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临床执业医师 泌尿系统(含男性生殖系统)试题(420题)


第1题

男,18岁,晨练10000米长跑后出现泡沫尿,实验室检查:尿蛋白(+)。休息一晚后复查,蛋白尿(—)。该蛋白尿最可能是


A.肾小管性蛋白尿

B.肾小球性蛋白尿

C.分泌性蛋白尿

D.组织性蛋白尿

E.功能性蛋白尿


参考答案:E


解析:

功能性蛋白尿见于剧烈运动、发热、紧张等导致的一过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少年。 


第2题 关于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

B.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衰竭

C.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盂肾炎

D.蜡样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E.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慢件肾炎晚期


参考答案:A


解析:

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
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孟肾炎。
透明管型:正常人中常见
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
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炎晚期
细颗粒管型大量出现见于肾小球肾炎等肾病变。粗颗粒管型出现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所致肾小管损害。 


第3题 大量的蛋白尿说明是


A.肾小管对蛋白的回吸收障碍

B.肾小球滤过膜改变

C.组织性蛋白尿

D.溢出性蛋白尿

E.功能性蛋白尿


参考答案:B


解析:

(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滤过膜正常电荷屏障和分子屏障功能发生障碍,肾小球对血浆中蛋白质的通透性增加,当原尿中蛋白含量超过了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大量的蛋白就从尿中丢失了。同时体内蛋白分解增大,而消化道粘膜水肿,食欲下降,使得蛋白摄入不足,就更加重了低蛋白血症。


第4题

尿中β2微球蛋白增多而血中β2微球蛋白不增高,此时出现的蛋白尿属于


A.肾小球性蛋白尿

B.溢出性蛋白尿

C.分泌性蛋白尿

D.肾小管性蛋白尿

E.组织性蛋白质


参考答案:D


解析:

β2-微球蛋白产生于淋巴细胞,尿液中含量很少,因其分子量小,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肾小管几乎全部被重吸收并被完全降解。 临床用于监测肾小管功能。
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的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而出现以低分子量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第5题 尿中出现蜡样管型见于


A.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型

B.慢性肾炎晚期

C.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D.间质性肾炎

E.肾肿瘤


参考答案:B


解析:

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炎。
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孟肾炎。
透明管型:正常人中常见
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
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炎晚期
细颗粒管型大量出现见于肾小球肾炎等肾病变。粗颗粒管型出现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所致肾小管损害。


第6题 根据血尿出血部位不同临床上血尿分为


A.功能性血尿

B.器质性血尿

C.肉眼血尿,镜下血尿

D.原发性血尿,继发性血尿

E.肾小球性及非肾小球性血尿


参考答案:E


解析:

记忆题型。


第7题 下列中哪项属于生理性蛋白尿


A.肾淤血产生的蛋白尿

B.肾动脉硬化引起的蛋白尿

C.体位性蛋白尿

D.凝溶性蛋白尿

E.血管内溶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


参考答案:C


解析:

体位性蛋白尿属于生理性蛋白尿。其余几项都不是。 


第8题 根据蛋白尿的发生机制,尿蛋白可分为五类,下列哪一类是错误的


A.肾小球性蛋白尿

B.肾小管性蛋白尿

C.溢出性蛋白尿

D.组织性蛋白尿

E.假性蛋白尿


参考答案:E


解析:

尿蛋白的成因可以分为五类: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分泌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无假性蛋白尿,故选E。 


第9题 在肾脏疾病中出现血尿的最常见原因是


A.多囊肾

B.肾结核

C.肾小球肾炎

D.肾血管病变

E.肾挫伤


参考答案:C


解析:

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绝大多数由泌尿系本身疾病引起,其中以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 


第10题 选择性蛋白尿的特点是以


A.溶菌酶为主

B.白蛋白为主

C.本-周蛋白为主

D.IgA为主

E.β2微球蛋白为主


参考答案:B


解析:

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病变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从尿中排出,而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A,IgG等)排出较少,此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 


第11题 关于血尿哪项是错误的


A.红细胞超过3个/高倍视野称为镜下血尿

B.几乎所有急性肾炎均有血尿

C.血尿见于肾血管畸形

D.运动性血尿是肾小球滤过膜暂时性变化引起

E.三杯试验第三杯含血尿表示病变在肾小球


参考答案:E


解析:

第一杯尿和第二杯尿清晰,第三杯尿出现红细胞和脓细胞,排尿终末出现的血尿或脓尿,提示病变部位在膀胱底部、后尿道或前列腺部位,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第12题 区别血尿与血红蛋白尿的主要方法是


A.观察血尿颜色

B.做尿胆原测验

C.做尿潜血试验

D.做尿三杯试验

E.做尿沉渣镜检


参考答案:E


解析:

血红蛋白尿和血尿通过尿沉渣镜检可以做出区别。
血红蛋白尿:正常血浆中的血红蛋白低于50mg/L,而且与肝珠蛋白形成大分子化合物,不能从肾小球滤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超越过肝珠蛋白的结合能力时,游离的血红蛋白就从肾小球滤出,形成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在酸性尿中血红蛋白可氧化成为正铁血红蛋白、而呈棕色,如含量甚多则呈棕黑色酱油样外观。血红蛋白尿与血尿不同,离心沉淀后前者上清液仍为红色;血尿时离心后上清透明,镜检时不见红细胞或偶见溶解红细胞之碎屑,隐血试验强阳性。
血尿:是指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血尿。由于出血量的不同可呈淡红色去雾状、淡洗肉水样或鲜血样,甚至混有凝血块。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自然数为肉眼血尿。洗肉水样外观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时。镜下血尿乃指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而离心沉淀后进行镜检查时能看到超过正常数量的红细胞。一般而言,凡每高倍镜视野均见3个以上红细胞时则可确定为镜下血尿。 


第13题 对鉴别是否肾小球源性血尿最有意义的是


A.全程血尿

B.合并尿道刺激症

C.尿潜血阳性

D.肉眼血尿

E.变形红细胞血尿


参考答案:E


解析:

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会变形破碎 这是最有意义的鉴别方法。 


第14题 正常尿中偶见什么管型


A.透明管型

B.白细胞管型

C.红细胞管型

D.上皮细胞管型

E.蜡样管型


参考答案:A


解析:

正常尿中偶见透明管型。 


第15题 临床上鉴别肾小球血尿及非肾小球性血尿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A.新鲜尿离心沉渣高倍镜检查

B.新鲜尿离心沉渣相差显微镜检查及尿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

C.新鲜尿离心沉渣显微镜检查

D.新鲜尿离心沉渣油镜检查

E.肉眼观察尿的颜色


参考答案:B


解析:

相差显微镜是一种将光线通过透明标本细节时所产生的光程差(即相位差)转化为光强差的特种显微镜。
光线通过比较透明的标本时,光的波长(颜色)和振幅(亮度)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标本(如活的细胞)时,其形态和内部结构往往难以分辨。然而,由于细胞各部分的折射率和厚度的不同,光线通过这种标本时,直射光和衍射光的光程就会有差别。随着光程的增加或减少,加快或落后的光波的相位会发生改变(产生相位差)。光的相位差人的肉眼感觉不到,但相差显微镜能通过其特殊装置——环状光阑和相板,利用光的干涉现象,将光的相位差转变为人眼可以察觉的振幅差(明暗差),从而使原来透明的物体表现出明显的明暗差异,对比度增强,能比较清楚的观察到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暗视野显微镜下都看不到或看不清的活细胞及细胞内的某些细微结构。 


第16题 下列哪项是加剧肾小球硬化的主要因素


A.三高现象

B.中性粒细胞

C.血小板

D.补体

E.内皮细胞


参考答案:A


解析:

本题选A。大多认为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或基底膜损伤导致小球系膜组织超负荷摄取大分子物质造成肾小球硬化。人类近髓肾单位胚胎发生早、体积大,有较高的滤过率,毛细血管内高压、高滤过最终导致结构损害,本病近髓肾单位损害出现早且严重。可由于节段性肾小球上皮细胞损害,使基底膜上阴离子电学屏障受损,慢性蛋白尿超负荷,持续高滤过、高灌注终将导致肾小球硬化。 


第17题 年轻女性患者,间歇血尿半年。查体:BP 114/72 mmHg,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肾区无叩击痛,下肢无水肿。尿常规:RBC 20~40/HP,WBC 0~2/HP,尿蛋白(-),应考虑的诊断是


A.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

B.慢性肾盂肾炎

C.急性肾盂肾炎

D.慢性肾炎

E.隐匿性肾炎


参考答案:E


解析:

隐匿型肾小球肾炎,也称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患者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而仅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和(或)蛋白尿的一组肾小球病。 


第18题 目前认为多数人类肾小球疾病的始发机制是


A.遗传

B.是细菌感染

C.免疫机制

D.免疫缺陷

E.是肾小球损伤


参考答案:C


解析:

目前认为多数人类肾小球疾病的始发机制是免疫机制。


第19题 最终导致肾小球损伤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主要是


A.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及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B.细胞免疫

C.免疫反应激活炎症细胞使之释放炎症介质致肾损害

D.凝血及纤溶系统因子及细胞粘附分子

E.肾小球固有细胞在特定条件下有致损伤作用


参考答案:C


解析:

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本身不直接引起肾小球损伤。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原位形成或通过血液循环沉积在肾小球后,可激活各种炎症介质系统,引起肾小球损伤。即免疫反应激活炎症细胞使之释放炎症介质致肾损害。 肾小球损伤主要的介质系统包括补体系统、炎性细胞如中性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凝血系统。


第20题 肾小球病的病理分型不包括


A.肾病综合征

B.轻微肾小球病变

C.增生性肾炎

D.局灶性节段性病变

E.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参考答案:A


解析:

依据WH0 1995年制定的肾小球病病理学分类标准,可分为:①轻微性肾小球病变;②局灶性节段性病变;③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其中又分为膜性肾病、增生性肾炎和硬化性肾小球肾炎;④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不包括肾病综合征。


进入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