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进入考试题库练习及模拟考试
第301题
关于说服,正确的说法包括( )。
A.说服者的吸引力与说服力呈正相关
B.畏惧情绪一定会增强说服效果
C.预先警告有利于说服
D.自尊水平高的人不容易被说服
参考答案:AD
解析:
依据说服模型,说服的效果会受到对因素的制约:说服者、沟通信息和接受者和情境的。与说服者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可信度和吸引力,一般来说,说服者的吸引力越强,说服的效果越好;此外沟通信息如果能够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来说是有利于说服,但是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正的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唤醒能够增强说服效果,但是,如果畏惧的太强烈,引起接受者的防御以至否定畏惧本身,结果会使态度转变较少;再次,接受者的人格因素也会影响说服效果,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最后预先警告这一情境因素会具有双重作用,如果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低,预先警告可促使态度转变,如果态度与接受者的重要利益有关,那么预先警告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因此该题的答案选项为AD。
第302题 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 )。
A.工具性功能
B.自我防御功能
C.价值表现功能
D.认知功能
参考答案:ABCD
解析: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提供,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和认知功能。
第303题
社会促进现象包括( )。
A.结伴效应
B.观众效应
C.隐含效应
D.社会惰化
参考答案:AB
解析:
社会促进现象是指个体在他人旁观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包括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和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第304题
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 )。
A.寻求行为参照
B.对偏离的恐惧
C.对自尊的追求
D.群体凝聚力
参考答案:ABD
解析:
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现象。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和群体凝聚力。
第305题
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认为()。
A.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B.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受生物进化所制约
C.个人的心理发展决定于生理成熟
D.心理发展是跨文化心理学和历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参考答案:A
解析:
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指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他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第306题 童年期儿童游戏属于()。
A.互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实物游戏
D.规则性游戏
参考答案:D
解析:
【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补充知识:象征性游戏是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如过家家。
第307题 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按( )分类。
A.不会、感知特征、兴趣、功能、概念
B.不会、感知特征、知识经验、概念
C.不能、随意、感知特征、物体功能
D.不懂、感知特征、外表特征、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B
解析:
据研究,幼儿的分类能力可以分为四级水平:一级水平不能分类;二级水平是能够依据事物的感知特征进行归类;三级水平是依据知识和经验对事物进行分类;四级水平是概念分类。
第309题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
A.取悦于权威人物就是好的
B.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
C.考虑到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D.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A
解析:
“好孩子”取向是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以取悦并得到他人的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为权威人物所制定的社会准则、行为标准都是对的,应该遵守。故选A。
第310题
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 )。
A.童年期
B.婴儿晚期
C.幼儿期
D.婴儿早期
参考答案:C
解析:
言语能力是幼儿期(3---6、7岁)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工具。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词汇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过渡阶段,是掌握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第311题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
A.直观动作思维
B.形象逻辑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参考答案:C
解析:
幼儿的思维具有两大特点: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第312题
4个月以后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对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这属于( )。
A.条件反射性的微笑
B.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C.自发性微笑
D.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参考答案:D
解析:
婴儿的微笑是一种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意义转化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自发性微笑阶段(出生---5周)这个阶段的婴儿具有生来就有的笑的反应,是生理反射性微笑,不是社会性微笑。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能够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对人的声音和面孔有特别的反应,容易引起其微笑。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开始)这个阶段的婴儿能够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
第313题 以“不断地口头重复要记住的内容”为主的记忆策略是( )。
A.视觉“复述”策略
B.捕捉典型策略
C.特征定位策略
D.复述策略
参考答案:D
解析:
复数策略指不断地口头重复要记住的内容。视觉“复述”策略指反复不断地注目于目标刺激。特征定位策略指捕捉突出的、典型的特点作为记住事物的“要点”。
第314题 人类婴儿的关键期表现在( )。
A.感受系统范围内
B.运动系统
C.感知活动水平
D.神经系统
参考答案:A
解析:
关键期的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或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对人类婴儿的研究表明,关键期表现只在感受系统范围内。
第315题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A.未掌握守恒
B.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C.理解补偿关系
D.相对性
参考答案:C
解析:
小学阶段新的思维结构形成:①掌握守恒。②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可逆性推理、两维互补推理)。小学阶段孩子可以通过两维互补达到守恒,所以理解补偿关系。
第316题
一般来说,记忆广度达到巅峰是在个体的(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年期
参考答案:B
解析:
一项记忆广度的研究,即从婴儿期至老年期毕生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初中阶段(即少年期)的成绩是一生中最高的(11.04),超出大学阶段的水平(9.4)。记忆广度属于短时记忆的范畴。记忆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记忆中可存储信息量的多少。
第317题
主体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是( ) 。
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参考答案:C
解析: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
第318题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个阶段。
A.2
B.3
C.4
D.5
参考答案:C
解析: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第319题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 )。
A.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
B.道德发展的次序是不分先后的
C.道德发展的速度是先慢后快
D.道德发展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参考答案:A
解析: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因此A正确,B错误。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有许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柯尔伯格认为只有少数人在20岁后能达到第三级水平。整个发展趋势是从个体水平,经由社会水平向道德理念水平发展的,C、D错误。
第320题 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反抗的主要对象包括()。
A.其它养育者
B.游戏玩伴
C.父母
D.老师
参考答案:AC
解析:
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的表现是幼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其年龄主要是3-4岁,因个体发展的需要会有所提前或延后,反抗的对象主是父母,其次是其他养育者。