲和力,有弱的内在活性
E.与受体有弱亲和力,有强的内在活性
参考答案:A
解析:
受体激动剂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又分完全激动剂和部分激动剂。完全激动剂具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内在活性;部分激动剂则是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当与激动剂同时应用时可以拮抗激动剂的部分效应。故选A。
第5题 药物的副反应是
A.药物本身固有的
B.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C.剂量过大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D.药物作用选择性
E.与药物治疗目的有关的效应
参考答案:A
解析:
药物的副反应是指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可以预料。故选A。
第6题 下列哪个参数最能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A.最小有效量
B.极量
C.半数致死量
D.半数有效量
E.治疗指数
参考答案:E
解析:
通常将药物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故选E。
第8题
变态反应是指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D
解析:
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反应的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无效。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与剂量无关。故选D。
第11题
特异质反应是指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E
解析:
特异质反应是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药理性拮抗剂救治可能有效。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
第12题 药物不良反应
A.一般都很严重
B.发生在大剂量情况下
C.产生原因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高有关
D.可发生在治疗剂量
E.是一种过敏反应
参考答案:D
解析: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效应,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能够避免。少数严重不良反应较难恢复。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故选D。
第13题 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具有特点为
A.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B.相对分子质量大
C.极性大
D.脂溶度高
E.脂溶性低
参考答案:D
解析:
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外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这种特殊结构形成了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此屏障阻碍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通过,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残留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血脑屏障。与血浆蛋白结合型药物不能跨膜转运,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转运速度及作用强度和消除速率。
第14题 用药的间隔时间主要取决于
A.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B.药物的吸收速度
C.药物的排泄速度
D.药物的消除速度
E.药物的分布速度
参考答案:D
解析:
大多数药物治疗是采用多次给药方式。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人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多次给药后药物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提高给药频率或增加给药剂量均不能使稳态浓度提前到达,而只能改变体内药物总量或峰浓度与谷浓度之差。根据半衰期可确定给药间隔时间,通常给药间隔时间约为一个半衰期。故选D。
第15题 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A.药物的脂溶性
B.药物的解离度
C.体液的pH值
D.胎盘屏障
E.血脑屏障
参考答案:D
解析:
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有:药物脂溶性、药物的解离度、体液pH、血脑屏障。胎盘屏障是指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之间的屏障。而该结构对药物转运并无屏障作用,胎盘对药物的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无明显差别,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因此,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胎盘屏障。故选D。
第16题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量是
A.A
B.B
C.C
D.D
E.E
参考答案:D
解析:
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清除率是指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是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消除药物的总和。消除速率常数Kc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率,为负数,表示药物经消除而减少。零级动力学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通常是药物在体内消除能力达到饱和所致。一级动力学消除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按照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t1/2为一个常数,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的影响。
第19题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的特点是
A.药物的半衰期随剂量而改变
B.并非为大多数药物的消除方式
C.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递减
D.酶学中的米一曼公式与动力学公式相似
E.以固定的间隔给药,体内血药浓度难以达到稳态
参考答案:C
解析:
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类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而血浆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按照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半衰期为常数,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间隔的影响。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均按照一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递减。一些药物在体内可表现为混合动力学,即在低浓度时,按一级动力学消除,达到一定高浓度或高剂量时,消除能力饱和,单位时间类消除的药物量不再改变,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混合动力学过程可用米一曼方程式表述。一般来讲,药物在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不变时,经过4—5个半衰期,可达到稳态浓度的94%和97%。故选C。
第20题 某弱酸性药物的pKa是3.4,在血浆中的解离百分率约为
A.1%
B.10%
C.90%
D.99%
E.99.99%
参考答案:E
解析:
绝大多数药物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在体液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解离。药物解离程度取决于体液pH和药物本身的解离常数。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为pKa,表示药物的解离度,指药物解离50%时所在体液的pH。弱酸性药物的pKa= pH -log[A -]/[HA],解离百分率为[A一]/[ HA]=lOpH-pKa,血浆pH为7.4,即该药物的解离百分率约为99.99%。故选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